吳念慈曾是孫立人將軍手下的一個兵,他對孫立人的印象很深刻,他曾說:
“孫總除了重視常規軍事訓練外,還組建了‘特業兵訓練營’,即輪訓總隊部八大處(即參謀、政訓、副官、體育、軍法、軍械、軍醫等處)及直屬部隊的傳達、勤務、炊事兵等,經過訓練的特業兵儀表和素質不亞于列兵,而且在戰斗的關鍵時刻也可及時補充兵源,這說明孫總的高瞻遠矚,有備無患的大智慧,我很佩服他!”
由此可見,孫立人是個有著豐富經驗的將軍,而且他在國民黨軍隊里,也確實有著重要地位。然而,這樣一個戰功赫赫的將軍,卻遭到國軍內部的高層將領的排斥,其中杜聿明對他的看法是最多的。
杜聿明從功德林戰犯監獄釋放后,被特邀為全國政協第四屆委員會委員,從這之后,他開始利用剩余時間寫回憶錄。
杜聿明在回憶錄中,對大部分人都進行了客觀評價,可唯獨對一個人橫加指責。這個讓杜聿明感到不滿的便是跟他共事多年的孫立人。
曾經是孫立人手下的吳念慈對他夸贊有加,而曾經是孫立人上級的杜聿明卻對他意見頗多,導致孫立人評價出現兩極分化的原因是什么呢?杜聿明又因何事對孫立人頗有看法呢?
跟大部分戰將不同的是,孫立人最開始的人生志向并不在戰場上。他出生在安徽一個書香世家,從小就接觸近代教育。
1914年,孫立人以安徽第一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在清華上學期間,孫立人喜歡體育運動,籃球打得最為出色。
1923年,孫立人從清華大學畢業,并獲得公費留學的機會。孫立人始終對土木工程抱以興趣,所以他選擇繼續到美國印第安納州普渡大學進修土木工程專業。
在普渡大學獲得學位后,孫立人其實可以像他的清華同窗一樣,學成后回國后做大學教授,社會地位高不說,薪資待遇也很好,再加上孫立人有他顯赫的家世為其兜底,將來的前途是一片光明。
然而他卻在留學期間改變了主意,要去軍校學習,至于孫立人為何改變想法,或許和他童年時目睹過山東租界德人對華人之欺負有一定關系,國人要想不被他人欺負,首先要讓自己強大起來,孫立人也決定放棄自己的夢想,投身軍旅,報效國家。
1927年,孫立人剛從弗吉尼亞軍校畢業,尚未回國就奉派前往英、法、德等歐洲軍事強國考察。
1928年,孫立人從西歐考察回國,被任命為中央黨務學校上尉軍訓隊長。在宋子文的邀請下,孫立人擔任稅警總團特種兵團上校團長。
在宋子文的大力提攜之下,孫立人迎來了一展軍事才華的廣闊天地。他深知宋子文對自己寄予厚望,為了不辜負他對自己的這份信任,孫立人將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對部隊的訓練中去。
孫立人深入剖析中國傳統教育的精髓,又充分汲取美國軍校先進教育方式的長處,將二者融會貫通。經過反復考量與實踐,重新擬定出一套極為適合自身部隊特性與作戰需求的訓練制度和方法,為打造一支精銳之師奠定基礎 。
但是由于孫立人在軍事上融入了西方思維,也就導致他和我國大部分將領在軍事思想上出現分歧,這樣做的后果就是引起我國將軍的不滿。
孫立人和杜聿明之間的矛盾也出現在這里。
1942年初,日軍威逼泰國邊境,謀取緬甸,駐緬英軍和美軍向中國運送作戰物資的唯一陸上通道——滇緬公路受到嚴重威脅。
中國政府應英國政府的請求,并為了保證滇緬公路的暢通,編組了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
遠征軍由衛立煌任命司令長官(衛立煌未到任前由杜聿明代理),轄杜聿明的第5軍,甘麗初的第6軍、張軫的第66軍等三軍及其其他輜重、特種部隊,共計10萬人。
1941年底,蔣介石將孫立人所在的稅警總團改編為新38師,孫立人為首任師長,而新編38師隸屬張軫的66軍,所以孫立人也成了這10萬大軍中的一員。
自1942年2月下旬起,陸續開進緬甸,對日作戰。史迪威擔任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總指揮,下轄第5軍、第6軍和第66軍,其中杜聿明所在的第5軍是當時國民黨軍隊唯一擁有最新機械化裝備的精銳部隊。
雖然杜聿明所率領的部隊綜合實力更強,但是時任中、緬、印戰區美國陸軍司令員史迪威更喜歡孫立人。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局面,也是因為我們上文中提到的,孫立人將中西軍事思想融入到他的部隊中,他的作戰思維更接近史迪威。
1942年3月,日軍自攻占新加坡軍港后,為徹底打擊英軍,并切斷通往中國的交通路線,以4師團10余萬眾侵入緬甸。
日軍攻占多地后,把侵略目標放在緬甸中部的仁安羌油田。
該地英軍第1師及其戰車1營被日軍包圍,部隊內糧食與彈藥幾近告罄,水源也都被切斷,馬上就要陷入絕境。孫立人奉羅卓英之命,親自率領兩個團前去救援。
等孫立人抵達指揮部后,英軍的亞歷山大將軍拿出一封英軍電報給孫立人看,電報上寫著眼下英軍所面臨的困境。
孫立人十分鎮定地對亞歷山大說:“請你轉告在仁安羌的貴軍,無論如何再忍耐一天,我的部隊縱使戰到只剩一兵一卒,也要在24小時內擊潰日軍,救出你的部隊!”
