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里,文人們都很崇尚隱居,既是追求自由自在、親近自然的生活,也是表達自己不染世俗的高尚情操。
陶淵明塑造的桃花源便是一個人人向往的質樸自然的化外世界,也是中國人骨子里對美好生活的至高追求。
然而現代社會,科技高速發展,交通和通訊都很發達,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被復雜的人際關系網包裹著,很難做到不與他人往來。
就算有喜歡獨處的人,那也要空調、WIFI、西瓜備齊,手機、電腦不離。
潘志仙一家六口
然而在云南的一片原始叢林里,卻隱居著這么一家世外高人,他們幾乎與外界無往來,沒有手機,沒有網絡,過著遺世獨立的生活。
這家人為什么要隱居深山?他們是根本不向往外面的世界,還是從未真正認識這個世界?
生活所迫,一家人隱居深山
這個隱居深山的人家共有六口人,母親潘志仙帶著五個孩子過著自給自足,自力更生的日子。
離群索居就意味著一切生活所需的物資都需要靠自己的勞動來獲得,圖片里我們可以看到房前屋后吊起來的玉米串,這些通過勞作所得的糧食,便是他們的主要食物來源。
母親和孩子們便生活在這土培房里
母親潘志仙是主動選擇過隱居生活的,她原本是云南省昆明市安寧和玉溪兩地的交界處一個偏僻村莊的村民。
多年前,中國的整體經濟形式還不是很好,人民的生活水平遠不能和現在相比,潘志仙一家身處云南的偏遠山區,經濟相對落后,人們的生活比較艱苦。
村民以種植農作物為生,大家都是靠天吃飯的,遇上天災,干旱少雨,糧食收成不好,沒了進項,不少村民連肚子都填不飽。
簡陋的屋頂上安裝上了太陽能燈
那時潘志仙與丈夫還有公婆住在村子里,老人年紀大了,時常會有些小病小痛,他們不僅要養活一家四口,還要為老人買藥,各項開銷都比較大。
山腳下的土地本就不肥沃,種地收成有限,潘志仙便與丈夫商量,不如搬到深山里,那里人少,各種野生資源又多,總比在山下餓肚子要好。
丈夫平時也會跟村里的人結伴去山里采摘一些野果、野菜,或捕獵一些小動物,對于妻子的提議,他并沒有一口答應,而是在仔細地琢磨著可行性。
云南深山里的自然風光
山上叢林密布,地勢又不平整,想要選一處視野開闊,光照充足的地方并不容易,但無論是人居住,還是種植蔬菜、糧食,陽光都是必不可少的。
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還真給他們找到了一處地方,但那里距離村子太遠,交通工具無法到達,只能憑雙腳一步一步的走,單程40公里,往返一次就得一整天的時間。
況且兩位老人身體不好,并不適合跟著他們奔波,一旦住上去了,買藥看病也成了問題。
因此,對于搬到山上這件事,兩人雖然都有意愿,但遲遲下不了決心。
不過兩人每年都會進幾次山,他們在那片相中的平地上,用泥土胚、石板等材料慢慢的搭起了一座小屋,還添置了一些生活必備的物品。
這里就好像是夫妻二人的精神家園,累的時候,壓力大的時候,兩人就趁著采摘野菜野果的機會來這里坐一坐,休息一陣兒。
女兒張曉梅
人心里一旦有了一個念想之后,便再也放不下了,潘志仙夫妻二人在村子里又堅持了幾年,公公婆婆相繼離世了,但他們的孩子又一個接一個降生,家里的經濟情況越來越窘迫。
老大上初中那年,一家人還是決定搬到山里去住,這一次,他們不再只是心里想想,而是直接付諸行動。
潘志仙和丈夫選了一個晴好的天氣,把簡單的家當一收拾,一家人向山頂出發了。
突發意外,丈夫離世
家里簡陋的爐灶
在這里,夫妻二人和5個孩子一起住了十幾年,雖然房屋簡陋,也沒什么像樣的家具,但一家人一直過的開心快樂,直到那次意外發生。
