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4月以來,美國特朗普政府在關稅問題上突然放出多重“利好”:先是暫停了針對75個國家的“對等關稅”,接著又將部分中國產品納入豁免名單,甚至公開表示“與中國談判至關重要”。
這些動作被外界普遍視作在中美貿易戰持續七年后的“松口”。
4月13日一條來自中國商務部的7字回應,卻讓所有慶祝情緒瞬間降溫。
一、特朗普的“讓步”策略
2025年4月9日,美國突然暫停對75個國家的“對等關稅”計劃。
這個計劃原本瞄準了包括跨境電商和低附加值產品在內的廣泛范圍,比如Temu、Shein這些快時尚出口平臺,就可能被一刀切地大幅加稅。
隨后不久,特朗普再次宣布,將部分中國產品納入豁免名單,涉及消費電子、輕工業品等關鍵領域。
表面上看美國似乎是真的要松綁,但如果仔細拆解,就會發現這背后還有另一副面孔。
督促醫藥、半導體產業鏈回流美國的供應鏈審查已經在路上,新一輪對汽車、半導體乃至更多高科技行業的關稅計劃同樣在籌備,隨時可能成為又一輪“關稅武器”。
這番操作,一面是“擱置”對等關稅,一面是同步醞釀對特定行業再度加稅,其實就是特朗普精于計算的政治與經濟組合拳。
一方面美國國內通脹壓力正在攀升,如果關稅繼續朝著全線加征的方向猛進,或許讓通脹多抬升0.23%,這對選票會有影響。
另一方面中期選舉近在眼前,特朗普需要讓搖擺州的選民看到自己“為保護制造業”在做努力,還要讓產業界相信“豁免關稅”一定程度能刺激消費與投資。
可以說,特朗普的這個讓步,不僅僅是對華緩和,也是對內爭取更大回旋余地。
二、中方的“七字回應”與反制邏輯
美國方面上演“胡蘿卜+大棒”的戲碼,中國自然不可能輕易買賬。
2025年4月13日,中國商務部一句“糾錯的一小步”,為這場對華關稅豁免的性質定下基調。
歡迎美方有任何糾正錯誤的舉動,但要想真正平息這場貿易戰的硝煙,零敲碎打并不夠,要徹底取消單邊關稅才行。
短短7個字,既是一種警告,也是一種自信。
從貿易戰打響至今,中國一方面利用WTO規則,向美國單邊關稅行為直接提出挑戰;另一方面采取精準反制。
比如在2025年4月10日,中國對多個原產于美國的重要商品加征84%的關稅,集中打擊了美國農產品、汽車等政治敏感領域,并于12日加征關稅至125%。
要知道這些領域都是特朗普票倉所在,既能回應美國此前保持的高壓態勢,也能在談判桌上留下更多籌碼。
與此同時,中國并沒有坐等美國的豁免或取消。
過去幾年,對內貿易一體化和內需市場拓展都在加快。
外貿企業向內銷轉型,東南亞、墨西哥等地的產能轉移已經拉開序幕。
根據資料,2025年一季度中國對美出口占比下降到12%,比2018年下滑8個百分點;而在半導體等高科技領域,國產設備的替代率已經突破40%,新能源車出口占比提升至35%。
這意味著美國再怎么施壓,中國也能不斷培育更多替代市場和產業優勢,從而減少對美需求的依賴。
三、全球產業鏈的“過山車式”震蕩
有人說中美任何一方關稅策略的稍微變化,都會牽動全球產業鏈的每一根神經。
隨著特朗普宣布豁免部分中國產品關稅,全球資本市場出現短期上漲,蘋果供應鏈、半導體板塊當天紛紛收獲了5%的漲幅,跨境電商物流股價也有所回暖。
但別忘了,美國的“對華豁免”是有限度的。
從技術上看,美國同時推進的投資審查新規,瞄準的正是AI、量子計算等前沿領域;在更深層次的層面,美國或許還會針對高精尖的產品展開“點穴式”封鎖。
如此一來,跨國企業陷入了越來越大的“兩難”。
要不要保留在華業務?特斯拉在上海的工廠產能利用率已回到80%,看似好消息,但馬斯克卻在美國得州同步擴建工廠,“以防另一場貿易波動”。
三星、SK海力士等企業在中國的晶圓廠雖然拿到暫時的“緩沖期”,卻被要求提交一份供應鏈脫鉤路線圖,若不配合,隨時可能被美國列入“潛在制裁”名單。
有人將這種狀態比喻成“過山車式”震蕩:眼看著部分關稅豁免讓企業看到希望,卻又不得不接受美國更多后手的約束和壓力。
