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系ai生成
當地圖導航與AI深度融合,一場關于出行效率與體驗的革命,正在悄然發生。
4月14日,高德地圖正式宣布,推出全球首個基于地圖的AI導航智能體(NaviAgent),應用創新技術理念和架構,推動導航這一歷史悠久的服務,由傳統出行工具,向“會思考、能預判、有溫度”的智能出行伙伴蛻變。
“研發導航智能體,是高德重構導航產品底層邏輯的重要嘗試,也為行業探索AI時代的變革提供了新思路。”高德技術負責人表示。
思考+預判行動,大腦式運作
據悉,高德AI導航智能體以“思考-預判-行動”的全鏈路智能,重新定義了出行產品的底層邏輯。
“傳統導航像按劇本演戲,預設路線后便機械執行;而我們的智能體更像經驗豐富的‘老司機’,能實時感知路況、預判風險并主動調整策略。”
據技術負責人介紹,其核心架構采用Planner-Executor模式,通過感知、規劃、執行、表達四大模塊構建智能閉環,集成多項高德核心技術:在感知層,TrafficVLM模型可捕捉多尺度的交通時空變化, 而交互層的AmapVoice情感語音技術,則將溫度賦予導航產品。
(NaviAgent架構)
這種技術變革的本質,是從“工具思維”到“伙伴思維”的轉換。在高德技術負責人看來,導航AI化后不再是被動響應指令的機器,而是能主動觀察環境并采取行動、是“能思考、會預判、有溫度”的伙伴。
例如,它能提前預判前方路況,精準計算每個路口的最佳過燈速度,以規避擁堵;還可以感知用戶加班晚歸的狀態,會主動播放舒緩音樂緩解疲勞;推薦距離目的地最近的停車場,并以自然對話式語音交流。
感知+推理:重塑出行體驗
依托TrafficVLM 交通感知預測能力,傳統導航“局部感知”的限制被打破,實現從“單眼觀察”到“全局思考”的升級。該技術以視覺語言模型為核心,將不同時空尺度的交通信息轉化為圖片幀,經模型推理識別狀態并預測走勢,賦予導航系統超越物理視野的超視距感知能力。
(導航界面示意)
以高速駕車場景為例,通過感知車道級交通流變化、動態事件、事故占道等信息,結合用戶路線,AI導航智能體會自動開啟領航功能,推薦全局最優車道,讓變道決策更從容高效。
“貨車前方有來車,請不要超車。”用戶行駛過程中,AI導航智能體將實時感知周邊車輛動態,發出車道級安全預警提醒。
在人眼不能及的遠方,超視距感知如同“數字天眼”,打破視野局限;遇夜間能見度低、彎道來車、前方有車輛急剎等場景,系統可提前預判行車風險,并通過語音播報、導航畫面等方式實時預警。
在停車場景中,超視距感知能力可覆蓋至“最后100米”:當用戶輸入目的地后,系統會在距離終點5公里時啟動智能分析,主動推薦目的地周邊的空閑停車位;基于時空感知和推理能力,補全停車后的步行導航指引,直達目的地入口,實現無縫銜接。
此外,覆蓋全國的紅綠燈AI領航功能,也能結合海量實時交通信息與超視距感知技術,動態提供車速建議、車道選擇及起步提醒,大幅提升過燈效率,讓“一路綠燈”成為可能。
精準安全之外,還有情緒價值
AI導航智能體還構建了包含情感識別、意圖理解、情緒表達在內的三維交互體系,突破性地將服務拓展至情緒價值領域,開創了人機交互全新維度。
作為具象化虛擬交互載體的“小高老師”,在高德另一核心技術AmapVoice加持下,經數十萬小時語音數據訓練,已實現從機械語音到情感交互的質變,掌控各類情緒與副語言表達能力。
例如,當用戶結束多日加班、迎來周末出游時,AI導航智能體能夠領會出行意圖、路線和心情,主動調整交互內容,以貼心的方式陪伴用戶旅程:啟動導航時,會以“哈哈,好久不見呀~”的問候作為開場,陪伴用戶享受沿途風景,介紹特色文化——還會在經過一些有趣的地方時,以悄悄話的形式分享一些小眾知識或趣味典故。
此外,基于動態交互策略庫,當用戶完成優質的駕駛操作時,還會收到導航智能體的及時贊許——讓溫度融入人車對話,引導用戶在多元場景中養成良好安全的駕駛行為,開啟導航交互的情緒價值新維度。
高德技術負責人表示,AI導航智能體目前已陸續向全國用戶推送,其落地標志著出行產品從效率至上,開始兼顧主動服務的智能體驗。“隨著AI能力的持續迭代,未來出行不僅要讓用戶進一步‘安全抵達’,也要走向‘愉悅旅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