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世間萬物,皆有其理。易經云:"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此言簡潔,卻蘊含天地至理。
古人窮盡一生參透此句,明心見性,得大智慧。
何以短短十余字,竟能成為明心之關鍵?何謂"一陰一陽"?何謂"繼之者善"?
青山環抱之中,一座古樸的道觀靜立山腰。遠望似與云霧相融,近看又覺與山石相依。道觀不大,卻自有一番清幽之態。
觀內松柏參天,一位白發蒼蒼的老道士正在院中的大青石上安坐。他面容清瘦,雙目卻明亮如星,手中捧著一卷《周易》,口中念念有詞。
這時,一位年輕書生緩步走進道觀。他神色焦慮,眉頭緊鎖,顯然心中有事。
"道長可在?"書生拱手行禮。
老道士抬頭,目光如水,平靜地看著來人:"貧道在此。小友何事煩憂至此?"
書生名叫明遠,是方圓百里知名的秀才。他學富五車,卻總覺心中茫然,找不到真正的智慧之路。
明遠拱手道:"弟子讀書多年,卻總覺心中迷惘。近日讀《易經》,見'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一句,反復思量,不得其解。聽聞道長精通易理,特來請教。"
老道士名叫虛明真人,聞言微微一笑:"坐吧。"
明遠在青石旁坐下,恭敬地等待道長開示。
虛明真人將手中的《周易》合上,嘆道:"此言出自《易傳·系辭上》,乃易學精髓。你可知'道'為何物?"
明遠思索片刻,答道:"道者,萬物之理也,天地之本也。"
虛明真人點頭:"不錯。那你所理解的'一陰一陽'又是何意?"
明遠道:"陰陽二氣,萬物之根本。日為陽,月為陰;天為陽,地為陰;男為陽,女為陰......"
虛明真人搖頭:"此乃表象。你只見其表,未見其里。"
明遠不解:"請道長明示。"
虛明真人不答,反問道:"你平日如何修身養性?"
明遠答:"誦讀圣賢書,明辨是非理,執善而遠惡。"
虛明真人點頭:"善。那你可曾觀察過自己的心?"
明遠愣住:"觀心?何謂觀心?"
虛明真人站起身,示意明遠跟上:"隨我來。"
兩人來到道觀后的一方小池塘前。池水清澈,倒映著天上白云和岸邊綠樹。
虛明真人指著水面:"你看到了什么?"
明遠答:"池水、白云、綠樹的倒影。"
虛明真人道:"再仔細看。"
明遠凝神細看,驚訝道:"還有我和道長的影子!"
虛明真人點頭:"池水能映物,你的心亦如此池水,能映萬物。心如明鏡,萬物皆影。"
明遠若有所思:"道長是說,我們的心如同這池水,能夠映照萬物?"
虛明真人繼續道:"不僅如此。你看這池水,時而平靜如鏡,時而波瀾起伏。何故?"
明遠思索道:"風來則波起,風止則波平。"
虛明真人指著天上飄過的云彩:"云動乎?云不動,風動也。水動乎?水不動,風動也。心動乎?"
明遠突然領悟:"心不動,念動也!"
虛明真人欣慰地點頭:"善哉!你已得其一端。心本不動,念起則動。念起念落,如同陰陽交替。"
明遠若有所悟:"道長是說,'一陰一陽'并非僅指外在世界的陰陽,還指我們內心的狀態?"
虛明真人不答,只是轉身回到道觀中,取出一幅太極圖:"你看此圖,白中有黑,黑中有白,陰陽相生,循環不息。這不僅是天地萬物的規律,也是人心的寫照。"
明遠注視著太極圖,漸漸入神。
虛明真人繼續道:"人心時而清明,時而混沌;時而寧靜,時而躁動;時而喜悅,時而悲傷。這一切,皆如同陰陽交替,不可強求常住一端。"
明遠忽然想道:"這是否意味著,我們不該刻意追求心靈永遠處于某種狀態?比如永遠喜悅,永遠平靜?"
虛明真人欣慰地看著明遠:"你已明白一半。萬物陰陽交替,乃自然之理。強求一端,反失天真。"
明遠又問:"那'繼之者善也'又作何解?"
虛明真人引領明遠來到一棵古松下,指著松樹道:"此松已有千年,經歷無數風雨雷電,依然挺立不倒。你知其故嗎?"
明遠思索:"松樹根深葉茂,自然能抵御風雨。"
虛明真人搖頭:"不僅如此。你看松枝,隨風而動,不與風爭。風大時彎曲,風小時復原,順應自然,不逆其勢。"
明遠恍然:"道長是說,'繼之者善'是指順應自然規律?"
虛明真人點頭:"部分正確。'繼'有承接、延續之意。陰陽交替乃自然之道,能夠認識并順應這種規律,方為'善'。"
明遠若有所思:"那么,對于我們的修行,'繼之者善'有何指導意義?"
虛明真人看著遠方,眼神深邃:"日月更替,四季輪回,人有生老病死,心有悲歡離合。萬事萬物,皆有起伏變化。明白這個道理,不執著于一時的得失,順應變化而不迷失自我,這就是'繼之者善'的真義。"
明遠點頭:"道長所言極是。那么,這與'明心'又有何關聯?"
虛明真人看著明遠,面露微笑:"你思考得很好。確實,'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與明心見性有著深刻的聯系。但這其中的玄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