潘志仙的丈夫比較喜歡喝酒,但山上沒有酒,丈夫每過一段時間便拿著采集的藥材和山貨下山換一些酒和日用品。
那時候他們還沒有完全與世隔絕,孩子們從爸爸的口中以及他帶回來的各種物品上還能追尋到一些外界的訊息。
潘志仙一家居住的山中小屋
然而不幸的是,有一次,潘志仙的丈夫在山下喝醉了,踉踉蹌蹌往家趕的時候,一個不慎,失足掉進了一個水池里。
原本水池里的水并不深,但喝醉的人本來意識就模糊,平衡性也不好,沒辦法自己爬起來,而此地又荒無人煙,無人施救。
潘志仙和孩子們在家焦急的等待了一個晚上也沒見到丈夫的身影,第二天早上,意識到事情可能不妙的她趕忙和孩子們一起,到山下尋找。
她們沿著下山的路仔細搜尋,孩子們和潘志仙自從住進山里后就很少下山,山路難行,但擋不住她們尋找親人的急迫心情。
不過她們誰也沒想到,等待他們的將是一個噩耗。
潘志仙在磨面粉
經過一段時間的搜尋,最后在半路上,他們找到了在冰冷的水池里泡了一晚的丈夫遺體,孩子們哭的撕心裂肺。
傷心欲絕的潘志仙帶著幾個長大的兒子把爸爸的尸體抬回家,好好收拾了一番之后,將他葬在了離家不遠的山頭,這樣,她們就覺得爸爸并沒有離開,還跟她們在一起。
潘志仙本就不喜山下的生活,如今丈夫又因為去山下換物資而意外喪命,她把這悲劇的源頭歸結于外面的世界。
若是不下山,她的丈夫便不會離開,她把自己困在了憂傷之中,自那之后,潘志仙和孩子們便沒再離開過山林,慢慢的徹底與外界失去了聯系。
母親潘志仙
幾個大點兒的孩子還曾在村子里生活過,大兒子甚至還讀到了初中,但較晚出生的女兒則從沒見識過外面的世界。
因為離群索居,孩子們也沒辦法像別人一樣去上學,潘志仙和大兒子用自己掌握的僅有的知識教會了弟弟妹妹們寫自己的名字。
女兒張曉梅雖然沒讀過書,但她每天放羊、摘野菜,與大自然為伴,她喜歡把自己看到的美好事物用筆畫下來。
她的畫畫的很簡單,更沒有什么專業性可言,但看到這些花,你仿佛看到她心中的光。
若無意外,一家人可能就打算這樣平靜的過下去,不被知道,不被打擾。
張曉梅在畫畫
隱居者被發現,事件轟動全網
但是那一天,幾個大學生志愿者來到這片山林里做保護叢林的公益項目考察,大家都以為這深山里沒有人,可是卻發現了一些人類活動的足跡,于是循著這些足跡,志愿者們找到了潘志仙一家居住的小屋。
初見他們的那一刻,幾個大學生簡直驚呆了,他們想不到如今這個時代還會有人隱居山林,他們簡陋的家里沒有電、沒有自來水,更沒有網絡。
甚至于他們一家的存在都不被人知道,潘志仙一家平時只在屋子周圍活動,安全起見,不會去太遠的地方,所以連這片山林的護林員也沒有見過他們。
勞作中的潘志仙
幾位大學生的到來打破了潘志仙一家原本平靜的生活,他們帶著的食物,他們使用的工具,甚至他們口中的外面的世界都對一家人造成了極大的沖擊。
對于志愿者們隨身帶著的碳酸飲料和其他小零食,孩子們很是稀奇,尤其小女兒張曉梅,抱在懷里如獲珍寶,嘗一口,嘴里那甜蜜又略有些刺激的感覺,讓他們臉上掛滿了驚喜。
求知欲和探索欲是孩子的天性,11歲的張曉梅對這些哥哥姐姐口中說道的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好奇。
有這樣好吃的東西,有這樣味道奇特的飲料,還有什么好東西呢,她真想去看一看。
張曉梅抱著飲料喝零食面露微笑
男孩子看到志愿者的智能手機,對這種高級的東西也是充滿了好奇,拿著手機,站在門口就開始撥弄,研究起來。
大哥張富紅是上過初中的,所以基本的識字是沒問題的,他甚至還要用自己僅有的知識來教弟弟妹妹認字,寫他們自己的名字。
