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從何而來?
故事,要從 138 億年前那場震撼整個時空的宇宙大爆炸說起。
宇宙大爆炸理論,是目前科學界解釋宇宙起源最具說服力的學說。
即便未來有新的理論出現,就像相對論的誕生沒有否定經典力學在特定領域的價值一樣,基于大爆炸理論所觀測到的諸多結論,依然會在科學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宇宙大爆炸后約 2 億年,銀河系在浩瀚的時空中逐漸成型,就像一朵在宇宙畫布上綻放的璀璨之花。
又過了 2 億年,也就是在 133 億年前,第一代恒星開始閃耀光芒,它們如同宇宙的第一批燈塔,照亮了黑暗的宇宙。
那時,宇宙中的元素極為單一,氫和氦占據了總元素的 99% 以上(這里暫不考慮暗物質等尚未被完全揭示的神秘物質),如此簡單的元素構成,使得生命誕生的條件遠未成熟。
在星系中,恒星圍繞著星系中心翩翩起舞。
科學家通過萬有引力定律進行精密計算時,卻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現象:以星系現有的可見物質質量所產生的引力,根本無法束縛住恒星,按照常理,恒星應該會在高速旋轉中被甩離星系。
于是,科學家們推測,必然存在著一些我們尚未觀測到的神秘物質,它們默默地制造著強大的引力,將恒星牢牢地 “捆綁” 在星系之中,這些神秘物質被命名為暗物質。
暗物質之 “暗”,在于它既不發光,也不吸收光,既不會反射光,也不會折射光,就像一個隱形的幽靈,穿梭于宇宙的每一個角落。
目前,我們還沒有直接確認暗物質存在的方法,但它極有可能正時刻毫無阻礙地穿過我們的身體,而我們對于它來說,就如同光對于透明的玻璃,彼此互不干擾卻又真實共存。
時光流轉,到了 50 億年前,大量的一代二代超新星爆發,如同宇宙中盛大的煙火表演,在這劇烈的爆發過程中,產生了少量的各種金屬元素(在天文學的范疇里,除了氫和氦,其他元素都被歸為金屬)。
這些金屬元素的出現,為生命的形成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本物質,也為太陽系的誕生奏響了序曲。在太陽系形成之前,這里是一片極其稀薄的星云,其稀薄程度甚至遠超地球上人類所能制造出的最極致的真空環境。這片星云中,既有自大爆炸以來從未被利用過的氫,也有來自各恒星爆炸后 “飛濺” 過來的金屬物質以及殘留的氫氦。
星云中的各種原子如同活躍的舞者,不停地做著無規則運動。隨著時間的推移,星云逐漸冷卻收縮,在這個過程中,占主導地位的原子運動方向最終決定了太陽系的旋轉方向以及各大行星的軌道平面。在無數次的碰撞、分離與合并之后,大量行星逐漸成型,經過漫長歲月的 “篩選”,最終形成了如今我們所熟知的八大行星,以及眾多小行星和彗星。
小行星帶,或許就是一顆 “失敗” 的大行星留下的遺跡,在那里,本應有一顆璀璨的大行星閃耀,卻因種種原因,只留下了無數小行星在孤獨地環繞太陽旋轉。
46 億年前,地球在這片星云中孕育而生。
那時的地球,宛如一個熾熱的熔融球體,沒有堅硬的巖石,只有翻滾涌動的巖漿,或許在其上空,還彌漫著水汽。隨著時間的推移,地球開始慢慢冷卻。
到了 44.25 億年前,一顆名為忒伊亞的行星,猛烈地撞上了地球。在太陽系形成初期,天體之間的碰撞是極為常見的現象,與這次撞擊相比,后來導致恐龍滅絕的那顆隕石,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
畢竟,當時的太陽系剛剛成型,許多天體還在 “摸索” 自己的穩定軌道,位置極不穩定。我們只是將這顆最大的撞擊天體命名為忒伊亞。
