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美國蘭德公司、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布魯金斯學會這幫平時自詡"聰明絕頂"的美國智囊們,一直把重心放在對中國的研究和分析上,他們分析來分析去,就得出一個結論:中國在下一盤"無與倫比的大棋",美國必須加緊應對!
到底咱們中國做了啥,讓他們這么坐不住?
說白了,就是我國這幾年在國際舞臺上的表現,打破了美國人腦子里那套"中國必然走西方模式"的迷思,他們看不懂,也摸不透咱們的路子,心里沒底了。
美國這些所謂"中國問題專家"到底看出了啥門道,他們為啥總覺得中國在下一盤大棋,而這盤棋的布局和走向,又是怎樣的呢?
美國智庫集體"發慌"是咋回事?
美國這些智庫對中國的研究,這些年可一點沒消停過。但凡我們打個噴嚏,他們都要開個研討會分析半天。
不過近幾年,他們的嘴臉明顯變了——從一開始的"中國必然西化",到"中國威脅論",再到現在的"中國在下一盤大棋,美國必須調整策略"。
2023年初,布魯金斯學會的中國問題專家公開承認:"我們過去對中國的判斷存在嚴重誤區,認為經濟發展會自動帶來政治變革,事實證明這種想法太天真了。"
啥意思?就是說美國人一直以為中國要么跟著美國走,要么就得栽,結果咱自己闖出一條路來,給他們整不會了。
為啥會這樣?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國在過去幾年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中表現出色,打了他們一個措手不及,咱們來看看這幾年中國的表現:
2023年,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的情況下,中國經濟仍實現了5.2%的增長,同期美國是2.5%,歐元區僅為0.5%。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中國是增長最快的,這就夠讓美國人眼紅的了。
更扎心的是,在高科技領域,我國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航天技術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中國專利申請量連續多年位居全球第一,超過了美國和日本的總和。
美國人原本以為高科技領域是他們的"領地",結果發現中國在快速趕上,這能不讓他們著急上火嗎?
美國智庫在報告中就直言不諱:"美國低估了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進步速度,如果不采取行動,未來十年將在多個關鍵技術領域落后于中國。"
再說軍事方面,2024年我國第三艘航母"江蘇艦"正式服役,到2025年初已完成了全部戰斗系統測試,國產隱形戰機產量穩步提升,反衛星、高超音速武器等技術也讓美國人坐不住了。
中國下的什么"大棋"?
那么,美國智庫嘴里的這盤所謂"中國大棋"到底是啥樣的?美國智庫們通過研究,大致總結出了幾個關鍵點:
第一,長遠思維甩美國幾條街。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報告指出,中國的決策層有著"超長期戰略規劃能力",動輒就是30年、50年的規劃,這跟美國政客們四年一換,只顧眼前利益的短視完全是兩個世界。
這種長遠眼光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特別明顯。
中國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布局高鐵技術,當時美國人還嘲笑這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結果呢?現在中國高鐵總里程占全球高鐵總里程的三分之二以上,美國連一條像樣的高鐵線都沒建成,只能干瞪眼。
美國一位戰略專家無奈地說:"中國人下棋是想著二十步開外的事,我們美國人卻還在糾結下一步該怎么走。"
第二,技術突圍戰略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
這些年,美國對華技術封鎖是一浪高過一浪,本想把中國卡死在關鍵領域,結果卻發現收效甚微。
芯片領域就是典型。
2022年美國出臺"芯片法案"后,曾信誓旦旦地表示要讓中國在半導體領域落后5-10年。
結果沒多久,中芯國際就宣布成功研發7納米工藝芯片,華為也恢復了麒麟芯片的自主生產。這不就是現實版的"你封我突破,你追我創新"嗎?
