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翁同龢的名字,人們就會感受到少年得志、兩朝帝師、位極仁臣的顯赫。從翁同龢現存一千兩百余首詩作來看,他是名副其實的詩人,并且抒發著一腔愛國忠君、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的儒家思想。我很早就聆聽過當年博士導師吳中杰教授的介紹:常熟翁同龢故居即彩衣堂典雅而雄渾、常能引發后人之抒懷,在江南氏族故居中如同姣姣明月。
今春終于有了機會前往翁同龢故居瞻仰,結伴而行的還有兩位老師李理和周海英。心儀已久的翁同龢紀念館,就隱藏在常熟鬧市區的白墻灰瓦的老街區小巷里,巷口矗立著一座石質的狀元坊,算是最搶眼的標識。古靈精怪的幾只不同花色的貓成了向導和模特,帶著游客們穿過一重又一重大大小小的門,跨過或高或低的一個又一個門檻,只見廳堂院落遞進交錯,其間的楹聯、書法、篆刻眾多,令人目不暇接,各種古樹、花草,甚至連花瓣狀小井都別具風致,還有灰色的貓前爪交叉昂首匍匐在屋頂上,宛如翁同龢紀念館的守護神。
跨進這狀元人家高高的門檻,海英老師說感受到江南人低調內斂的文人氣質,院落小巧精致,布局細膩,隨意中卻暗藏著心思和寓意。一角屋檐、一面白墻、一塊窗欞,可以讓現代人穿越到過去。這是靈秀江南千年文化底蘊的寫照,是東方審美情趣的高雅極致。李老師則認為翁同龢書法融合了顏體與漢碑風格,可謂名副其實的書法珍品:“尤其是那一手小楷,嚴謹、端莊而一絲不茍。”我也注意到了,這是翁同龢晚年傳世之作!而我覺得這些詩歌與書法作品,與田園詩意的桃花源可以相互媲美。但在內外交困的危機時代,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翻涌,洋務派自強求富,而翁同龢,作為科舉制度下培育出來的典型書生,在危機與變革中,一生所學,詩詞歌賦書法篆刻,皆為風花雪月,面對堅船利炮百無一用。晚年他的病中詩書寫著有心無力的無奈。1904年翁同龢辭世,1905年清政府宣布廢除科舉考試,在今天看來,也許是為翁同龢式的舊時書生們演奏的一曲最悲涼的挽歌。
翁同龢故居如今是常熟引以為豪的文化瑰寶,更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彩衣堂本名森桂堂,為常熟大族桑瑾建于明代成化、弘治間。后數易其主,清朝道光十三年(1833)始歸翁心存即翁同龢之父所有。彩衣堂今基本保持完整,經整修面貌煥然,1991年辟為翁同龢紀念館。如今的彩衣堂,不僅是常熟著名的故居園林,而且已經成為各路文創從業者靈感之源。
原標題:《要英:煙花三月彩衣堂》
欄目編輯:郭影 文字編輯:錢衛
來源:作者:要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