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參加一個長輩的葬禮,他一輩子好喝酒,朋友有很多,平常酒場不斷,有很多應酬,有時候一天要跑幾個飯局,他也樂在其中。
記得年輕時候陪著他去吃飯,一桌人都是兄弟和朋友,氣氛很熱鬧,都跟親人一樣好。
用他的話說,“人這輩子主要是交朋友,沒有人情往來還有什么意思?”
所以他平常看人也是看朋友多少,誰家蓋房子請客多熱鬧,誰家的婚禮、喜事來了多少人,誰家的葬禮辦得怎么樣……他認為這都關系到一個人做人的水平,以及有沒有臉面。
現在等到他的葬禮,昔日的朋友也來了一些,但都是無動于衷的樣子,臨走時候我聽見幾個人還商議去哪里“喝一杯”,我就覺得還是挺悲哀的。
參加一次葬禮,你才知道人生其實沒啥朋友——多么扎心的一句話!
當然,按照長輩的想法,朋友來了肯定是要喝一杯的,把自己的葬禮變成別人的一場聚會也算熱鬧和風光了。
然后就是淡忘和遺忘,就像一片葉子飄落,沒有人關心它的歸宿。
有酒有肉有朋友,但你不可能一直用酒肉招待別人。比如我有個熟人就是喝酒喝到腦梗,在醫院差點沒搶救回來,好不容易撿回一條命,走路都順當了。
這時候原來的朋友就不跟他一起玩了,在朋友眼里,他算是“廢了”。
不能怪別人現實,要怪就怪自己天真,如果參加一次葬禮,就會知道人與人之間實際上沒有多少所謂的“情義”,哪怕是真正的好友,也未必能夠跟你榮辱與共,一路同行。
利弊取舍才是人際關系的核心法則!
注意看,人從小時候就自然知道誰對自己有價值了,小孩子其實很敏感,他們憑著本能趨利避害。
跟誰親近,跟誰疏遠,這是歸人的底層邏輯在管。大概從五六歲的時候,人就會察言觀色,計算利弊了,跟誰一起玩,不跟誰一起玩,背后也有勢利心。
等到了學校,不管是對形象的重視,還是對成績或其他東西的區分,都是摻雜了利益的考量。當然這也不能說是壞的,只能說是人的社會性起作用,畢竟孩子也是受成年人世界的影響。
從學校到社會,就基本是利益的權衡了,誰對自己有多少利用價值,誰不值得浪費時間和感情,每個人心里都一本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