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位上海網友在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留言反映:“人行道上的隔離樁由來已久,究其原因是為了防止機動車駛上人行道,但是,現在隔離樁有泛濫趨勢,為了防止電動自行車等駛入某些區域,間隔狹小的隔離樁成了攔路虎,輪椅過不去,嬰兒車過不去,甚至人也要左右躲避曲折而行,更別說殘疾人了。
希望能夠給行人、殘疾人和有需要的人一個暢通的行走環境,友好的環境不僅僅是在偏僻的角落搞一個找半天都找不到的無障礙通道,而是建設一個真正無障礙的環境”的問題。
上海市交通委員會對網友反映的問題回復如下:
經了解,禁車柱的功能是禁止機動車駛入人行道,按照原市道運局、公安交管、綠容三部門聯合發文的《關于推進城市道路禁車柱、分隔欄桿等分隔設施精細化管理的指導意見》(滬道運規〔2021〕175 號)相關規定,禁車柱是設置在人行道緣石坡道和進口坡等部位,用于防止機動車駛入的交通安全防護隔離設施,為了滿足輪椅、嬰兒車等無障礙通過,禁車柱的凈距通常為 1.2m~1.5m。
經電話溝通,網友提到的相關點位涉及廣場、軌交站點,設置的禁車柱已超出道路紅線范圍。其中兩處廣場設置連續禁車樁比較密集,輪椅無法通過,我委已代轉至市住建委無障礙牽頭部門;申通地鐵7號線錦秋路上海大學站無障礙電梯出口位置,因設置隔離護欄導致共享單車亂停放,擠占了無障礙通道。
來源: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