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蘭州4月14日電 題:英國記者喬治·何克的中國情緣
中新社記者 閆姣 李亞龍
“我們生活學習在培黎,紡織制革,鋼鐵機器。齊心合力,發揚合作精神,為新中國奠定工業建設的石基……”由英國記者喬治·何克創作的培黎工業學校校歌,數十年后仍在絲路重鎮甘肅的年輕學生群體中傳唱。
14日,紀念喬治·何克誕辰110周年座談會在甘肅蘭州舉辦。
4月14日,甘肅蘭州,紀念喬治·何克誕辰110周年座談會舉辦。中新社記者 李亞龍 攝
喬治·何克于1915年出生于英國,1938年初跨越重洋來到中國,以筆為戈投身中國抗日救亡洪流。他曾輾轉上海、延安、山西、河北等地,并將見聞寫成《我看到一個新的中國》一書,向世界傳遞中國抗日現狀。
喬治·何克在烽火連天的歲月里,與親密戰友路易·艾黎共同創辦培黎工藝學校,為“新中國黎明培養人才”。他曾不畏艱險、頂風冒雪,帶領師生輾轉千里,將學校從陜西鳳縣雙石鋪遷往甘肅山丹,完成培黎學校的西遷“小長征”。
喬治·何克在山丹帶領師生修繕廟宇為校舍,開荒拓土建車間,收養革命遺孤,興辦工廠實業,培養技術人才,為中國抗戰后方的經濟自救和工業發展注入動力,將現代工業技術與進步思想的種子播撒在中國西北大地。1945年,他不幸逝世,年僅30歲。臨終前,他留下遺言:“把我的一切獻給培黎學校。”
喬治·何克還有一個中間名“艾爾文”,是英國一個古老的名字,意為“睿智的朋友”或“高尚的朋友”。在他的外甥、《原上草:喬治·何克的故事》作者馬克·托馬斯看來,舅舅無愧于他中間名的含義。
“因為他的存在和付出,許多原本寸草不生的地方將長出綠草。”馬克·托馬斯撰寫了舅舅的傳記,出版英文版、中文版,“說中文的人們終于能夠更多地了解他的出身、背景,以及是什么塑造了一個如此特別的人”。
4月14日,甘肅蘭州,《原上草:喬治·何克的故事》被贈予蘭州城市學院。 (受訪者供圖)
今天,距喬治·何克離世已80載,但他的精神和事跡被中英兩國民眾不斷傳頌。在山丹縣城南,綠樹之下,安置著他的墓地;在蘭州城市學院,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廣場和屹立的雕像,有他光輝人生的敘事和追憶;他的母校牛津大學設立了“何克文化周”......
“在師生心中,何克不僅是校長,更是親人。”甘肅省山丹培黎學校校長魏克強說,今天的培黎職業學院繼承先生的“實踐基因”,已初步建成現代農業、文化旅游、光伏發電、健康管理、信息技術5個專業群,開設專業22個。先生“車間即課堂”的理念,已升級為“教室+車間+田野+云平臺”的四維教學模式。
4月14日,甘肅蘭州,中外嘉賓參觀“絢麗的生命”紀念喬治·何克誕辰110周年圖片展。中新社記者 李亞龍 攝
“從山丹到蘭州,從技工學校到高等學府,‘手腦并用、創造分析’的校訓得以傳承,并以弘揚艾黎與何克精神為己任。”蘭州城市學院校長韓高年介紹稱,該校駐地山丹縣與何克先生的故鄉——英國哈彭登鎮締結友好城市,“今日的培黎職業學院,已成為區域國際職教合作的橋梁”。
“近幾十年來,英國和甘肅持續深化教育合作。”英國駐華大使館代表孔浩德坦言,早在1999年,雙方就已啟動基礎教育發展合作項目。此后,隨著甘肅教育事業的發展,雙方不斷拓展新合作,如英國威爾士三一圣大衛大學與蘭州大學共建聯合教育學院等項目相繼落地。
“絢麗的生命”紀念喬治·何克誕辰110周年圖片展上,他墓碑上的詩句赫然寫著:“在戰斗中逝去的生命,卻更加光輝燦爛……”(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