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回鄉創業的人不少。
開豆腐坊的、種黃豆的、搞民宿的、做豆皮直播的……農村創業看起來“機會滿滿”,政策也有、流量也有。可很多人干了一兩年之后,項目做不大,日子也不好過,最后悄悄收攤走人。
我身邊這種案例,看得太多了。
我是做豆制品加工的,十多年了,從最早一口鍋熬豆漿,到現在做品牌、搞直播、參加政府項目,路是一步一步踩出來的。今天就借這個機會,跟你聊聊農村創業“做不大”的真原因,不拐彎、不講空話,全是實話。
01 不缺干勁,缺方向:創業不是“埋頭苦干”,是“抬頭看路”
農村創業最不缺的是什么?就是肯干的人。很多人凌晨4點起床、晚上10點還在車間,種地、加工、發貨一肩挑。
但我想說句心里話:你再能干,如果方向錯了,也是越干越累。
舉個例子,我認識一個哥們,開豆腐坊的,產品做得不差,就是老想著多接批發單,跑市場,壓價格,結果兩年干下來沒攢下幾個錢。因為他一直活在“別人給單我就做”的模式里,沒想過:我能不能讓別人來找我?
做不大,不是因為你不夠辛苦,而是你沒有建立屬于自己的模式和核心競爭力。
02 產品可以模仿,故事不能復制
農村創業,一個常見的誤區就是:“別人賣這個火,我也跟著賣。”
看到人家搞手工腐竹火了,你馬上上線;別人直播帶貨賺了,你立馬也開播……結果一個村里,十幾家賣一樣的東西,價格一路打,質量也參差不齊,最后全都賣不動。
但你有沒有想過,人家火,是因為“有故事、有個性、有記憶點”。
你做豆干,別人也做豆干;你賣腐竹,別人也賣腐竹。但如果你能講出來:“我們家腐竹是用曬房+自然風干,4小時翻一次身,不加任何漂白劑”——那你就有了別人抄不走的記憶點。
我們“鮮臨門”的第一批粉絲,就是因為看了我們工廠的視頻,聽了我們講“黃豆到腐竹”的全過程才下單的。產品再好,你不講,別人不知道。
03 太相信“熟人圈”,反而走不出村子
還有個問題,是很多農村創業者的“軟肋”。
項目一上,就想著:“我朋友多、親戚多,大家肯定支持我。”
剛開始,確實是這樣,一堆人來捧場。但三個月后呢?你就會發現:“朋友圈賣貨”越來越沒反應了。
熟人經濟是起點,但不是天花板。你要有能力把產品從“親戚支持”變成“陌生人主動下單”,才能真正走得穩、走得遠。
我有個同鄉,做黃豆油,前期靠老鄉群、同學群賣得不錯。但后來,他學會拍抖音短視頻,一條“農村傳統石磨榨油”視頻爆了,10萬播放、1000單。他說:“那一刻,我知道,我要的不只是人情單,而是用戶信任。”
04 不愿投入,不想改變
還有一類創業者,心態特別可惜。
生意難一點,就說:“現在不賺錢,哪能投錢搞包裝、拍視頻、做品牌?”
客戶要求高一點,就說:“這不就是豆腐嘛,還講什么營銷?”
政策出來了,也不愿去申請,說:“這些都是有關系的,我不摻和。”
但說白了,不愿投入、不愿改變,就是自斷前路。
我們廠早幾年也舍不得換設備、改包裝,客戶投訴、復購差,價格也上不去。后來咬牙搞了SC認證、冷鏈物流、可追溯系統,還請了代寫團隊做品牌文案——成本高是高了,但訂單、客戶質量、利潤率都上來了。
要做大,不是靠“節省”,而是靠“升級”。
05 缺少長期主義:急著賺錢,容易放棄
最后一個原因,也最常見:
很多農村創業者,只看眼前效益,做事沒耐心。
產品還沒打磨好就想沖銷量;店鋪還沒起來就著急做投流;剛發幾條視頻沒人看,就說“沒用”。
但你想想:你種黃豆,都知道要春播秋收,要耐得住等;為啥做生意反而這么急?
品牌要沉淀,市場要教育,客戶要信任。這些都得靠時間積累。
我們“鮮臨門”從一開始月銷幾千塊,到現在穩定月銷六位數,中間整整花了五年時間:不停打磨工藝、不停講品牌故事、不停優化客戶服務。
不是我們比別人聰明,而是我們比別人堅持得更久。
寫在最后:農村不是創業的阻礙,思維才是
我不認同“農村創業做不大”這種說法。
農村的土壤、機會、政策其實比城市多得多——但你得有眼光、有戰略、有運營意識。
不要小看自己的工廠、作坊、農場,你講好故事、搭好系統、打造品牌,就能從一個“村口的豆腐坊”變成“全國有口碑的豆制品品牌”。
希望我們這些真正干事、做實業、想長期扎根鄉村的人,都能從小而穩、再穩而強,慢慢做出名字、做出未來。
如果你也在農村創業,歡迎留言聊聊你的項目、你的困惑,我愿意用我這些年踩過的坑、摸到的門道,幫你少走點彎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