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拉美文學大爆炸的代表作家之一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Mario Vargas Llosa)于當地時間4月13日在秘魯利馬逝世。本文摘編自拉美小說研究學者雷蒙德·萊斯利·威廉姆斯(Raymond Leslie Williams)的評傳《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他的文學人生》,為該書第三章《重讀巴爾加斯·略薩》的部分內容,澎湃新聞經出版方授權刊載,以示紀念,標題為編者所擬。
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1936年3月28日-2025年4月13日)
巴爾加斯·略薩的16部小說均不同程度地涉及創傷及失敗,探討這些或者與之緊密相關的問題,它們也就成為其作品中慣常的主題,許多評論家樂于使用的詞匯則是“困擾”。在他結構最細致、篇幅最長的5部著作,也就是他的“完全小說”中,他接觸并直面自己內心深處的創傷、“魔鬼”以及“困擾”,從專橫的父親角色到童年天堂的喪失(童年時代在科恰班巴的烏托邦),以及母親角色的轉變。從某種程度上講,這就是《綠房子》《酒吧長談》《世界末日之戰》《公羊的節日》以及《凱爾特人之夢》的創作素材。這5本大部頭的“完全小說”是巴爾加斯·略薩,這位20及21世紀拉美主要現代主義小說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核心作品。
通過那些結構較為簡單、篇幅較短的小說——他的6部“娛樂之作”,巴爾加斯·略薩不僅批判了那些與他內心的“魔鬼”及“困擾”最息息相關的社會團體(軍隊、天主教會、傳統政黨等),也嘲笑了自己。這些詼諧的小說充滿了諷刺與自嘲的元素。這6部“娛樂之作”,《潘達雷昂上尉與勞軍女郎》《胡莉婭姨媽與作家》《誰是殺人犯》《繼母頌》《情愛日記》以及《壞女孩的惡作劇》,其中均有巴爾加斯·略薩式的人物。創作這6部作品是,作為職業作家的巴爾加斯·略薩寫作生涯已經平穩無憂,生命道路步入成熟階段,足以調侃自己最隱秘的個人及職業缺陷;同時,他的敘事技巧已經登峰造極,足以創作出以上這些娛樂大眾的故事。讀者對巴爾加斯·略薩作為作家、政治思想家及為人方面了解得越多,就會越覺得這6部小說充滿趣味。這6部“娛樂之作”最理想的受眾,就是“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的忠實讀者”。[1]
剩余的5部小說并沒有被歸入“完全小說”或者“娛樂之作”的范疇,分別是《城市與狗》《狂人瑪伊塔》《敘事人》《利杜馬在安第斯山》以及《天堂在另外的街角》。這5部小說并沒有執著地創造完整的幻象,也并非幽默且略帶自我抨擊的娛樂作品。巴爾加斯·略薩將祖國秘魯作為這5部作品的背景,分別涉及他的童年、軍校求學生涯、前往亞馬孫叢林尋找敘事人的經歷、武裝游擊隊起義、性欲求以及秘魯的過去。這些作品都與巴爾加斯·略薩的創傷和挫敗有關,其實際創作的過程極有可能是最痛苦和不快的,或許也是其作品中讀起來最容易給人帶來不快的。
現代騎士小說:娛樂之作
對于巴爾加斯·略薩而言,小說娛樂性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紀的騎士小說,他在馬德里讀研究生時于西班牙國家圖書館研究過這種文類,從早年的閱讀時光開始,他就對這些作品極為著迷。對騎士小說的興趣是巴爾加斯·略薩非常個人化的偏好:例如,他這一代的拉美作家均曾通過口頭或者書面的形式,表達過對威廉·福克納作品的喜愛,而塞萬提斯也得到大家的欽佩和贊賞。但在20世紀60年代拉美文學大爆炸的代表作家中,甚至對于所有拉美現代作家而言,巴爾加斯·略薩對于騎士小說的褒揚以及他在自己部分小說中娛樂讀者的嘗試,確實是獨樹一幟的。
