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擁有數千萬粉絲的美國頂流網紅 "甲亢哥"在蒙古國博物館遭遇“史詩級抽象解說”,講解員不僅強行將阿迪達斯、Gucci與現代蒙古歷史掛鉤,還聲稱國際象棋是蒙古人發明的,離譜程度讓甲亢哥當場瞳孔地震,網友直呼:“比韓國還會‘申遺’!”
甲亢哥在聽到講解員一本正經地說出:“國際象棋是蒙古民族創造的傳統文化。”這句話的瞬間露出難以置信的表情,反復質疑:“這怎么可能?蒙古不可能創造象棋”。這場始自直播間的爭議,意外地將蒙古國和象棋推向了國際輿論的風口浪尖 ,也折射出當代文化溯源背后的認知鴻溝。
關于象棋的起源,存在多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源自周朝時期的“六博棋”,《楚辭?招魂》中 就有"菎蔽象棋"的記載 ;另一種說法是起源于戰國時期的塞戲,隨著時間的推移,塞戲的規則和形式逐漸完善,最終演變成為了現代象棋。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象棋起源于公元2-6世紀之間的印度的一種“恰圖蘭卡”的棋類游戲,其規則與現代象棋非常相似,因此有人認為象棋可能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但是,這種說法缺乏確鑿的證據支持,目前尚無法確定象棋的確切起源。
而在國際象棋起源問題上,也有多種不同的說法,諸如起源于古印度、中國、阿拉伯國家等。不過世界上多數棋史學家認為國際象棋起源于印度。
根據棋史學家考證,國際象棋的雛形可追溯至公元2-4世紀印度的"恰圖蘭卡"的棋戲,內有車、馬、象、兵 4種棋子,象征著印度古代的軍制,之后以梵語“恰圖蘭卡”命名的“四方棋”在6世紀時傳入波斯,由于讀音不同,古波斯人把“恰圖蘭加”誤讀為“恰特蘭格”,后面就被阿拉伯人改稱為“沙特蘭茲” 并在中亞和阿拉伯地區流傳開來,10世紀前后,阿拉伯國家已經出現了許多聞名一時的棋手。
10世紀以后國際象棋逐漸傳入歐洲,最終在15世紀末和16世紀初的歐洲形成現代樣式和棋制。
而深扒歷史文獻會發現,蒙古象棋雖與之淵源深厚,但要說是起源,那就存在三重悖論:
造型穿越:蒙古象棋蒙語念做“沙塔拉”,正是阿拉伯“沙特拉茲”的轉音,而棋子造型由駱駝替代了大象、勒勒車替換了戰車的設計,明顯帶有13世紀草原特色。還有很明顯的一點是,在13世紀以前,國際象棋的棋盤是不分黑白格的,而蒙古象棋的棋盤有黑白格,也就是說,蒙古象棋與古印度“四軍棋”的象兵戰車體系存在300年斷層。
規則穿越:蒙古現存最早的《蒙古棋譜》是記載于明朝永樂年間的文獻,其棋盤形制與走法規則明顯保留著13世紀"沙特拉茲時期"的特征。
文物穿越:單說中國赤峰遼墓出土的鎏金象棋(公元916年),就比蒙古文獻記載的象棋早誕生兩個世紀,其中“砲”字棋子更是中原軍事智慧的獨家專利。
至于"古代阿迪達斯"的爭議,考古發現確有耐人尋味之處。
2016年阿爾泰山脈出土的突厥女性木乃伊,足部織物因三條平行紋路酷似現代運動品牌標識引發聯想。但科學檢測顯示,這些1500年前的編織工藝源于游牧民族防滑需求,與1949年創立的德國運動品牌毫無關聯。
這種古今巧合也暴露出了文化溯源中的牽強附會,更耐人尋味的是,這種歷史重構現象并非蒙古獨有。
從韓國"發明活字印刷"的爭議,到印度"上古核戰爭"的傳說,邊緣文明在現代化進程中往往通過重塑歷史敘事尋求文化認同。
蒙古國是夾在中俄之間的內陸國,近年來頻繁有“改寫人類文明史的重大發現”出土,其國家博物館很多文物的標注都存在爭議性闡釋,以證明自己也擁有璀璨的文明。這種情況就像草原上孤獨的牧人,想用嘹亮長調證明自己的存在。但文化自信不應建立在虛構歷史上。
2025年1月"匈奴蒙古寶棋"在成吉思汗國家博物館亮相,按照寶棋創作者的說法,該作品正是為了象棋起源于蒙古國。
然而故宮博物院棋類文物研究員陳墨白指出:“把象棋框定為某國專屬,就像爭論小麥屬于美索不達米亞還是印度河谷。蒙古象棋的駱駝戰車、中國象棋的楚河漢界、國際象棋的皇后主教,恰是文明交融的活化石。”
蒙古象棋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其獨特魅力正在于真實的歷史沉淀——棋子"勒勒車"造型記錄著游牧遷徙記憶,"王車不易位"規則凝固著冷兵器時代的戰略思維。
正如內蒙古非遺保護工作者所言:"真正的文化傳承,是讓歷史自己說話,而非給歷史強行配音。一個民族的尊嚴,不在于虛構輝煌過往,而在于正視歷史的勇氣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