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美國爆發群聊泄密事件,美軍襲擊也門的計劃被公之于眾。本以為會是“以大欺小”的輕松解決,事后,特朗普也不打算遮著掩著。然而現實卻開始教特朗普“做人”。如今,美國人還在紅海流血,胡塞2周打下4架美國軍機,這已經不是錢的問題了。
綜合目前的消息,就在4月13號夜間,胡塞武裝對外通告,再一次使用地空導彈,擊落美軍MQ-9無人機。這已經是2周以來,胡塞打下的第4架美國軍機,是2023年11月紅海事件以來,胡塞打下的第19架MQ-9,對美軍的直接損失已經超過6億美元。就事件本身而言,美國還在紅海為相同的問題“流血”,這就很要命了。
很直觀的說,這不單代表著胡塞武裝的對空反制能力已經初具實力,也代表著美軍在中東戰場長期陷入的技戰術依賴,已經被破解,卻毫無應對能力。
MQ-9,如果是平常關注軍武方面知識的,這個大家應該不會陌生。作為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美國人搞出來的中高空大型察打一體無人機,時至今日,依舊是美軍的主力裝備。然而長期且頻繁的損失,暴露出的問題,是美軍在察打鏈條上對單一裝備的過度依賴,沒有足夠的現代化裝備作為替代。一旦胡塞武裝掌握了應對方式,就美國人就只能打“添油戰”。
胡塞明顯在通過戰爭學習戰爭,通過優化地對空導彈系統,結合低成本防空網絡,形成了針對高空無人機的有效攔截能力。就像我們上面說點 ,美國對此毫無辦法。唯一能做的,是嘗試通過空襲摧毀胡塞的雷達站和導彈設施,但后者通過分散部署和地下兵工廠迅速恢復戰力,像一個“打不死的小強”。
而且更要命的是,美軍為攔截胡塞的低成本導彈,不得不消耗高價值的防空資源。例如,攔截一枚胡塞導彈需發射兩枚單價1800萬美元的“標準-3”導彈,而胡塞的單次襲擊成本不足500萬美元。這種“十倍差價消耗戰”正在快速耗盡美軍的彈藥庫存與財政資源。從經濟角度看,美軍在中東的軍事行動已成為財政黑洞。
在一定程度上來說,美國現在在紅海的麻煩,根源在于其未能適應現代化“非對稱戰爭”邏輯。對中國而言,美國人在紅海的經歷,是值得關注和思考的。因為這不僅是技術對抗的縮影,更是現代戰爭形態演變的警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