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下,“作業”不再僅僅是課后練習的代名詞,而成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學生思維的發酵場,更是過程性評價的關鍵載體。2025年4月10日下午,長沙市左江紅初中語文名師工作室的第五次主題研修活動在長郡雙語實驗中學舉行,聚焦“基于過程性評價的項目式作業設計”。內容涵蓋課例展示、教研對話、專家講座、優秀“三單”作業分享等環節,為與會的教師提供了深刻的教學洞察與實踐指導。
課例:立足項目,重視評價
如何讓語文教學真正實現“教-學-評”一體化?項目式學習又如何與過程性評價自然融合?這是本次研修活動的核心問題。長郡雙語實驗中學的康江昆老師為大家呈現了主題課例《熱愛家鄉民俗,傳承文化基因》八下第一單元項目寫作展評課。這堂課圍繞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人文主題“文化傳承”展開,呈現出教師、學生與評價三者如何在項目式作業設計中交織互動。學生在前期通過民俗調查、資料整合、寫作練習等環節,切實走進生活,感知文化;本堂展評課則是通過課前診斷學生例文《長沙臭豆腐》,課中搭建多元支架引導學生從生活、性格、精神三個方面豐厚文章的民俗文化價值,利用評價量表促進學生自我修訂和優化文章。正是得益于過程性評價的完美體現——評價不再僅僅停留在數字背后,而是通過持續反饋,幫助學生逐步積累和完善自我。
項目式學習的實質不僅是任務的疊加,更在于對學生認知的深度挖掘;而過程性評價的核心,不是工具的簡單更替,而是評價視角的轉變。
展評:巧用作業,融通學程
在研修的互動環節,工作室成員圍繞“項目設計與評價嵌入”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大家共同探討了如何在項目式作業中深化對學生認知的引導與評價的精準性。工作室彭程老師在評課中指出:語文教育從不止于紙面上的教與學,更在于心與心的交流與碰撞。從“作業”到“項目”,從“結果評價”到“過程關注”,這一系列轉變正是語文學科深處教育溫度的體現。此次研修不僅是一次教學路徑的深耕之旅,更是一場語文教育理念的再升華。
作業因“設計”而靈動,評價因“過程”而精準,課堂因“真實”而生輝。接著陸語熙老師和宋玉鑫老師分享了工作室首屆作業三單設計的優秀作品。兩位老師都通過巧妙的寫作情境設置,精準的課前診學把脈;精妙的課中導學提升技法與道法,在嚴謹的評價量表的促進下,引導學生深度學習與自我提升;精巧的課后拓學單,使學生在課堂內外實現知識與思維的雙向成長,給予與會教師們重要的啟示。
講座:專家引路,賦能成長
在隨后的專家講座中,長郡雨花外國語學校的余艷教授進行了主題講座《基于過程性評價的項目式作業設計》。她深入闡述了如何在教學中融合“多元視角+動態反饋+過程跟蹤”的評價機制,強調作業設計應成為引導學生思維成長的催化劑。余教授提出,作業的本質是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而精準的作業目標與優化的作業內容,能夠有效推動學生能力的遷移與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她同時指出,在作業設計中,教師應立足學生實際,夯實基礎,并通過情境化設計將作業與單元目標相結合,確保作業任務的系統性。最后寄語我們語文老師們讓作業成為學生瞭望世界的窗口,讓老師成為學生成長的建筑師。
此次研修活動中,工作室主持人左江紅教授還表彰了工作室首屆作業設計比賽表現突出的教師,總結本月工作室的常規。左教授鼓勵老師們:持續深化教學研究,做到“教有所依、研有所據、評有所悟、學有所長”。
結語:作業設計,教學之魂
從課例觀摩到展評,從理論講座到成果頒獎,本次研修活動不僅是一次學術的碰撞,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提升和價值的共鳴,作業設計,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機延伸,早已不再是簡單的學習任務,它承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與使命。通過精心設計的項目式作業,教師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知識,更能引導他們思考與反思,激發他們的創造力與實踐能力。長沙市左江紅初中語文名師工作室將始終秉持“名師引領,集體研修,實踐探究”的理念,不斷優化“教-學-評”一體化設計,為每一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支撐。作業設計,因其科學與靈動,必將成為引領學生向更高層次邁進的動力源泉,而教師的智慧與努力,將不斷照亮學生前行的道路。作業方寸間,育人天地寬。
瀟湘晨報記者鐘錦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