而中方針對美國供應鏈回流的嚴防死守,也讓部分跨國企業必須在中國與美國間“左右開弓”,才能盡可能保持供應鏈穩定。
四、國際輿論場的勁爆爭論
在西方媒體那里,對于特朗普這次“讓步”之舉的評價也是兩極分化。
一部分聲音指出,這簡直是“自我否定”——《紐約時報》用了“魯莽實驗”來形容特朗普過去幾個年度的關稅政策,認為這些反復無常會使美國經濟乃至全球供應鏈承受更大風險。
“美國打貿易戰,更像是在自傷”,彭博社就指出,美國政府對部分中國商品免除關稅,多少能為里程碑式的“科技戰”留出一個談判窗口,以便雙方回到桌前繼續商討。
再看發展中國家陣營,感受又是另一番圖景。
東南亞國家在過去七年里對美出口激增,表面看挺風光,但也隨之迎來了美國頻繁的反傾銷調查。
越南一躍成為出口大國,大米和紡織品都在美國市場上大幅攀升,可背后麻煩也接踵而至。
墨西哥同樣在中美激烈博弈間扮演了“第三方平臺”角色,中企對墨西哥投資同比增長47%,然而美國隨時會探究這些企業是否在借墨西哥“曲線繞開關稅”。
種種現象映射出一點:中美兩國在關稅和供應鏈議題上的每一次轉動,都是世界范圍內的一次震蕩。
誰也不可能獨善其身,誰都得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付出代價。
五、關稅與談判的“拉鋸戰”
如果我們把時間線拉長,從2018年貿易戰開打一直到現在的2025年,雙方從最初的全面加征關稅到后來的局部豁免與反制,再到如今的談判呼聲逐漸升溫,這其中無不夾雜著經濟、政治、外交多重考量。
在政治層面,特朗普要在中期選舉前向選民交出一份“我能保住美國利益”的成績單;在經濟層面,美國通脹余波尚在,進一步大范圍加征關稅可能直接反噬本土消費者;而中國也不斷通過外貿轉移與技術升級,給自己開辟新市場和新領域。
雙方在談判桌上各有底氣,也各存疑慮——美國看著中國的內需增長和全球布局,知道拉攏盟友繼續打壓中國只會更費力。
中國深知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不可能一夜間全部撤銷,因此必須保留反制手段。
有分析稱,未來半年中美或許會在更高層級上開啟一場“談判試驗”,將豁免清單擴大,同時也會在半導體、醫療設備等領域設立新的對話機制,以減少不必要的關稅摩擦。
也有觀點認為,特朗普極有可能見好就收,不會把豁免范圍再擴大,以免失去“關稅大棒”這個進可攻退可守的政治工具。
六、貿易戰沒有贏家,但總有幸存者
回顧2025年4月13日商務部發言人的那句“糾錯的一小步”,核心意圖很清晰。
這不是對美國讓步的肯定或否定,而是對“七年折騰”里,美國某些過激做法作出的再度質疑——為什么在WTO規則明顯反對單邊加征的情況下,“對等關稅”仍能搞得天翻地覆?為什么直到通脹和政治壓力來了,才想到暫停或豁免?
這背后暴露的是美國內外政策的搖擺不定,也反射出單邊主義走不通的事實。
貿易戰沒有真正的贏家。
美國農場主傷不起,中國出口商也要分散風險。
那些抓住機會跟隨中國企業一同出海的東南亞國家,短暫地成了“贏家”,可隨之而來的反傾銷調查又讓他們只能無奈嘆息。
就如同過山車一般,一時的興奮并不意味著整體趨勢有所改變。
正因為如此,商務部的態度更像是一種長線思維:美國如果真想修復貿易關系,就要走多邊對話和規則之路,而非一邊給胡蘿卜,一邊掄大棒。
結語
當特朗普給部分中國產品打上關稅豁免的記號時,美國農場主還在為大豆價格發愁,中國外貿企業也在為訂單流向東南亞而忙碌。
這場持續七年的貿易戰告訴我們,沒有誰能在一次次關稅攻勢中全身而退;卻總有人抓住縫隙,成為暫時的“幸存者”。
2025年一季度,中國零售總額創下15萬億元的新高,內需市場依然強勁,這給許多企業提供了新的喘息空間。
未來中美究竟能否真正“換擋”、走向更合理的經貿合作,或許還要看政治、經濟與科技的多重劇烈角力。
是全面休戰,還是更大風暴的醞釀?答案,正等待時間揭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