自20世紀60年代末以來,巴爾加斯·略薩始終是騎士小說的忠實讀者,尤其是偏愛加泰羅尼亞作家華諾特·馬托雷爾(Joanot Martorell)的作品。這也是他對創作娛樂小說感興趣的最初來源。巴爾加斯·略薩曾經評論過馬托雷爾在伊比利亞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小說《騎士蒂朗》堪稱15世紀以來伊布里亞半島文學的經典之作,曾受到塞萬提斯的高度評價,在其名著《堂吉訶德》中宣稱《騎士蒂朗》是“當世最佳著作”。
巴爾加斯·略薩名為“華諾特·馬托雷爾與《騎士蒂朗》中的附加元素”的論文自從其英文版1968年首次在華盛頓的普爾曼市出版后,曾經多次再版,得到廣泛傳播和引述,跟塞萬提斯那夸張的稱贊一樣,讓馬托雷爾為世人所熟知。在這篇論文中,巴爾加斯·略薩再次提出其“附加元素”的理論,認為每位作家都會在軼事素材的基礎上,添加一些自創的元素,他在其他論文中也曾提到過這一觀點。或許,對于巴爾加斯·略薩的讀者而言,與他對馬托雷爾作品中“附加元素”的興趣相比,秘魯作家將這部中世紀經典作品“現代化”的巧妙方法才更值得注意。當然,“使其現代化”有幾重可能的理解方式。一方面,這些小說本身就有與中世紀歐洲及天主教正統決裂的“現代意識”。例如,卡洛斯·福恩特斯就強調塞萬提斯作品《堂吉訶德》的模糊界限,稱它是體現現代性的早期小說;另一方面,在巴爾加斯·略薩看來,作家的現代性與形式問題及敘事技巧息息相關。巴爾加斯·略薩將馬托雷爾的小說當作娛樂之作來讀時,他也不能不關注其敘事技巧。
巴爾加斯·略薩曾給馬托雷爾的書信集寫過序,在這篇序言中,他不但談到馬托雷爾的作品中充斥著戰斗和暴力場面,還提及戰斗“形式”在中世紀騎士小說中的重要性。戰斗是與暴力及死亡息息相關的“傳統儀式”。[2]巴爾加斯·略薩強調這種復雜的傳統儀式是騎士為決斗量身定做的慣例。起初,雙方要不斷相互挑釁,交換戰書,無休止地商議決斗的確切地點和條件,決定仲裁者的身份和等級等,所有這些為馬托雷爾熱衷于戰斗形式提供了理想的背景。當然,同樣的話也可以用在巴爾加斯·略薩身上,正因為對故事情節本身及其形式的熱衷,才讓他被馬托雷爾的作品所吸引。巴爾加斯·略薩稱這種信件往來的商議方式為“典禮式的語言盛宴”,接著強調這種“語言盛宴”最終如何變得比決斗本身更加重要,以至于決斗不再是大家關注的焦點。經過此類長期的協商后,決斗的時間和地點被敲定,馬托雷爾及其對手接下來必須商量的是仲裁者應具備的特點;現在,語言變得非常簡潔,這進一步證明這些書信的真正主題并非真刀真槍決斗,而是文本及語言的形式。巴爾加斯·略薩繼續著自己的探討,等到他評論馬托雷爾的第三封信件時,語言已經超越了行為。決斗的主題及形式安排就此結束,馬托雷爾發出的邀請函不再是為了決斗,而是召集聚會或者宴席:拘泥于形式、熱衷于規則和場面的馬托雷爾,從倫敦發出邀請函,請他的對手來赴亨利四世舉行的聚會。很明顯,這是徹頭徹尾的娛樂活動。巴爾加斯·略薩最終對馬托雷爾的書信作出結論,將這位中世紀作家跟他偏愛的許多小說家聯系起來:斷定馬托雷爾是位“持不同意見者”(對現實情況持有不同意見),還是個“盲目的造反派”,他對現實的不滿達到極限,以至于想要創造出另一個世界、另一種現實,即便這種現實只能通過語言來建構。
作家的創傷與作品
巴爾加斯·略薩的小說中有5部,作家探討的是自己的秘魯背景,他童年生活在異國心中理想化的祖國、秘魯的軍事學校、秘魯叢林中發現原始的講故事方式、秘魯的武裝游擊隊起義、秘魯日益旺盛的性意識以及秘魯的過去。這5部小說,可以稱為巴爾加斯·略薩最明顯的俄狄浦斯系列,包括《城市與狗》《狂人瑪伊塔》《敘事人》《利杜馬在安第斯山》以及《天堂在另外的街角》。很大程度上,這幾部小說反映的都是巴爾加斯·略薩年輕時代的創傷以及他如何終其一生應對這些創傷。他充滿創傷的過往包括在皮烏拉與父親重逢,繼而失去美妙的童年,接下來在父親之手及萊昂西奧·普拉多軍校都備受蹂躪。