這一撞,剛剛開始冷卻的地球瞬間再次化為一片火海,忒伊亞的體積與火星相當,在撞擊過程中,地球上的物質與忒伊亞的物質大量混合,一部分被拋射到太空中。在太空中,一部分物質永遠地消失在宇宙深處,而另一部分則留了下來,圍繞地球形成了星環。
隨后,這些星環中的物質逐漸聚攏,最終形成了月球。
這就是目前被廣泛接受的月球形成假說。有一個重要證據支持這一假說,那就是月球的成分與地球極為相似,仿佛一對同卵雙胞胎。相比之下,隔壁的火星以及遙遠的木星,它們與地球的成分差異巨大。我們往往難以想象天體之間蘊含的巨大動能和勢能。
實際上,不需要像火星那么大的天體撞擊,僅僅將月球慢慢放置到地球表面,然后松手,月球和地球所蘊含的能量就足以讓兩者都化為熾熱的巖漿。要知道,8 個月球的質量才相當于 1 個火星。
又過了一億年,地球終于徹底冷卻下來,堅硬的巖石開始形成。
幾億年后,也就是在 38 億年前,生命在地球上誕生了。
然而,生命的誕生并不意味著立刻走向繁榮。在生命誕生后的 30 多億年里,生物的演化幾乎處于停滯狀態。在這漫長的歲月中,地球經歷了數次大冰期,其中一些時期,整個地球仿佛被放進了巨大的冰箱,變成了一顆冰球,就連赤道地區也未能幸免,大海被數千米厚的冰層覆蓋。
第一次大冰期被稱為新太古代大冰期,也叫休倫冰期。這次冰期的形成與藍藻有著密切的關系。
藍藻通過光合作用制造了大量氧氣,這一過程極大地減少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甲烷這兩種重要的溫室氣體,導致地球氣溫急劇下降,這就是著名的大氣氧化事件。更為關鍵的是,對于當時地球上的生物來說,氧氣就如同致命的毒氣。
不過,那時地球上的生物全部是單細胞生物,它們結構簡單,生命力頑強,雖然氧氣對它們構成了巨大威脅,但卻無法將它們完全滅絕,除非地球再次經歷如同誕生初期那樣的劇烈變化。
地球上一共經歷了五大冰期。
第一次休倫冰期發生在 24 億年前至 21 億年前,持續了長達 3 億多年,這是一段極其漫長的寒冷歲月。
第二次瓦蘭吉爾冰期出現在 8 億多年前到 6 億 3 千 5 百萬年前,持續時間也有 1 億多年。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冰期之后,生物多樣性迎來了爆發式的增長,也就是后來廣為人知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第三次安第 - 撒哈拉冰期發生在 4 億 5 千萬年前至 4 億 2 千萬年前,持續了 3 千萬年。
第四次卡魯冰期從 3 億 6 千萬年前延續至 2 億 6 千萬年前,長達 1 億年。
而第五次冰期,就是開始于 200 - 300 萬年前,一直延續到 1 萬年前的第四紀大冰期。與前面幾次冰期相比,第四紀大冰期的持續時間僅僅只有幾百萬年,相對較短。
但實際上,它并沒有真正結束,我們現在只是處于它的 “課間休息” 階段。至于未來還會經歷多少個這樣的 “課間休息”,又會有多少個冰期,目前還是未知數。有趣的是,人類如今對大氣成分的改變,說不定會對未來的冰期產生重要影響。
直到 6 億年前,多細胞植物才首次出現在地球上,隨后多細胞動物也相繼誕生。
這意味著,在生命誕生后的將近六分之五的時間里,生物的演化進程幾乎是靜止的。然而,多細胞生物的出現,仿佛為生物演化打開了一道封印。
在 5.42 億年前,地球迎來了著名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在短短數百萬年的時間里,各類無脊椎生物的祖先如同被施了魔法一般,突然同時誕生!至于導致這次生命大爆發的具體原因,至今仍是科學界的未解之謎,或許是在此之前,地球已經默默地為生命的爆發做好了所有的鋪墊。=
