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夏天,對張女士而言是一個命運轉折點。當她開始感受到進食時的哽噎感時,內心涌起一陣不祥的預感。這種癥狀對她而言并不陌生——多年前,她的母親正是以類似的癥狀開始,最終被食管癌奪去了生命。"我媽媽就是食管癌,所以我一直特別警惕。"張女士回憶道。這份警惕促使她立即前往林州食道癌醫院進行檢查,而7月20日的病理報告無情地證實了她的擔憂:食管高分化鱗癌。
面對這一診斷,張女士表現出了驚人的冷靜與決斷力。她沒有陷入恐慌,而是迅速辦理住院手續,準備迎戰病魔。7月25日,她接受了食管癌切除手術。手術雖然成功,但醫生建議后續進行化療以鞏固治療效果。考慮到在外地長期治療的不便,張女士決定返回老家繼續化療療程。然而,正是這個決定,讓她親身經歷了母親當年承受的痛苦。
"原本計劃是6次化療,但做到第3次時,我實在堅持不下去了。"張女士回憶那段日子時,語氣中仍帶著明顯的痛楚。化療帶來的劇烈副作用幾乎摧毀了她的身體——持續的惡心嘔吐使她無法正常進食,極度的虛弱讓她幾乎無法下床。更令她恐懼的是,這種狀況與母親當年的經歷如出一轍。"我媽媽術后化療時也是瘦得不成人形,沒多久就走了。"這個記憶像一把利刃,刺痛著她的心。在痛苦與恐懼的交織中,張女士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停止化療,尋找其他治療途徑。
停止化療后的張女士一度陷入迷茫。西醫的常規治療路徑已經走到了盡頭,下一步該怎么辦?就在此時,一位同鄉病友的經歷為她點亮了一盞燈——中醫治療。雖然對中醫治療癌癥的效果將信將疑,但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2016年11月7日,張女士帶著最后一線希望,找到了袁希福老中醫。
初診時的張女士狀況堪憂:面色萎黃、形銷骨立、聲音嘶啞已持續三月有余,睡眠與飲食都極差。袁希福院長通過細致的望聞問切,為她制定了個性化的中藥治療方案。令人驚喜的是,服藥不久后,張女士就開始感受到身體的變化。"那種感覺很難形容,就是整個人慢慢變得舒服了。"她這樣描述服藥后的感受。
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化越來越明顯:原本蠟黃的面色逐漸有了血色,持續下降的體重開始回升,惱人的聲音嘶啞也日漸改善。更重要的是,她重新獲得了生活的質量與希望。在袁希福院長的指導下,張女士堅持服用中藥三年,順利度過了最關鍵的階段,進入鞏固期。
這段中醫治療經歷不僅改變了張女士的命運軌跡,還意外地幫助了她的家人。在張女士治療期間,她的父親也被查出健康問題。有了女兒的成功經驗,老人毫不猶豫地跟隨張女士一起接受袁希福院長的治療。如今,時間已經來到2024年,父女二人的身體狀況都保持得相當穩定。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從確診至今,張女士的病情已經穩定了長達九年之久。這個數字對于食管癌患者而言堪稱奇跡,而創造這一奇跡的關鍵,正是她當年那個勇敢的決定——在化療難以為繼時轉向中醫治療。張女士的故事不僅是一個關于疾病抗爭的案例,更是一個關于選擇、關于堅持、關于中西醫學如何互補的深刻啟示。
回望這段歷程,張女士感慨萬千:"我很慶幸當時沒有一味地堅持化療,而是給了中醫一個機會。"她的經歷證明,在面對重大疾病時,保持開放的心態,綜合各種治療手段的優勢,往往能夠走出一條意想不到的康復之路。如今,張女士不僅改寫了可能重蹈母親覆轍的命運,還為其他面臨類似困境的患者提供了一個值得借鑒的范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