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劍平)4月13日,2025共富大運臨平“村跑”系列賽在杭州市臨平區運河街道舉行。杭州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亭趾高蹺”隊現場展演,并發布傳承人的招募令。
高蹺,早在晉朝就有文字記載。古人為了方便捕魚,腳踩木蹺,手拿長木制作的捕魚工具。后來,這種捕魚方式演變為一種民間技藝。由于表演者腳踩木蹺,高出一截,群眾需要仰頭或者站在高處觀看,因此高蹺又稱為“高瞧戲”。
“亭趾高蹺”隊現場展演。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劍平/攝
“亭趾高蹺”始于清末,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流傳于京杭運河邊原亭趾集鎮的自然村落,最多時有108人俗稱“108將”。大家一起踩著高蹺,慶祝傳統節日或趕廟會,十分壯觀和喜慶。
“亭趾高蹺”傳承人劉建如向記者介紹,他從13歲開始練習踩高蹺,至今已30多年。為在2米高的兩根木制長棍上尋找身體的平衡點,他摔過跤,跌倒后爬上高蹺繼續練,直到在高蹺上練就如履平地的技藝。與劉建如一起表演高蹺技藝的,還有劉麗芳、應春娣、朱云麗等3位女傳承人。她們從20多歲開始練習,至今也近20年。
隨著時代的發展,群眾休閑娛樂方式增多,“亭趾高蹺”隊現在只剩20名隊員,且隊員們的年紀慢慢變大;年輕人覺得訓練單調,不愿意參加訓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遇到“瓶頸”。“亭趾高蹺”隊發布傳承人招募令說,18歲-45周歲,身體健康,吃苦耐勞;提供培訓和練習場地,由非遺傳承人指導練習;參與元宵燈會踩街、非遺文化節展演等非遺踩街活動;將來有機會申報市級、區級非遺傳承人等。
79歲的非遺傳承人孫文定說,高蹺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代相傳,需要年輕一代人的傳承和發展。
“亭趾高蹺”隊現場展演。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劍平/攝
“亭趾高蹺”隊現場展演。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劍平/攝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