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長沙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發布了《長沙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長沙市2035規劃全文正式對外發布!
長沙市是湖南省省會,長江中游地區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核心功能定位是中部先進制造業基地、現代服務業中心,區域性科技創新高地。
在2035規劃中,與樓市相關的內容不少,透露出不少重磅信息!
一、人口規模
2035規劃中提到,到2035年,長沙市域常住人口規模嚴格控制在1400萬人以內,城鎮化率達到90%。住房和養老、基礎教育基礎醫療、基礎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滿足常住人口的需求。
據整理,近5年長沙新增了123.3萬人,具體到年份如下:
2019年——新增35.6萬人;
2020年——新增42.5萬人;
2021年——新增17.85萬人;
2022年——新增18.15萬人
2023年——新增9.25萬人;
據數據和相關統計,長沙市2024年末常住人口為1061.7萬人,較2023年增加了約10.39萬人(具體數據以官方公布的為準)。在新增人口中,外來流入占比超80%,主要來自省內其他地州市及周邊省份,這一數據也反映了長沙作為中部核心城市持續的人口吸引力和經濟發展活力。
隨著人口不斷流入,長沙經濟將源源不斷注入活力,樓市仍有發展空間!
二、開發邊界
2035規劃明確,實施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防止城鎮無序蔓延,在優先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的基礎上,全市劃定城鎮開發邊界1308.67平方千米。
三、空間格局
規劃明確,構建“一脈兩屏六綠楔、一主兩副多組團、一軸一帶兩走廊”的市域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一主兩副多組團
“一主”:即長沙都市區;
“兩副”:即瀏陽、寧鄉2個副城;
“多組團”:包括南部融城組團、坪塘含浦組團、梅溪湖組團、望城高星組團、金霞組團、星沙組團空港高鐵組團、銅官丁字組團、金陽組團、金洲組團等城市組團,共同打造多中心、組團式、網絡化的城市發展格局。
一軸一帶兩走廊
依托湘江綜合服務軸,集聚現代服務功能和特色功能,提升城市品質,依托長瀏寧城鎮發展帶,壯大沿線國家級和省級產業園區,提升城市產業能級和城鎮綜合發展水平;
構建湘江西岸科創走廊、湘江東岸先進制造業走廊,提升科技創新、智能制造等功能,打造重點城鎮節點,促進區域協同和城鄉統籌。
四、城鎮發展空間總體布局
長沙2035規劃擬形成“都市區-副城-中心鎮-一般鎮”的市域城鎮體系。
都市區:即長沙都市區,按照“東拓、西提、南融、北進、中優”的差異化發展思路,聚焦先進制造、科技創新、現代服務等城市核心功能,打造全市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增長極。到2035年,預測常住人口1000萬人。
副城:包括瀏陽和寧鄉兩個副城,是全市重要增長極。到 2035 年,瀏陽、寧鄉中心城區預測常住人口各100萬人。
五、交通樞紐
在規劃中提到,強化長沙作為中部地區鏈接東西和街接南北的國家鐵路樞紐地位,建設渝長廈高鐵,規劃研究長九高鐵,規劃引入呼南高鐵,形成“環射”高速鐵路格局。
利用既有鐵路廊道提級以及新建城際鐵路,打造城際鐵路網,規劃長岳城際、長衡城際等,形成1小時城際交通圈。
市域規劃形成長沙南站、長沙西站、長沙火車站和黃花機場站四大鐵路客運主樞紐以及寧鄉高鐵站、瀏陽高鐵站、暮云站、長株潭站、麓谷站、湘江科學城站、長九高鐵站、望城站、寧鄉火車站等多個客運輔樞紐。
六、公共交通體系
加快發展城市軌道交通,支撐長株潭一體化發展。與城市空間結構相協同,規劃形成“一橫兩縱”的快線方案架構和“環+放射”的普線方案架構。
為支撐重點片區規劃提升:增強軌道線網應對未來發展不確定性的能力,預留廊道和后期建設條件。湘江科學城、解放垸、金霞等重點功能區具體線路方案結合后續片區規劃等確定,軌道交通場段方案在工程設計階段深化確定。合理發展中運量公交系統,與城市軌道交通協同融合。
完善常規公交系統,提高公交服務覆蓋。到2035年,實現中心城區常規公交站點500米半徑覆蓋率 100%。優化公交線網,滿足市民多樣化出行需求。完善公交專用道系統,加強公交場站建設。
加快形成TOD發展模式。發揮交通站點、交通廊道對市域城鎮空間布局的引導作用,倡導站城一體、產城融合的緊湊開發模式,突出以公共交通站點為中心的立體式開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