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老美再度傳出釋放善意的消息,而昨天深夜,央媽也發布了利好政策。這背后究竟有著怎樣的考量?這是否預示著接下來 A 股將一路平穩、高枕無憂?別急,下面我從三個方面,為大家詳細剖析。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最后一部分內容尤為關鍵,堪稱本篇的核心要點,大家務必重點關注,千萬不要錯過。
一,超預期了!
央媽打破常規,竟在周末加班,公布了 3 月社融數據。
據央媽所發布的數據,3 月社融規模增量達到 5.89 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 8.4%;上一期數據為 2.23 萬億元,增長率是 8.2% 。3 月新增人民幣貸款數額為 3.64 萬億元,而市場預期僅為 3 萬億元;M2 同比增長維持在 7%,與上一期持平,這兩大關鍵數據均高于預期。
數據中的關鍵亮點突出:其一,zf債券凈融資數額高達 3.87 萬億元,相比去年同期大幅多增 2.52 萬億元;其二,流向實體經濟的貸款顯著攀升,增長幅度達 9.7 萬億元,同比多增 5862 億元;其三,企業信貸、個人房貸以及消費貸等方面均呈現出明顯的增長態勢。這些數據清晰表明,3 月經濟基本面正處于回升階段,無疑給 A 股市場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
回顧以往,每月金融數據一般都在工作日收盤后公布。但此次央媽卻在 A 股開盤前夕就發布了數據,顯然是認為數據構成利好,這般用心著實不易。
當下,各方似乎都在以各自的方式為 A 股市場保駕護航。無論是關稅反制舉措,還是重要會議的召開,亦或是經濟數據的披露,時機選擇都巧妙地契合了刺激股市的節點…… 這難道僅僅是一連串的巧合?
不過,這是否就表明 A 股已穩如泰山?事實恐怕并非如此簡單 。
二,擦亮眼睛
自去年九月底那波行情結束后,市場整體下行。然而,若仔細觀察便會發現,從 10 月 18 日至 12 月中旬這段時間,市場其實有過不錯的表現。但值得思考的是,個股在這段時期的表現又如何呢?
很多人認為市場行情向好,只需坐等股價上漲即可。但關鍵在于,誰能確保自己手中的個股一定會漲呢?想必沒人能給出肯定的答案。
上述情況,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正是稟賦效應的一種體現。因為多數人看待自己持有的股票時,往往帶有主觀濾鏡,進而容易忽視一些負面消息,這本質上是信息不對稱所引發的問題。
若想解決這一困境,關鍵在于弄清楚究竟是什么因素在影響股價的漲跌。是政策消息嗎?還是資金流向呢?其實都不是,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是交易行為,尤其是機構資金的交易行為。
或許大家都覺得,機構資金的動向,普通散戶難以察覺。實際上,借助大數據工具便能實現有效觀察。
簡單來講,大數據工具能夠先將所有的 「交易行為」數據存儲下來,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沉淀,再運用大數據模型進行精準計算,如此一來,我們便能清晰洞察不同 「交易行為」所呈現出的特征。大家不妨看看下面這張圖:
上面這張圖,展示的是前段時間走勢良好的「新天地」的交易行為數據。大家留意圖底部的橙色柱體,這就是「機構庫存」數據,它反映的是機構資金參與交易的積極性。該數據持續的時長越久,就表明參與交易的機構資金數量越多,也側面體現出機構資金對其越發看好。
從圖中能夠清晰看到,在「機構庫存」數據消失的那段時期,股價在短時間內急劇下跌,跌幅將近 15%。這樣的跌幅,想必絕大多數人都難以承受,或許股價剛跌 5% 時,很多人就已經開始心慌意亂了。
然而,當「機構庫存」數據活躍的時候,股價迅速反轉向上,漲幅一度接近 30%。要是這是自己持有的股票,那收益自然相當可觀。
由此可見,機構資金的交易行為,才是影響股價漲跌的核心要素 。
三,機構在暗度陳倉
以上呈現的僅是單只個股的情況。若大家期望更緊密地貼合市場節奏,精準辨別市場里哪些股票仍有機構資金積極參與,哪些已被機構拋棄,這一點至關重要。請查看下圖:
觀察上面這張圖,能清晰發現,市場里擁有真正機構庫存數據的股票數量不足 600 家,這與你原本的認知是否大相徑庭?那么,這一現象究竟透露出什么信息呢?此外,具備 2 - 3 個交易日機構庫存數據的股票數量還在不斷攀升,接下來請看下圖:
聲明
以上內容來自網絡收集,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人刪除,同時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敬請知曉。
此外,本人不推薦任何個股,不收會員,沒有社交群,也從不與任何人發生利益關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