4.5 億年前,在寒武紀時期,最簡單的魚類誕生了。魚類堪稱是兩棲類、爬行類、哺乳類以及鳥類的共同祖先,它的出現,為生命演化的長河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僅僅過了 1000 萬年,也就是在 4.4 億年前,85% 的物種突然滅絕。這是因為冰期再次降臨,全球氣溫急劇變冷,這就是第一次生物大滅絕事件。
災難過后,地球逐漸恢復生機,萬物開始復蘇。
第二次生物大滅絕發生在 3.65 億年前,這次災難導致 75% 的生物滅絕。罪魁禍首是地球內部的巖漿大規模噴涌,滾燙的巖漿使得大海如同被煮沸一般。當然,大海并非是整體瞬間沸騰,而是在小范圍內直接被煮死生物,更大范圍則是因為海水升溫,導致生物被燙死或者毒死。
隨后,陸地也未能逃脫厄運,緊接著又下起了酸雨。大量灰塵被拋射到天空中,遮蔽了陽光,地球陷入了長達 200 萬年的黑暗寒冬。
從極度炎熱到極度寒冷,地球在這場災難中折騰了 500 萬年才逐漸恢復平靜,但絕大部分物種卻永遠地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不過,這場災難也帶來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好處,那就是兩棲類生物在這片廢墟中得到了發展的契機。這場由噴涌十幾萬年的巖漿、下了數萬年的酸雨、飄了數年的大雪以及 200 萬年的漫漫長夜組成的災難,被稱為超級地幔柱滅絕事件。
在第二次生物大滅絕之后,地球迎來了長達 1 億年的相對平靜期,沒有發生毀滅性的災難。但平靜并未永遠持續,第三次生物大滅絕在距今 2.51 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悄然降臨。
這是五次物種大滅絕事件中最為嚴重的一次,在短短 50 萬年內,98% 的海洋生物以及 96% 的陸地生物瞬間消失,大量的生物仿佛被一只無形的大手從地球上 “抹去”,整個海洋和陸地幾乎失去了所有的生命跡象。我們所熟知的三葉蟲,就是在這次滅絕事件中永遠地告別了地球。
2.3 億年前,恐龍誕生了,它們迅速成為了地球的霸主,在地球上繁衍生息。2.2 億年前,哺乳動物也登上了生命的舞臺,不過在恐龍統治的時代,哺乳動物體型較小,在生態系統中處于相對邊緣的地位。
第四次生物大滅絕發生在距今 1.95 億年前的三疊紀末期。
有趣的是,這次滅絕事件帶來了一些意想不到的 “好處”。當時,海平面先下降,然后又上升,滅絕的物種大部分是海洋生物。據估計,大約有 76% 的物種在這次滅絕中消失,其中主要是海洋生物。這次災難并沒有明顯的標志性特征,科學家只發現海平面下降之后又上升,并且出現了大面積缺氧的海水,導致水中的生物因缺氧而大量死亡。
又是一個 1 億年的相對和平時期。
然而,在 0.66 億年前,一顆巨大的隕石如同從天而降的死神,狠狠地砸向地球。在短短幾分鐘內,地球瞬間變成了一片煉獄,這就是第五次生物大滅絕。在這次災難中,恐龍徹底滅亡。
但我們不能責怪恐龍太過脆弱,在災難發生后的 100 萬年里,恐龍一直在頑強地掙扎求生,直到 0.65 億年前才徹底從地球上消失。而且,不僅僅是恐龍,85% 的物種都在這次災難中滅絕。只有一些小型動物幸運地活了下來。
或許是命運的安排,在恐龍滅絕之后,靈長目動物誕生了。
6000 萬年前,在茂密的叢林環境中,哺乳動物逐漸進化出了靈長目動物。
又過了幾千萬年,大約在 500 萬年前,古猿開始向古人類轉變。隨后,人類先后經歷了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等重要的演化階段。在 11 萬年前,地球進入了末次冰期。大約 10 萬年前,人類進化成了晚期智人。
