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鐵門分隔自由與約束,三重實景丈量法治與良知。作為全國文明單位,上海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充分發揮監獄場所資源優勢,積極探索刑罰執行一體化延伸教育,于近日聯合楊浦區司法局創新開展全市首次女性社區矯正對象入監在刑意識教育,用身臨其境的實景教育喚醒對法治的敬畏。
三重實景教育:從"旁觀者"到"體驗者"
1
在監區民警的指令聲中,學員們親手觸摸到法治的具象刻度——整理出棱角分明的"監舍標準被"時,指尖感知的是行為規范的重量。
2
靜坐觀看《樹立正確改造觀》教育片時,瞳孔倒映的是刑罰執行的莊嚴。
3
隊列訓練場上,民警對"腳跟并攏45度"的精準要求,讓"令行禁止"不再是一句口號,而是刻進肌肉記憶的法治基因。
在押人員現身說法
未管所民警:"她們失去的今天,正是你們手中還能把握的明天。"
"以前總覺得疊被子是小事,現在才明白每道褶皺都是遵規守紀的證明。"社區矯正對象張某的感悟,印證著這場特殊課堂的穿透力。當兩名在押人員哽咽著剖白"鐵窗后的1000次悔恨",現場啜泣聲連成一片。
一體化矯治體系:剛柔并濟守護新生
作為刑罰執行一體化的踐行者,未管所創新構建"體驗-認知-重塑"教育鏈:針對不同犯罪特性,設計包含監房實景體驗、心理劇場、家庭關系修復等矯治課程;將監區走廊打造為"法治長廊",用改造成果照片串聯起迷途知返軌跡。
一道鐵門隔開兩種人生
學員劉某:"原來這堵墻隔開的不只是空間,更是守法與違法的生命狀態。"
學員劉某的這句話,恰印證了行刑協同機制的精髓——未管所與司法行政機關通過資源共享、課程共建,讓社區矯正對象在"監禁體驗"與"社區矯治"的強烈對比中,讀懂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深層邏輯。
行刑協同創新:打破"大墻"的法治溫度
從監房生活規范實訓到在押人員現身說法,從未管所民警的法治微課到司法社工的幫教沙龍,這場跨界合作凸顯著特殊場所的社會價值。
警示教育現場
25本《矯治札記》密密麻麻記錄著認知蛻變:"曾經以為的'不自由',實則是法律撐起的保護傘""現在每次手機定位簽到,都是在為人生重新校準坐標"。
未管所開放警示教育基地、民警講師團、矯治課程庫等核心資源,建立"監所訂單式供給+社區矯正按需點單"的雙向協作機制,推動刑事執行教育資源向社區矯正領域深度延伸,為提升城市法治軟實力貢獻專業力量。
這場以鐵窗為講臺的法治公開課,既彰顯著刑罰執行的剛性威嚴,更流淌著教育挽救的司法溫度。當春日暖陽掠過監區操場,法治的種子正在迷途者的心中抽芽生長——這是新時代"楓橋經驗"在特殊場所的生動演繹。
編輯:衛 佳
供稿:未成年犯管教所 林芝瑜
了解更多上海監獄“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