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的清晨,當我第37次蹲在二教過道蹭課時,終于搶到了倒數第二排的座位。黑板前的韋東奕正用半截粉筆寫微分方程,駝色夾克沾著洗不掉的粉筆灰,聲音輕得像落在黑板上的粉筆末:"我們先假設這個函數存在二階導數..."后排男生突然舉起手機,屏幕上是實時翻譯軟件——這是聽不懂山東話的同學發明的"聽課神器"。
一、卡殼十分鐘的數學盲盒
真正讓我震撼的是第三周的偏微分方程課。韋東奕在黑板上推導納維-斯托克斯方程時突然停住,粉筆在"Ω"符號上劃出刺耳的聲響。整整十分鐘,他背對我們盯著公式發愣,教室里只聽見空調外機的嗡鳴。正當我以為他要放棄時,他突然轉身,黑板上的推導路徑被劃掉大半,新的公式像星光般串聯起來:"這里可以用伽遼金方法簡化三步。"
前排戴眼鏡的學霸后來在論壇爆料:"他卡殼時嘟囔的'特征值分布異常',正是破解導師課題的關鍵線索。"從此每周三早八,教室里都會多出五六個舉著錄音筆的身影。我曾在圖書館撞見哲學系的陳同學,他正對著錄音逐字聽寫:"韋老師說的每個猶豫都是思維的裂縫,光能看見裂縫里的光就值了。"
二、被解構的教學神話
這種教學方式在北大BBS引發激烈論戰。ID"數學系老學長"發帖質疑:"連基本課堂互動都沒有,這算哪門子老師?"跟帖里卻炸出一堆硬核數據:選過韋東奕課的學生,83%在數學建模競賽獲獎,37%本科期間發表SCI論文,這個數據比元培學院金牌講師還高15%。
我親眼見過計算機系的王同學在課上睡著三次,卻在結課時捧著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金獎說:"他的板書是流動的數學思維,哪怕只看懂十分之一,都夠在競賽里降維打擊。"更神奇的是去年,他帶的研究生用課堂上提到的"非凸優化松弛法",直接破解了困擾團隊三個月的無人機路徑規劃難題,被《自然·計算科學》作為亮點報道。
三、粉筆末里的思維革命
慢慢我們發現,韋東奕的"反常"里藏著數學教育的本質。當其他教授用PPT演示精美推導時,他堅持用粉筆在黑板上寫錯、劃掉、重來——那些被擦改的痕跡,正是數學探索最真實的模樣。他會把考試題分成"青銅""王者""諸神"三個難度,允許學生自選挑戰,卻在作業里連等號的傾斜角度都用紅筆標出:"數學符號是思維的語言,容不得半點模糊。"
最讓我難忘的是期末考前的答疑課。一個女生帶著哭腔說學不懂,他突然放下粉筆:"我大一時也解不出這個方程。"然后用三種不同方法重新推導,講到關鍵處眼睛發亮:"你看,數學就像爬山,有時候繞遠路反而能看見更美的風景。"那一刻,那個總被傳說"只吃饅頭喝白粥"的數學天才,突然變成了帶我們穿越迷霧的引路人。
四、爭議背后的天才悖論
如今每次路過二教,看見走廊里席地而坐的蹭課生,我總會想起數學系主任在迎新會上的話:"韋東奕的課堂是一面鏡子,照見的不是教學技巧,而是數學最本真的魅力。"有人詬病他不懂得互動,卻忽略了在頂尖學術領域,思維的碰撞從來不需要華麗的包裝;有人質疑他的教學方式,卻無法否認那些從他粉筆末里撿來的靈感,正在改變年輕一代對數學的認知。
在這個短視頻和互動課件橫行的時代,韋東奕的課堂像一座孤島,堅守著最笨拙卻最本真的數學傳承。當我們爭論"天才是否適合教書"時,或許該問問自己:我們需要的是標準化的教學模板,還是能點燃思維火種的引路人?就像那個在課上睡著三次的王同學說的:"就算只能聽懂他十分之一的課,那十分之一的數學光芒,也夠照亮整個大學時光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