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化基層法院與法學高校合作,實現資源優勢共享,培養更多德才兼備的法治人才,以學術調研促司法審判,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更堅實的法學理論和實踐研究基礎,近日,達川區法院舉辦了與四川大學的學術調研合作協議簽約儀式暨2025年度論文寫作培訓會。
四川師范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副教授蘇鏡祥,四川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李鑫,四川師范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孟昭華,四川師范大學法學院講師彭昕,達川區法院黨組副書記、常務副院長李官恒出席簽約儀式,承擔2025年度學術調研寫作工作的法官、法官助理與全體學術調研人才儲備庫成員參加培訓,會議由黨組成員、政治部(督察室)主任唐文琴主持。
會議進程
蘇鏡祥教授以“法官學術論文寫作的選題、結構和方法論”為主題,為在場的調研骨干帶來了一場干貨滿滿的專業培訓。蘇鏡祥副院長深入剖析了學術論文選題的重要性,結合實際案例,生動地講解了如何從司法實踐、社會熱點以及法學理論發展的前沿問題中挖掘具有研究價值的選題。他強調,一個好的選題不僅要有創新性,還要具備現實意義,能夠為司法實踐提供有益的參考。
隨后,四位在法學領域頗有建樹的指導老師分別對2025年度學術調研寫作工作的法官、法官助理們的學術論文選題和提綱進行細致的指導并進行深入交流,認真聽取他們對選題的構思和提綱的初步設想。在選題價值上,老師們仔細評估每個選題的創新性、實用性以及與司法實踐的緊密程度,對于一些選題價值不高的情況,耐心地引導他們重新思考和調整方向;在內容表述上,老師們從語言表達的準確性、規范性到論述的邏輯性、連貫性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建議。他們指出,學術論文的語言要簡潔明了、專業規范,避免使用模糊不清或口語化的表述;論述過程要有理有據,做到觀點與論據的有機結合。針對結構搭建,老師們根據每篇論文的選題特點和研究思路,為法官、法官助理們提供了個性化的結構優化方案。
黨組副書記、常務副院長李官恒與四川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李鑫進行了合作簽約儀式。
近年來,達川區法院與川渝各高校法學院開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樣的學術調研合作,旨在將實踐與理論有機融合,推動司法實踐調研與法學理論研究良性互動,實現法院與法學院資源共享、合作共贏。2024年度,我院獲中院采用及向省高院、省法學會推薦上報學術論文13篇、案例分析24篇、司改信息2篇,學術調研采用率位居全市前列。
達川區法院將繼續壓實責任、凝聚合力、強化舉措,為培養新時代司法工作需要的法律專業人才創造有利條件,抓實人才培養和配套保障,以學術工作優質化助推審判體系和審判能力現代化。
供稿:鄭 越
編輯:李怡漪
審核:劉 娟
簽發:李官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