第三,經濟和外交相互配合,下活了一盤"大國與廣交"的棋。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特別提到了"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后的新發展。
到2025年初,已有156多個國家和地區加入這一倡議,覆蓋了全球近70%的人口,更讓美國人酸溜溜的是,我國不僅跟發展中國家關系好,還在歐洲開辟了新戰場。
2024-2025年間,雖然個別歐洲國家在美國壓力下調整了對華政策,但中歐貿易額不降反升;匈牙利、希臘、西班牙等國更是成為了中國在歐洲的重要合作伙伴。
西方媒體長期炒作的"債務陷阱"論調也黔驢技窮了。
英國《金融時報》發布的一項調查表明,參與"一帶一路"的發展中國家中,絕大多數認為這一倡議對本國經濟發展是有益的。
美國一位前外交官無奈地說:"面對中國的基礎設施融資和經濟合作,我們的價值觀外交毫無吸引力。"
這話簡直一語中的,美國光會講大道理,中國卻在送實實在在的好處,孰優孰劣,一目了然。
第四,軍事現代化走出了一條獨特路線。
面對美國強大的海外軍事存在,中國并沒有盲目追求同等規模的遠洋海軍,而是發展了針對性極強的不對稱作戰能力。
美國最引以為傲的航母戰斗群,在中國的反艦彈道導彈面前優勢正在減弱。
美國國防部的評估也不得不承認,中國的軍事發展目標從不是"全球稱霸",而是著眼于周邊安全。這就更讓美國人看不懂了——他們習慣了用霸權思維去解讀別國行為,卻發現中國根本不按這個路子走。
美國人啥反應?從否認到恐慌再到急于"反制"
面對中國這盤"大棋",美國的反應也是一步步升級的。
最開始是完全不當回事。
十多年前,美國戰略界普遍認為中國的崛起不足以對美國構成挑戰。"中國經濟最終會遇到天花板,他們必然會接受我們的規則。"這種傲慢想法在美國上層盛行多年。
等到2020年左右,他們的態度開始急轉直下。
美國政府和智庫圈開始承認"中國正在成為全方位的戰略競爭對手",不斷有學者發出警告:"我們已經錯過了塑造中國發展道路的最佳機會。"
而現在則到了急于"反制"的階段。
美國各大智庫使出渾身解數,向政府獻策如何應對中國崛起。
有的主張全面技術脫鉤,有的建議組建"民主國家聯盟",甚至還有人提出"數字北約"的概念,試圖在科技領域圍堵中國。
但有意思的是,就在這些激進建議此起彼伏之時,美國戰略界內部也開始出現了不同聲音。
哈佛大學一位著名學者就表示:"美國的主要問題不是中國的崛起,而是我們對這種崛起的適應能力不足。我們需要學會與一個日益強大的中國和平共處。"
這種矛盾心態其實很能說明問題:美國一邊喊著"去風險"、"去依賴",一邊又不得不承認與中國"完全脫鉤"是不現實的。
但問題來了,美國政客們能聽進去這種理性建議嗎?從特朗普政府的表現來看,他們依然沉浸在"美國必須領導世界"的執念中,不愿意接受多極化的現實。
中國到底在下什么棋?
說了這么多美國人的看法,咱們自己到底在下什么棋?
說實話,我們可能根本就沒想那么復雜。
中國的做法就是踏踏實地走自己的路,不急不躁,步步為營。
中國從來不追求當什么"國際秩序顛覆者",我們的目標很簡單:發展自己,同時為世界提供更多機遇。
我國外交部發言人經常說,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致力于與各國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話聽著有點官方,但細想之下,確實是咱們一直在做的事情。
如果硬要總結中國的行動邏輯,大概有這么幾點:
一是堅持自主創新,突破關鍵技術瓶頸。
這幾年在芯片、航空發動機、操作系統等領域的技術突破就是最好的例子。
華為鴻蒙系統的用戶數量迅速增長,國產大飛機C919開始商業運營,這些成就誰能說不是中國科研人員一步一個腳印干出來的?
二是堅持和平發展,不搞軍備競賽。
中國的軍事現代化目標是保衛國家安全,不謀求霸權。
看看美國在全球七百多個軍事基地,再看看中國僅有的一個海外保障基地,這對比夠明顯了吧?
三是堅持互利共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帶一路"倡議、亞投行、全球發展倡議等,都體現了這一理念。這些倡議不是為了挑戰誰,而是為了填補全球發展的短板,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選擇。
美國智庫之所以看不懂,是因為他們習慣了零和博弈的思維,總以為國際關系就是此消彼長。
他們想不通的是,中國可以既融入世界,又堅持自己的發展道路,既維護現有秩序中的積極因素,又推動不合理因素的改革。
這種既不"單邊主義"也不"孤立主義"的路子,在美國人看來簡直是天方夜譚。
他們不理解,也不愿意理解,只能用"中國在下一盤大棋"來解釋自己的困惑。
結語
未來幾年,中美之間的博弈無疑會更加復雜和激烈。在美國,對華強硬已經成為兩黨的"政治正確",這一點短期內不會改變。
但美國人也越來越清楚,單純依靠制裁、打壓解決不了問題。
2023年中美貿易額仍然超過6400億美元,這個數字足以說明雙方經濟的緊密聯系。
從巴黎到東京,從雅加達到利雅得,中國的存在感越來越強,美國想通過拉"小圈子"把中國排除在國際體系之外,難度也越來越大。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生前就曾警告:"如果美國繼續專注于'遏制中國',最終可能損害的是美國自身的利益。"這話何其有見地。
美國現在國內問題成堆:通脹高企、基建老化、社會撕裂嚴重。把大量資源用在對抗中國上,是不是有點舍本逐末?
從中國角度看,我們也面臨不少挑戰:人口老齡化、產業轉型、資源環境制約等。
但只要堅持走自己的路,這些問題總能找到解決辦法。
如果一定要說中國下的是什么"大棋",那就是:做好自己的事,不受外界干擾,堅定不移走自己選擇的道路。
美國人之所以看不懂這盤棋,是因為他們始終無法理解一個道理:國家的強大不是靠遏制別人,而是靠提升自己。
中國的發展道路確實很特別,但這種特別不是為了挑戰誰,而是源于中國自身的歷史、文化和國情。
美國智庫可以繼續研究他們眼中的"中國大棋",而我們只需要繼續走好自己的路。
用個通俗的比喻:真正的國際關系不是下象棋,而是各國在自己的賽道上跑出最好成績。
中國要做的,就是練好自己的"內功",跑好自己的"賽道"。
這才是最好的"大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