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攝圖網)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人工智能無疑是站在時代前沿的弄潮兒,成為推動全球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力量。從深度學習算法的突破到多模態融合的創新,從邊緣計算的普及到量子計算的融合,人工智能技術不斷拓展邊界,為解決復雜問題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而在人工智能的眾多發展方向中,仿生智能正嶄露頭角,成為新方向和新賽道。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郭雷在發表題為《空天仿生智能賦能硬核科技》的演講時表示,仿生智能是人工智能技術面向航空航天等領域的新方向和新賽道。他認為,空天無人系統并不需要強大的計算智能,而是更需要強大的空間智能和運動智能。
郭雷指出,仿生智能聚焦于空間飛行器在極端環境中模仿生物運動機理進行運動信息解譯和交互的過程。這一過程并非單一學科的孤軍奮戰,而是融合了控制科學、仿生科學、生物學、物理學等多類學科。通過這種多學科的深度融合,實現對空間飛行器“神經 - 器官/組織/系統 - 行為”一體化的仿生智能賦能。例如,模仿鳥類飛行姿態和機制,能讓空間飛行器在復雜的氣流環境中更加靈活、高效地飛行,提高飛行性能和任務執行能力。
郭雷院士認為,仿生智能作為人工智能的新方向、新賽道,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它有望催生新發現、產生新機遇、培育新動力。更重要的是,仿生智能是一門“硬科技”,有望實現科技創新與航空航天等領域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在傳統生產力發展面臨瓶頸的當下,仿生智能有望成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引擎。它將在航空航天、工業制造等傳統領域和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領域產生“鏈式變革”,形成顛覆性創新優勢,助力這些領域實現高質量發展。
回顧人工智能行業的發展歷程,其蓬勃之勢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資本的投入和人才的匯聚。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在多方驅動下,已步入世界前列。《全球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白皮書(2024年度)》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同比增長13.9%。2024年9月,國家工信部披露,當前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已接近6000億元人民幣。
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創新,也推動了應用場景的深度發展,為市場注入了廣泛的可能性和巨大的潛力。前瞻產業研究院預測,2025-2030年期間,我國人工智能行業市場規模將進一步擴大,有望實現《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2030年人工智能產業規模達到10000億元的規模目標。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人工智能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新賽道研究、投資可行性研究、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產業圖譜、產業大數據、智慧招商系統、行業地位證明、IPO咨詢/募投可研、專精特新小巨人申報、十五五規劃等解決方案。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內容,請注明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更多企業數據、企業資訊、企業發展情況盡在【企查貓APP】,性價比最高功能最全的企業查詢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