在那個時期,地球上的大陸至少生活著六種人類(實際上可能還有其他未被發現的人種,有人認為可能多達 15 種),分別是智人、尼安德特人、海德堡人、丹尼索瓦人、佛羅勒斯人以及馬鹿洞人。我們所屬的智人,只是其中的一支,而我們給自己起了一個特殊的名字 —— 智人。
在 7 萬年前,我們這支人類遭遇了極其惡劣的環境,人口數量銳減到只剩下 2000 人。區區 7 萬年前,僅僅只有 2000 人存活。
現在你應該明白,為什么人類個體之間的差別(主要體現在膚色等方面)相較于狗的品種差別(如藏獒和吉娃娃)要小得多了吧。這也充分說明,全世界的人類都屬于同一個物種,本質上是緊密相連的。
人類如今之所以只剩下智人這一個人種,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的祖先在歷史的長河中打壓甚至消滅了其他大部分人種。
在我們的基因中,有一部分來自于尼安德特人。
曾經人們認為,除了非洲人以外,其他地區的人基因中都有大約 2% 來自尼安德特人,且東亞人略高一些。但現在最新的研究報告顯示,非洲人基因中也存在早期尼安德特人的基因。
這似乎表明,智人在走出非洲后,在全世界范圍內對尼安德特人展開了追殺。而東亞人,可能是追殺過程中走得最遠的一支。至于不同人種之間是否存在生殖隔離,從生物學定義來看,既然屬于不同物種,理論上應該存在隔離。
但實際上,生殖隔離也是有程度之分的。比如馬和驢能夠生下騾子,但騾子無法生育后代,所以在生物學教材中,馬和驢被認定為有生殖隔離。
然而,在自然界中,還有一些物種的雜交后代情況更為復雜,有的后代性別會影響其生殖能力,有的后代雖然能夠存活并且生育,但身體往往不太正常,容易夭折。
這些復雜的情況,其實都是基因在不同物種之間交流的特殊方式。更為神奇的是,我們身體內的線粒體,據科學研究推測,它原本是一種細菌,能夠進行有氧呼吸,為細胞提供能量,就像一個高效的動力工廠。
在我們的遠古祖先還是真核單細胞生物的時候,就發現了線粒體的價值,于是將其 “收編” 到自己的細胞內。當然,我們的祖先也沒有虧待線粒體,為它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和安全的生存環境。就這樣,線粒體與真核生物形成了一種互利共生的關系,世世代代延續至今。線粒體擁有自己獨立的 DNA 和基因,對于人類而言,線粒體只能通過母體遺傳,其基因相對穩定。
因此,科學家們可以通過研究線粒體基因來尋找所謂的 “線粒體夏娃”,追溯人類母系的起源。更何況,如今人類已經掌握了轉基因技術,這更是一種強大的跨物種基因交流手段。
然而,盡管存在如此多的基因交流方式,人類卻表現出一種奇特的現象:我們往往對與自己截然不同的生物充滿好奇和喜愛,卻對與自己相似的其他動物,比如其他已經滅絕的人種,采取了滅絕的行為。
在 5 萬年前,智人的進化突然加速。我們開始學會雕刻和繪畫,甚至逐漸形成了原始的宗教信仰。這些文化和精神層面的發展,標志著人類文明的曙光開始顯現。
一萬兩千年前,堅持到最后的佛羅勒斯人也滅絕了,與此同時,猛犸象也從地球上消失。而我們這支智人,從最初只剩下 2000 人,經過漫長的歲月,不斷開枝散葉,在絕境中實現了絕地反擊,最終一統地球。
1 萬年前,地球進入間冰期,氣候開始逐漸變暖。在這相對溫暖的氣候條件下,人類的智力已經進化到了相當高的水平。雖然氣候變暖僅僅只有 1 萬年的時間,但人類卻敏銳地抓住了這個機會,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
