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網訊(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黃榆) “沒想到我們這種寶媽群體也能加入工會!”在云南昆明富民縣款莊鎮從事來料加工的00后苗族寶媽龍玉彩高興地說,“以后有了工會的支持和培訓,再接這些復雜的手工訂單就更加得心應手了。”
4月10日,富民縣首個“共富工坊”工會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會員大會在款莊鎮舉行。“共富工坊”是實現群眾“家門口”增收致富、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是實現農民富、農村穩的關鍵舉措。富民縣總工會以款莊鎮“共富工坊”工會委員會為試點,本月將在赤鷲、東村等鎮新建4個工會委員會,最大限度將全縣靈活就業人員吸納到工會組織中來,重點培育假發編織、帆布手套縫紉、飾品編織等特色項目,通過“工會搭臺、技能賦能、產業聚力”的創新模式,打造“企業派單-工坊接單-居家生產”的全鏈條服務體系,讓更多職工群眾在“家門口”端穩“致富碗”、走實“共富路”。
勞動競賽現場。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黃榆 攝
近年來,富民縣堅持黨建引領賦能鄉村振興,探索實施“鄉村共富”工程,搭建來料加工“家門口務工車間”,設立了7個“紅色富民·共富工坊”,吸引了1000余名群眾靈活就業,相關產業初具規模。富民縣總工會在產業高質量發展中找準工會工作的切入點、結合點,在縣委、縣政府和昆明市總工會的指導下,按照資源共享、品牌共建的理念,與縣委組織部有機聯動,在款莊鎮成立“共富工坊”工會委員會,把靈活就業群體組織起來、團結起來,凝聚起來。同時,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在上級工會的指導下,運用“技能競賽+訂單實訓”雙輪驅動模式,助力從業者實現技能創收、訂單穩收、權益保收的全鏈條提升,進一步將來料加工行業靈活就業職工聚起來、用起來、強起來、富起來。
“計時開始!”隨著裁判員按下秒表,50余雙靈巧的手在假發辮間快速翻飛——在富民縣款莊鎮“共富工坊”工會委員會成立當日,一場別開生面的“訂單交付技能大比武”在工坊內火熱上演。50名新入會的職工,爭分奪秒演練新型辮編法。原來浙江金華客商的加急訂單要求5天內完成近萬件手工假發編織產品。
為確保“共富工坊”新職工保質保量完成,富民縣總工會創新采用“以賽代訓”模式,組織參賽者在5分鐘內進行創意編發比拼,通過速度、質量、創新三維度綜合考評,最終按名次頒發獎勵。這場指尖上的較量既檢驗了崗前培訓成果,也為突擊生產任務注入強勁動能。
“這場競賽既考手藝速度,更關乎訂單信譽,真的是來得太及時了。”新當選的工會主席母正瓊說。作為曾經的“共富工坊”帶頭人,她創新研發的9種編織技法曾被多家廠商指定為“樣板工藝”。如今依托工會資源,她將技術無償地傳授給會員,并統一對接優質訂單。
“5分鐘要編出更多符合訂單標準的假發辮,既要手速還得心細。”剛斬獲技能競賽一等獎的寶媽施海瑤說,“比賽時,我左手壓發根、右手勾發梢,連呼吸都跟著秒表節奏走,最后兩秒收尾打結時手心全是汗。”“在家照顧孩子的間隙就可以進行假發編織加工,一個月能多賺不少錢。”職工丁玉艷邊整理編織材料邊感慨。目前,款莊鎮已有100余名婦女通過“碎片化接單”實現月均增收1000-3000元,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來源:中工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