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4月14日電(記者閆睿)近日,地處湖北神農架林區木魚鎮的神農架林區中醫醫院,接診了一名突發劇烈胸痛的62歲男性,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若轉運上級醫院需數小時,極易錯失黃金救治時間。醫護團隊果斷決策、實施就地溶栓,成功為患者疏通了堵塞的血管。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后,被轉至上級醫院進一步治療。
“山區群眾對‘家門口的急救’需求迫切。”神農架林區中醫醫院副院長李進說,基層醫院突破了溶栓的技術瓶頸,有望提高山區急性心腦血管發病的救治率。
神農架林區中醫醫院是湖北省通過驗收的975個胸痛救治單元中的一個。近年來,湖北省啟動影響群眾健康突出問題“323”攻堅行動,將醫療資源下沉到基層,推動基層心腦血管疾病一體化防治。目前,全省九成以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了胸痛救治單元,具備實施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療的能力。
“我國大量心血管死亡發生在鄉鎮、社區,早一分鐘接受治療,患者就多一分生的希望。”湖北省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心主任黃愷說,心腦血管疾病起病急、發展快。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救治能力,讓更多急性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就近、盡早治療至關重要。
湖北省枝江市七星臺鎮開展心腦血管疾病健康篩查。新華社發
長期以來,降低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率,基層識別能力和以溶栓為主要手段的救治能力不足是一大“堵點”。由于缺乏專業培訓、顧慮溶栓治療風險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往往“不會溶、不敢溶”,習慣將病人轉診到上級醫院。
“一旦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必須在首次醫療接觸后2小時內把堵塞的血管開通。溶栓的救治技術必須鋪到基層去,把救治第一步放在離老百姓最近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黃愷說,湖北依托鄉鎮衛生院、社區醫院,建設心血管疾病防治暨胸痛救治單元,全面啟動基層溶栓工作。通過基層適宜技術規范化培訓,對省內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人員進行心血管疾病“防、篩、管、救”技術培訓,幫助他們掌握篩查操作流程、救治技術標準和轉診流程,提高救治能力。
宜昌、黃岡等地實施“先溶栓、后付費”機制,醫聯體牽頭單位將溶栓藥先行免費發放至各鄉鎮衛生院,“藥房前置”為基層免除“藥物之憂”。英山縣域遠程心電診斷中心提供全天候診斷,居民在鄉鎮就可享受到等級醫院專科醫生的醫療服務。區域醫聯體加強協作,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為居民打通“救心高速路”。
據了解,近3年,湖北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累計開展急性心肌梗死、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溶栓治療5500例。湖北省居民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率從2020年的240.4/10萬降至2024年的206.4/10萬。
“通過建起心血管疾病防治‘一張網’,我們在老百姓家門口筑起了一道生命安全防線。”黃愷說,以“323”攻堅行動為契機,湖北省由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對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等高危因素對象和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進行全面篩查,形成“防、篩、管、治、研”的閉環管理,不只聚焦于患病治療,更幫助大家掌握健康的生活習慣,防患于未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