幾千年前,氣候持續變暖,冰雪融化速度加快,這一時期在中西方都留下了洪水的傳說,比如大禹治水和諾亞方舟的故事。幾百年前,人類科技發展的速度進一步加快,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幾十年前,科技已經基本發展到了如今的狀態。
而在近幾年,人類似乎已經觸摸到了智能化時代的門檻,未來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
就在幾分鐘前,我還在不停地敲擊鍵盤,記錄下這一段段關于人類起源與發展的奇妙故事。
回顧從宇宙大爆炸到人類現在的整個過程,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以上的講述極其籠統。
實際上,地球上的滅絕事件遠遠不止 5 次,僅僅是大規模的滅絕就已經發生了 5 次,而每一次滅絕之后都伴隨著生命的復蘇與新的發展。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地球的大陸分布、氣候條件、一年的天數、月球與地球的距離、大氣成分等,都與現在有著巨大的差別。
例如,在區區 1.65 億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陸還連在一起,形成了一塊超級大陸,它在學術上被稱為盤古大陸,這個名字并非來自于虛構的小說,而是實實在在的科學術語。而且,地球的大陸就像歷史上的朝代更迭一樣,經歷了多次的分裂與合并,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故事已經上演了不止一次。
有人在了解到這漫長而充滿波折的歷史后,可能會感到悲哀和絕望。
但這絕非我的本意。
既然談到了這里,就不得不說一說有關 “意義” 的話題。
我們從量子力學開始探討,因為量子力學中的一些理論突破了我們常規的認知。以測不準原理(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為例,它與我們使用的測量儀器精度毫無關系。即使擁有絕對誤差為零的完美儀器,也無法同時準確測量粒子的位置與動量。
這是因為微觀粒子本身就具有不確定性,一個微觀粒子的某些物理量,不可能同時具有確定的數值,其中一個量越確定,另一個量的不確定程度就越大。類似的不確定性關系同樣存在于能量和時間、角動量和角度等物理量之間。從這個理論可以看出,所謂的 “命中注定” 在微觀世界的層面上是站不住腳的。
所以,我們完全沒有必要悲觀,因為我們的每一份努力都會帶來相應的收獲,這就是 “人定勝天” 的科學依據。
比如,你今天多付出一些努力,明天就有可能獲得更多的回報。
宿命論,常以一種看似無懈可擊的姿態,悄然盤踞在人們的觀念之中。
然而,要反駁它并非無計可施,借助證偽性便是有力的武器。在邏輯的范疇里,那些無法被證偽的事物,實則與現實世界難以產生實質性的關聯。就拿 “命中注定” 來說,當一個人面對或好或壞的結局,旁人往往會拋出一句 “命中如此”。
可深究起來,“命中如此” 這一論斷能夠被證實嗎?若無法證明,難道就能認定是命中注定它不能被證明?倘若能證明,那又是否意味著命中注定它是可被證明的?
如此循環往復,從邏輯層面就形成了一個封閉的怪圈,讓人毫無辯駁的余地。
這類陷入 “邏輯自閉” 的理論,若要炮制,一天想出 121 個都不在話下。至于為何是 121 這個數字,權當是個玩笑話 —— 奧特曼鐘情于 121,畢竟奧特曼來自 M78 星云,7 乘以 8 得 56,5 加 6 為 11,11 的平方恰好是 121。若對此存疑,去找奧特曼求證呀!可別抱怨找不到,因為按照這荒誕邏輯,找不到是由于他們不想露面,只要他們不愿相見,就必定能讓你尋而不得。
再者,整日憂心多少億年后的事情,是不是像極了 “杞人憂天”?
