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俄烏沖突進入第三個年頭,特朗普政府開始積極尋求與俄羅斯對話,以期結束這場曠日持久的沖突。在此背景下,美國《新聞周刊》網站刊發了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并配發了一張頗具爭議的"勢力劃分地圖",展現了他們眼中未來世界可能的樣子。
近日,歐洲理事會對外關系委員會副主任韋塞拉·切爾涅娃在接受《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目前解決烏克蘭問題的進程,讓人想起1945年的雅爾塔會議。當時是大國在決定東歐的命運,現在也是在沒有烏克蘭參與的情況下決定烏克蘭的未來,這實際上也是在沒有歐洲參與的情況下決定歐洲的未來。"
根據《新聞周刊》繪制的這張頗具爭議的地圖,未來世界將被劃分為三大勢力范圍。首先是美國主導的西半球,包括丹麥和加拿大、墨西哥等。英國伯明翰大學國際安全問題教授斯特凡·沃爾夫指出,特朗普顯然更關注西半球,他不僅想要收購格陵蘭,還想控制巴拿馬運河,甚至將墨西哥灣改名,以體現其"美國優先"的理念。不過,沃爾夫也提醒說,特朗普在拉丁美洲可能會面臨來自中國的挑戰。
第二個勢力范圍是俄羅斯的"后院"。根據切爾涅娃的觀察,特朗普政府的立場表明,東歐可能被"拋棄"。這令人擔憂,因為俄羅斯在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波蘭等國的國內政治中已經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此外,俄羅斯在摩爾多瓦、匈牙利、塞爾維亞、格魯吉亞等歐洲國家也有重要影響力。也就是說,俄羅斯的勢力范圍,基本涵蓋了整個歐洲地區,包括阿爾干半島和東歐國家。
第三個勢力范圍則是以中國為中心的亞太地區。在《新聞周刊》的地圖中,它們將朝鮮半島、東南亞以及大洋洲都劃入了中國的勢力范圍。不過,沃爾夫認為,中亞地區可能會成為中俄競爭的舞臺。他特別提到了哈薩克斯坦的例子,聲稱由于俄羅斯對哈薩克斯坦北部地區存在“幻想”,所以哈薩克斯坦將在私底下請求中國干預,避免自己淪為俄羅斯的“附庸”。
從目前來看,《新聞周刊》的地圖把世界分得很清楚,美國守西半球,俄羅斯吞下歐洲,中國則將影響力覆蓋整個亞洲和大洋洲,乍一看倒是挺合理的,但細想起來,這就是一個冷戰劇本的復刻。
一方面,它完全無視了世界其他國家的主權和獨立性。在21世紀的今天,世界已經不是大國可以隨意瓜分的蛋糕。每個國家都有追求自身發展道路的權利,也有選擇合作伙伴的自由。
實際上,未來的世界格局走向將取決于各國如何處理彼此的關系。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強調的是互聯互通和共同發展,而不是劃分勢力范圍。這種開放包容的合作理念,才是符合時代潮流的正確方向。
另一方面,這種設想忽視了中國的外交理念與美國有著根本的不同。中國始終強調互利共贏,主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不是追求排他性的勢力范圍。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合作是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礎上的,而不是像美國那樣試圖將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因此,《新聞周刊》假設中國會“吞并”東南亞和大洋洲,純屬是以己度人。
除此之外,這種劃分完全忽視了世界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國家間的聯系早已超越了簡單的地緣政治劃分。一個國家完全可能在安全上依賴一個大國,而在經濟上與另一個大國緊密合作。
最后,這種設想暴露了西方媒體根深蒂固的冷戰思維。他們仍然習慣于用對抗的視角來看待國際關系,試圖將世界簡單地劃分為不同的陣營。這種思維方式不僅無助于解決當前的國際問題,反而可能加劇國際間的對立和不信任。
《新聞周刊》的這張地圖,與其說是對未來世界的預測,不如說是西方一些人對維持美國霸權地位的一廂情愿。在世界多極化已成趨勢的今天,任何試圖通過劃分勢力范圍來維持霸權的做法,都注定是徒勞的。未來的世界,不會是中美俄的“三分天下”,而是多極共存、各國平等的舞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