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張君
來源|貝多財經
近日,中國證監會國際司發布《境外發行上市備案補充材料要求(2025年4月3日—2025年4月10日)》,共對7家企業出具補充材料要求,包括滬鴿、圖達通、大行科工(深圳)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大行科工”)等。
關于大行科工,證監會要求其進一步說明該公司實際控制人股權代持的形成原因、合法合規性、是否存在糾紛或潛在糾紛、股權代持期間被代持方是否屬于法律法規規定禁止持股的主體(包括是否違反競業禁止規定)等。
據貝多財經了解,大行科工于2025年1月20日遞交招股書,報考港交所主板上市。本次報考上市,大行科工將募資用于生產系統現代化及擴大運營規模、強化經銷網絡及策略性品牌發展,以及加強研發能力等。
據招股書介紹,大行科工是一家折疊自行車公司,擁有“大行”品牌。大行科工在招股書中稱,大行品牌(Dahon)是折疊自行車行業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牌之一。其中,大行科工由韓德瑋創立,后者被稱為是“現代折疊自行車之父”。
韓德瑋在自傳中寫道,其于1941年出生于廣東韶關,9歲時隨父母移居香港,19歲舉家移民美國,美籍華裔。26歲,韓德瑋還破格成為加州州立大學的物理學助理教授,也是該校“物理系”中唯一一個尚未有博士學位的教授。
直至1973年,韓德瑋獲得了“物理博士”學位。此后,韓德瑋還在洛杉磯休斯飛機公司、休斯研究院等任職。1981年,韓德瑋從休斯實驗室離職,并于1982年創建了北美大行(原名“加尼福利亞大行公司”,DAHON)。
2016年12月,韓德瑋設立深圳市美大行科技有限公司,后于2023年8月更名為大行科工(深圳)股份有限公司。天眼查App信息顯示,該公司的注冊資本為人民幣2374.7841萬元,法定代表人為韓德瑋,主要股東包括韓德瑋等。
根據灼識咨詢資料,于2023年按零售量計,大行科工在中國內地及全球折疊自行車行業均排行第一,市場份額分別為21.1%及5.6%。2023年,該公司實現約15.7萬輛(156900輛)的零售量。
對比可知,盡管有著所謂“現代折疊自行車之父”的稱號,但大行科工的市場地位也并不算“遙遙領先”。據灼識咨詢資料,按零售量計,前五大公司于2023年在全球折疊自行車市場中占據21.8%的市場份額。
其中,大行科工以約15.7萬輛的零售量占5.6%的市場份額。相比之下,排在第二位的公司A在2023年同樣實現15.0萬輛的零售量,市場份額為5.4%,和大行科工只有咫尺之的差距,隨時有可能超越前者。
相比之下,公司B、公司C和公司D在2023年的銷量分別為10.78萬輛、10.22萬輛和9.18萬輛,市場份額分別為3.9%、3.6%和3.3%。其中,公司B、公司C分別是中路股份、上海鳳凰,旗下品牌分別為“永久”牌和“鳳凰”牌。
在中國內地折疊自行車市場,按零售量計,前五大公司于2023年占據54.1%的市場份額。其中,大行科工以約14.92萬輛的零售量,占據21.1%的市場份額,中路股份、上海鳳凰分別占據13.7%、11.6%的市場份額,和大行科工的差距也不算特大。
這意味著,大行科工較第二名僅領先0.2個百分點,其第一的地位隨時有可能被取代。特別說明的是,全球自行車的零售量曾在2021年達到1.926億輛,2022年、2023年分別為1.694億輛、1.661億輛,連續兩年下降。
據灼識咨詢預測,全球自行車的零售量預計將在2024年重新實現增長,預期2024年的零售量約為1.788億輛,2028年將增至1.963億輛,預計2023年至2028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3.4%,增速也并不算高。
其中,全球折疊自行車行業的零售量由2018年的190萬輛逐步增至2021年的310萬輛,但2022年降至250萬輛,2023年微增至280萬輛,預計2028年降增至450萬輛,2023年至2028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9.9%。
盡管如此,折疊自行車行業在整個自行車市場的占比仍較低。據灼識咨詢資料,折疊自行車行業2018年的零售量在全球自行車市場的占比僅為1.07%,2023年為1.70%,預計2024年約為1.57%,預計2028年為2.29%,不足3%。
就收入規模而言,大行科工2022年、2023年度和截至2024年9月30日九個月(前三季度),大行科工的營收分別約為人民幣2.54億元、3.00億元和3.52億元,其中2023年的營收增長率為18.08%。
與之對應的是,大行科工2022年、2023年度的銷量分別為148956輛、156877輛,其中2023年同比增長5.3%。2024年前三季度,大行科工的銷量為175218輛,較2023年同期的115670輛增長51.5%,增速迅猛。
按銷售地區來看,大行科工的收入主要來自中國市場。2022年、2023年度和2024年度,該公司的國內銷售收入分別約為1.98億元、2.80億元和3.29億元,占比分別為77.9%、93.2%和93.4%。
報告期內,大行科工的海外銷售收入分別約為5615.8萬元、2033.5萬元和2339.0萬元,占比分別為22.1%、6.8%和6.6%。其中,2023年度來自海外的銷售收入同比減少63.8%,2024年前三季度雖有增長,但貢獻占比仍低于10%。
盡管大行科工標榜自身為全球范圍內領先,但其主要收入仍依賴中國市場。為證明其領先地位,灼識咨詢支付了45萬元的咨詢費,委托其調查及分析全球和中國內地的自行車市場,并為此編制報告。
但就中國內地市場而言,大行科工也面臨諸多玩家的對抗。除大行科工外,還包括永久(FOREVER)、鳳凰(Phoenix)、迪卡儂(DECATHLON)、京東京造、飛鴿(PIGEON)。其中,多數聚焦大眾市場。
作為對比,永久牌自行車母公司中路股份(SH:600818)2023年的營收約為9.73億元,凈利潤約為2410.08萬元。2024年前三季度,中路股份的營收、凈利潤分別約為7.91億元、287.67萬元。
2023年度,上海鳳凰(SH:600679)的營收約為17.39億元,凈利潤約為4529.38萬元。2024年前三季度,上海鳳凰的營收約為18.33億元,凈利潤約為5016.43萬元,分別同比增長42.96%、52.15%。
不難發現,大行科工的營收規模遠低于中路股份和大行科工。不過,大行科工的盈利能力要略勝一籌。2022年、2023年度和2024年前三季度,該公司的凈利潤分別為3143.4萬元、3485.0萬元和4583.8萬元。
特別說明的是,大行科工曾多次進行現金分紅。據招股書披露,該公司于2022年12月宣派股息2350萬元。2024年1月、5月,該公司分別宣派股息為每股0.21元和0.56元(對應總股本2336.89萬股,約合1800萬元),于2024年前三季度進行支付1800萬元。
據此計算,大行科工合計已分紅4800萬元。此次上市,大行科工計劃募資用于建設工廠等,包括將用于在現有惠州工廠附近建設新生產設施,預計2027年開始投入運營,設計產能預計為20萬輛。
另外,大行科工還計劃在天津、江蘇、浙江或廣東等地投資或收購已落成的生產設施,或與合適的OEM或部件供應商加強合作等。截至目前,該公司并未選定任何投資或收購目標或特定合作伙伴。
此次報考上市,大行科工能否成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