雖說未來充滿未知,但無需為時代的更迭而懊悔生不逢時。想象一下,倘若人類真的發展到了可以為所欲為的時代,那些百無聊賴的后代,說不定會突發奇想,將復活祖先當作新奇的樂事。
畢竟,在無限的時間里,有著無限可能去催生無限無聊的人,這般場景,細想之下倒也刺激。所以,不妨拋開無端的憂慮,盡情地享受當下愉快的生活。
不少人時常陷入對人生意義的沉思,我亦曾深陷其中。
平心而論,人類的誕生堪稱宇宙間的奇跡,充滿了逆天的機緣與巧合。在大自然孕育人類之時,或許并未預先設定明確的意義;即便有所安排,也未曾向我們透露絲毫。依我之見,大可不必刻意去探尋人生意義,因為這應是全人類共同的使命,而非某一個體獨自背負的重擔。
就當下而言,我們的意義就在于踏上尋找意義的征程,畢竟,還有什么比探索意義本身更具意義呢?
在探尋意義的道路上,切不可好高騖遠,需先將手頭之事做好,否則內心難免被煩擾充斥。生活本身蘊含著無盡的樂趣,說不定它就是我們苦苦追尋的那個意義。退一步講,人類這一獨特的存在本身就意義非凡。正如 “存在即合理”,同樣也可以說 “存在即意義”。從某種玄妙的角度來看,每個人的存在都暗合天道。
回首生命的演化歷程,我雖僅擁有短短數十年人生,卻能追溯到遙遠的過去。
數千年前,智慧在祖先身上開啟曙光;
五百萬年前,人類的身形逐漸成型;
兩億余年前,我的祖先化身哺乳類動物;
五億余年前,我曾是暢游水中的魚類;
而在三十八億年前,我不過是一顆飄蕩在海洋里的海藻。
無論人性展現為善,還是被惡念占據;
無論心懷慈悲,還是舉止兇狠;
哪怕遭遇隕石撞擊地球、海洋被煮沸、酸雨持續萬年、黑夜籠罩百萬年,乃至大地從南極到北極被凍成冰球;
生命依然頑強存續,我依然存活于世。
人類科技的迅猛發展,主要集中在最近 200 年。
若將一億年壓縮成一年,這 200 年僅僅相當于一分鐘。
恰似一個 138 歲的老者,自生命誕生起便對我們窮追不舍,在長達 38 年(對應生命誕生后的 38 億年)的時間里,讓我們無暇仰望天空。
我們如細菌般渺小、如魚兒般倉皇、如老鼠般驚恐、如猴子般慌亂地一路奔逃,最終進化成人。而在進化成人后,僅僅抽空看了 “一分鐘天空”,便催生出現今的科技文明。還有什么能比這更熱血沸騰、更富有意義呢?
所以,人絕不能陷入悲觀的泥沼。所謂神,是看透了世間萬物,而非對生活感到厭倦。人其實與神無異,只是尚未將世間真諦看透,卻也對生活充滿眷戀。人類能夠誕生,已然是逆天改命的壯舉,未來再創奇跡也并非天方夜譚。
展望未來,我們或許能創造出硅基生物 —— 機器人,并憑借高超的技術將人類思維植入其中。如此一來,人類便能突破肉體的束縛,實現與宇宙同壽的夢想,自由穿梭于浩瀚星河。倘若有人依舊鐘情于肉體生存,也無需擔憂,我們完全可以實現雙形態存活。
當機器人抵達適宜環境,再為其打造一具全新的肉體即可。更何況,誰也無法斷言,未來人類不會強大到能像捏泥丸一樣操控恒星,那將是何等令人驚嘆的強大與豪邁!
誠如一句評論所言:人類是渺小的,人類是偉大的。
渺小在于我們在廣袤宇宙中不過是滄海一粟,偉大在于我們憑借頑強的生命力和無盡的智慧,在漫長歲月里不斷進化,創造出璀璨的文明,向著未知的未來無畏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