聞言,亞歷山大將軍緊緊握住孫立人的手說:“我相信你,謝謝你的部隊,將軍!”
孫立人說到做到,他以800多人的兵力,擊敗數倍于己的敵人,救出10倍于己的英軍。孫立人的這一壯舉不但震驚了英軍,也震驚了世界,仁安羌之役,在軍事上是一個奇跡,這也讓孫立人成了軍中名人。
仁安羌戰役后,英國方面決定放棄堅守緬甸,撤往印度,新38師奉命掩護盟軍撤退。
4月下旬,英軍撤過曼德勒后,繼續向西逃往印度。由于英軍的潰退,導致了中國遠征軍陷入日軍的包圍中。
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副司令杜聿明因對英國人的不忠誠而感到非常不滿,他直接拒絕了史迪威提出的撤往印度的提議,堅決要按照老蔣的指示去做,也就是執行老蔣令他經野人山熱帶叢林北上撤回云南的命令。
野人山是從未開發過的原始森林,這其中隱藏著怎樣不為人知的危險,誰也說不準,再加上野人山縱橫千里,很難穿越。為了減少風險,孫立人當機立斷,決定執行史迪威的指示,去印度。
由此可見,杜聿明和孫立人在這個關鍵節點出現了分歧。杜聿明覺得自身難保,英軍又不靠譜,不如鋌而走險回國;孫立人則認為應該選一個更保險的方案,與其保險回國,不如先率新38軍轉移到印度,然后再做打算。
站在他們各自的角度來看,似乎都沒問題。
既然兩人的意見無法統一,那就只好兵分兩路,這樣還能起到一個迷惑敵人的作用。
由于日軍的注意力被杜聿明率領北上的大部隊所吸引,新38軍在撤印途中比較順利。部隊非但沒有損失,而且還在途中收容了數以千計的難民和英印散兵。
而杜聿明所帶領的第五軍卻因遭到日軍追擊喪失了穿越野人山的最好時機,給養中斷,饑病交迫,大部分官兵都葬送于野人山中。
前文有提到,杜聿明所率領的第五軍是當時國民黨軍隊唯一擁有最新機械化裝備的精銳部隊,但是他們的最終結局要比孫立人率領的新38軍悲慘很多。
當時杜聿明是孫立人的上級,結果誰也沒想到,上級率領的部隊最終損失慘重,而下屬率領的部隊非但沒有損失反而還擴大了規模。
這件事情發生后,杜聿明和孫立人的關系降至冰點。而之前孫立人冒著風險帶兵營救英軍一事也讓杜聿明感到不滿,他認為孫立人寧愿犧牲自己的戰士去營救英軍,也不愿意和國軍擰成一股繩,一起穿越野人山,如果當初有孫立人的加入,第五軍的結局也不至于這么悲慘。
就是因為這件事,才讓杜聿明在晚年說出:“他是賣主求榮的小人,根本不是民族英雄。”這樣的話。
總的來看,孫立人接受過西方軍事思想的熏陶,他的軍事思維確實和大部分戰將不一樣,當初孫立人會帶著新38軍前往印度,也是因為他想保全這支軍隊。
從孫立人的行軍經歷可以看出,他并非黃埔出身,也不是蔣介石的親信,所以他沒有受到過國民黨軍傳統習慣的影響,也沒有必須聽從老蔣指揮的習慣,這跟杜聿明是截然相反的。
而杜聿明則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一旦對方不同于自己,他就會認為對方是“賣主求榮”。
孫立人在抗戰時期,盡心盡力,是眾所周知的抗日戰將,至于杜聿明對他的評價,還是有些言重了,您覺得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