在張富紅的認知里,手機可能還只停留在接打電話的階段,看著手里這個小小的機器如同百寶箱般,輕輕一點,就能得到想要的信息,他的內心是震驚的。
張富紅一邊適應著手機帶給自己的驚喜,一邊可能也在考慮,他們是不是應該一直過這樣與世隔絕的日子。
男孩在體驗智能手機
脫離人群,脫離社會,他們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而擺放在眼前的未來似乎一眼就能看到盡頭,這樣的日子都沒什么幻想和期待的余地。
這幾名大學生志愿者對他們而言是不速之客,但他們一家并沒有表現出冷漠或敵對的情緒,而是將他們請到家中,用自己簡單的食材,準備了一頓豐盛的晚餐。
自從丈夫去世后,這一家人就沒怎么下過山,所以他們的食物都是靠自己種植,或者在山林里采摘來的。
潘志仙把自己種植的玉米用簡單的研磨工具磨成面粉,這便是她能想到的最好的招待客人的東西。
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飯
幾個孩子長時間生活在深山里,沒怎么見過外人,所以很害羞,一開始見到有人用鏡頭拍他們,就會不好意思的低下頭。
不過相處時間長了,也就慢慢適應了,小女兒張曉梅適應的最快,她抱著人們捐贈給她家的生活物資,笑容純凈自然,陽光從頭頂照射下來,形成了一副絕美的田園畫。
張曉梅剛被志愿者發現時,身上穿著的的衣裳陳舊破爛,但洗的很干凈,面容姣好,但整個人比較拘謹,那時的她顯然已經習慣了隱居的生活。
張曉梅被發現時的樣子
如今,與外面的社會有了更多的聯系,她也慢慢變得自信起來,與其他城市里長起來的小孩沒什么差別,甚至比他們更多了一雙純凈的眼眸。
政府、社會齊動員,幫他們適應新生活
志愿者與他們聊天后發現,這個家里沒有自來水,沒有電源,甚至家庭成員都沒有戶口。
隨后志愿者將這家人的情況報告了當地政府,政府部門很快來到潘志仙一家居住的深山了解情況,并且勸說他們重新搬回山下。
潘志仙在山上待了十幾年,已經適應了這種純樸自然的生活,她表示不想搬,也不想一家人的生活被打擾。
但是經過政府工作人員的勸說,最終同意孩子們下山,畢竟他們都還年輕,有無限的可能,也有自己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利。
久不見外人的孩子們害羞的低下頭
住在這樣人跡罕至的地方,沒有辦法與外界溝通,沒辦法上學,沒辦法接受新的知識和資訊,更何況,將來他們還要成家立業,總得回到人群中去。
政府安排最小的女兒張曉梅到最近的學校讀書,雖然11歲的年紀與其他一年級新生相比顯得大了許多,但他們交流起來卻沒什么障礙,因為都對一切未知的東西充滿了好奇。
張曉梅現在不僅認識了很多字,還能拿起彩色的筆,畫出更多漂亮的小花,將來她還能用手中畫筆畫出更加精彩的畫卷。
其他兒子和女兒政府部門也給在山下安排了合適的工作,因為媽媽還住在山上,所以一家人晚上都會回家居住。
為了他們上學和工作方便,政府專門在離他們最近的公路上開了一個岔口,并一直把路修到了潘志仙的家門口。
一家人之前出行時的路陡峭危險
大女兒張梅花被安排到一家搞綠化的公司,這個工作很適合她,因為沒有人比她更了解各種植物的生活習性。
幾個兒子也都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工作,他們正在學著慢慢融入社會這個大集體,政府為他們修好路后,他們便買了一輛二手摩托,這樣往來于城市與家之間也更方便快捷一些。
當他們一家的隱居生活在網上曝光后,震驚的不僅是當地政府,還有全國各地的網友,大家不敢相信,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還有人過著如此閉塞、落后的日子。
