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日本居然也弄出電磁炮來了。
當時是4月9日,推特用戶“リジュン”(Morijun)在一次港口參觀期間,拍了幾張在日本海軍基地的照片。結果他發現,日本海上自衛隊“飛鳥”號試驗艦(ASE-6102)上竟然安裝了一款新型軌道炮,照片中這個棱角分明的炮塔,這應該就是官方之前宣稱的電磁軌道炮。
什么時候日本這么雄起了?這款曾經號稱“專打中國軍艦”的電磁炮性能如何?
日本早在1990年就已經有了開發電磁軌道炮的計劃,當時這項計劃是在ATLA(國防部技術,采購和后勤局)的提議下啟動的,不過直到2016年日本防衛省才正式投入資金,啟動電磁投射加速技術基礎研究。
2018年,日本防衛省首次對外公布了16毫米電磁軌道炮原理樣炮的主要性能以及研發情況。
該炮炮管長2米,炮管內徑(軌道間距離)16毫米,軌道材料主要為銅和聚碳酸酯絕緣體,脈沖電源的電容器組能量為1MJ,電容量為4.8mF,可以將重20克的鋁制電樞彈丸加速到2.7Km/s。
此后,日本防衛省正式啟動了40毫米防空反導電磁軌道炮的研發計劃,并且每年都撥款數十億乃至上百億日元的預算,僅2022和2023財年就分別投入了65億日元和160億日元用于電磁炮研發。
但是,以當時的技術水平,日本的電磁軌道炮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平行金屬導軌的發射壽命太低了,也就120發左右,要是想上艦的話,壽命至少要達到上千發,否則別說作戰,就算是平時射擊訓練或者實彈演習都滿足不了。
按說,由于過去沒有這種裝備的技術積累,日本想要在短時間內突破這種高端技術還是有一定困難的,可奈不住人家有個好大哥啊。
就在日本發展電磁軌道炮的檔口,正值美國對電磁軌道炮研制逐漸失去信心,于是,日本就瞅準時機向美國提出想要在此項目深度合作的意愿,雙方一拍即合。
▲通用原子公司電磁炮樣炮原型機
2021年美國完全放棄此項目后,通用、BAE等著名軍火公司如都紛紛轉投日本,帶去了即將成型的電磁軌道炮技術。
▲BAE電磁炮樣炮
在這些巨頭的加持下,日本電磁軌道炮項目發展進入到了快車道,短短幾年時間里就完成了陸地原型機的測試。
2023年5月,日本防衛省首次公開了40毫米防空反導電磁軌道炮的原理樣炮。
根據其公布的相關信息,樣炮全重約8噸,身管長度為6米,炮口動能5MJ,發射的彈丸由鋁制成,重20克,長44毫米,寬16毫米。
炮彈分兩種,一種是比較復雜的分離式炮彈,重約320克,全長160毫米,一種是比較簡化的一體式炮彈,重約300克,全長140毫米,炮口初速2297米/秒,軌道壽命大于120發,看起來是不是很厲害?實際上這個彈丸還不到一斤,跟普通個頭大小的蘋果差不多重。
根據當時的計劃,實用化的40毫米防空反導電磁軌道炮,炮口動能要達到的目標是20MJ以上,最大射程預計要達到200公里,彈丸全重10千克,理論射速為每分鐘10發。
▲2020年,在實驗室里的電磁炮
2023年10月,日本完成全球首次海上軌道炮實射測試,當時整套測試設備就安裝在飛鳥試驗艦上,包括6米長、8噸重軌道炮及配套電源系統,這套電源系統包括1個充電用20英尺集裝箱和3個儲能5兆焦電容組集裝箱,其體積可想而知。
從10月份的海上自衛隊司令長官齋藤聰視察ATLA下北試驗場新聞和測試圖像中,我們能清晰地看到軌道炮上還裸露著大量電纜。
但是這次出現的炮塔則把這些線路都包裹進去了,而且看起來也有了俯仰和旋轉能力,應該是有了一定進展,不過身管是罩上的,應該是射擊時才會取下,說明距離真正的實用還有段距離。