這一系列事件是巴爾加斯·略薩首部小說《城市與狗》的直接誘因,這本小說也是他揭露軍事當局幾部著作之一,但他所有此類作品也應理解為反對父權的內容。專制獨裁的軍方或者父親角色自從在《城市與狗》中出現后,貫穿著巴爾加斯·略薩絕大多數作品:《綠房子》《酒吧長談》《潘達雷昂上尉與勞軍女郎》《世界末日之戰》《狂人瑪伊塔》以及《利杜馬在安第斯山》。在《城市與狗》中,軍方代表同時也是學校的管理者,他們最終隱瞞了學員死亡的真相。同時,他們還在萊昂西奧·普拉多軍校里營造出充滿暴力與虐待的環境,而這恰恰是奧德里亞統治下的秘魯社會的縮影。由于有位支持獨裁政府的父親,巴爾加斯·略薩將濫用的父權與濫用的軍權聯系起來,就像他在《城市與狗》中所描繪的那樣。
在《綠房子》中,軍隊肆意虐待剝削亞馬孫流域的土著居民。小說剛一開始,他們就露面,抓住年輕的鮑妮法西婭,將她交給傳教所的嬤嬤,淪為她們的奴隸。軍方大佬則是力挺橡膠資本家的背后力量。而利杜馬,當年曾經擔任中士,在這部及后來的小說中扮演著不學無術者、種族主義者以及性虐待者。
在他的前兩部長篇小說中,《酒吧長談》也是如此,巴爾加斯·略薩將矛頭指向他的父親,探討青少年時期的創傷,先是象征性地失去了童年和母親,父親的虐待、軍校的痛苦經歷以及奧德里亞政府的專制統治,使得這種創傷逐步達到頂點。寫作可以是治療創傷的方式,正像卡魯斯和其他學者所解釋的那樣,治療創傷也是巴爾加斯·略薩作品的重要作用之一。 在《酒吧長談》中,象征軍權和父權的人物明顯是最剛愎自用的。小說中能夠近距離審視的主要軍方人物是卡約·貝穆德斯,他不僅組織軍隊鎮壓渴望民主的秘魯民眾,還利用女性制造同性間的性場面,以滿足其偷窺欲。在這里,巴爾加斯·略薩充分探究了其自身的創傷,他在皮烏拉首次遇到埃內斯托·巴爾加斯,那位專制蠻橫的父親對馬里奧施以虐待,同時,他還被男孩視為侵犯其母的惡徒。在巴爾加斯·略薩的著作中,專制的父權角色同時也扮演著性侵犯者的角色——權威、權勢以及性欲之間始終相互影響。
如果說巴爾加斯·略薩的前三部小說探討的是其創傷的過去,那么接下來的兩部小說《潘達雷昂上尉與勞軍女郎》以及《胡莉婭姨媽與作家》,則以詼諧的筆觸讓自己遠離這一令人不快的話題。在《潘達雷昂上尉與勞軍女郎》中,巴爾加斯·略薩不僅批判了軍方的價值觀及心理狀態,還諷刺了自己,諷刺了那個只知苦苦掙扎的家伙,試圖通過努力工作創作出3部小說,從而擺脫創傷的困擾。他身為技藝純熟的多產作家,擁有一份使自己聲名遠播的工作,恰恰是潘達雷昂·潘托哈的鏡像。巴爾加斯·略薩首次反抗父母權威,最終跟舅媽的妹妹私奔,在《胡莉婭姨媽與作家》調侃了這次反抗。通過佩德羅·卡馬喬創造出鏡像,他再一次諷刺了20世紀60年代的自己,那個狂熱的作家。
注釋
1.參看威廉姆斯,“《潘達雷昂上尉與勞軍女郎》的兩大組織原則”(Two Organizing Principles in Pantaleón y las visitadoras)。
2.巴爾加斯·略薩,“序言”,華諾特·馬托雷爾,《致騎士蒂朗的挑戰書》(Carta de batalla por Tirant lo Blanc),第9頁。
《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他的文學人生》,【美】雷蒙德·萊斯利·威廉姆斯/著 袁楓/譯,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6年4月版
來源:【美】雷蒙德·萊斯利·威廉姆斯 袁楓/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