看著他們一家居住的房子如此簡陋,只有土胚墻和石板搭建的屋頂,沒有通電,所以屋內光線昏暗。
沒有像樣的家具,沒有豐富可口的飯菜,網友們的愛意便從四面八方發射而來,那些衣服、食物、被褥等生活物品滿含著網友的情誼抵達他們手中。
一家人的居住環境十分簡陋
對于社會各界的幫助和關愛,兄妹幾人非常的感激,他們大概也沒想到,一家人的經歷會引來這么多的關注。
母親潘志仙已經六十多歲,因為多年的辛苦操勞,加上父親突然離世的打擊,現在精神已經變得有些恍惚了,與外界交流不怎么順暢。
當政府提出希望他們一家搬遷到山下,重回村子里生活時,潘志仙堅決反對,她的丈夫葬在這座深山里,所以她也要一直陪著他,絕不離開。
況且在能夠自己自足的情況下,她并不愿意接受別人太多的幫助,即便日子過得艱苦,但一定要讓孩子們明白,無論何種情況下,人都要有骨氣。
未來的路要靠他們一步步的走
政府部門給他們一家解決了戶口問題,這樣孩子們便能更好的在社會上發展,知道孩子們都有了工作,靠自己的勞動在領著工資,潘志仙還是很欣慰的。
孩子們都理解母親的心情,雖然路途遙遠,但每天還是按時回家,因為怕母親會擔心。
隱居在大山中的一家,正在逐步適應新生活,雖然有政府幫扶,有網友關愛,但他們知道,日子還是要靠自己過得,盡快的融入到社會大眾中是他們目前的當務之急。
男孩子在深山采藥材
只是任何事情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十幾年的光陰里都是只面對家里人,雖說年輕人能更快的接受新事物,新理念,但真要與他人打交道,建立聯系,還是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的。
通往大山外的路已經修好,走向社會的的通道當地政府也幫他們打開了,剩下的就要看他們自身的努力。
看著張曉梅走在新修的大道上,步履輕盈,神態輕松,網友們心中也是大大的舒了口氣。
小姑娘既能很好的進入到新的角色新的狀態中, 也沒有失去她本身具有的純真和無邪。
但兩位大哥哥就不如妹妹了,他們一位年齡大了,心中的顧慮和想法也更多,很多時候,面對人群,還是會有一些拘謹。
希望他們也能像妹妹張曉梅那樣,用更加輕松自然地心態來買對未來的生活。
張曉梅走在新修的土路上
時至今日仍有很多人遭遇苦難時會選擇獨自一人逃離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過一段時間遠離人群的日子,來自我放空,自我療愈,這無可厚非。
人生也不能總是往前沖,過程中得有一個放松和緩沖的階段,這樣才不會太累太辛苦,也不至于繃得太緊而出現斷裂。
但隱居只是一個過渡,調整好心態,收拾好心情,還得重新回到社會當中來,還得繼續奮斗,因為未來的日子還是要靠現在一步步的努力來實現的。
隱居可以成為一種選擇,但不能作為逃避、退縮的借口。
現在的張曉梅自信從容
小隱隱于山林,大隱隱于市,真正厲害的人,即使在喧鬧的人海中,也能找到內心的平靜。現在社會,科技把人們的距離一點點拉近,地球都要變成了一個大村落,哪里還能容許某個人脫離人群獨子存在呢。
就如同云南深山里的這一家人,在經歷了十幾年的隱居生活后,他們還是會選擇回到社會當中來,尋找到屬于自己的角色定位,承擔起自己應有的責任。
對于潘志仙一家的隱居人生,您有什么不一樣的看法,歡迎來評論區參與討論,您的寶貴意見是我們繼續前進的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