在2023年12月,日本采購技術和后勤部在網上發布了一段宣傳片,視頻中展示了日本電磁炮的最新射擊畫面和虛擬作戰動畫。
▲宣傳片中的日本車載電磁炮想象圖
▲宣傳片中的日本艦載電磁炮想象圖
在宣傳視頻中,被日本電磁炮射擊的假想敵目標模型,疑似是中國的052D驅逐艦,并且炮彈擊穿了艦體。可以說是專門針對“中國軍艦和中國高超武器”。
▲日本電磁炮發射的穿甲彈
▲被日本電磁炮擊中的假想敵軍艦
根據日本計劃,該項目要在2027年實現小口徑系統反艦應用的原型準備,2028年前推出適用于艦艇、地面或車輛部署的中口徑防空版本,并計劃五年內將充電裝置體積縮減50%,十年內減少90%。
以后研制的實戰炮則要發展到20MJ,射程200千米,射速每分鐘十發,以2000米/秒以上的速度發射10千克的彈丸,主要配備27DDG驅逐艦和彈道導彈防御艦。當然了,藍圖怎么畫都行,怎么干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中國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發展電磁軌道炮的,在這一點上就比日本早了十年,最早的電磁軌道炮的實驗裝置是由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流體物理研究院研發的,能把一枚0.34g的彈丸加速到1.68km/s,不過這還只是一套技術樣機。
后來,電磁軌道炮的研究任務交到了西安電子工程研究所(206研究所)和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27研究所),不過由于技術基礎相對薄弱,研發進展較為緩慢。
直到1990年,303EMG型電磁炮才首次成功發射,當時的“炮彈”重量僅為30克,而美國卡曼航天公司在1989年就可以把一枚1.125kg的彈丸加速到4km/s。
2001年5月,北京的有色金屬研究院開始著手高溫超導薄膜的研發工作,同時中國電磁炮研究也開始加速發展。
▲為數不多的國內打靶靶圖,此圖為7km/s電磁炮的打靶圖。
▲8km/s電磁炮的打靶圖
到了2006年5月,在德國舉辦的第13屆國際電磁發射學術大會上,中國共提交了52篇論文,僅次于美國的72篇論文。
據外媒報道,2011年,中國在內蒙古白城火炮試驗基地進行了電磁炮試射,從當時衛星圖可以清晰觀察到一門電磁軌道炮,軌道長度達到了大約33.5米。
正對炮口的有12塊60度傾角的混凝土和多層均質鋼板,旁邊則放了四個混凝土石板,厚度依次增加,最下方的混凝土板厚度高達10米,這都是用于彈丸動能和穿透力測試的靶標,而它們都毫不意外地全部被擊穿。
2018年,072 II型“海洋山”登陸艦疑似裝載電磁軌道炮的照片在網上流傳開來,照片顯示船艏位置裝備了一門體型相當大的巨炮,總長度達18.5米。
盡管具體參數尚未公開,但據美國情報人士的說法稱,中國電磁炮口徑可能在60-100毫米之間,彈丸質量可達數公斤級,彈丸能以2580米/秒的速度,擊中200公里外的目標,炮口動能可能在33兆焦耳左右。
與此同時,中國還進行了陸基電磁軌道炮項目,根據衛星圖片顯示,在2018年的陸上靶場內,就有14輛裝甲目標作為電磁軌道炮的靶標。
2023年4月,央視報道中國電磁炮試驗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其彈丸的打擊力極為強悍,能夠在百公里外擊穿8厘米厚的鋼板,或者擊穿三層混凝土墻。
中國的這個研發進度,可以說是獨步全球了,但是為什么時至今日還是沒有見到大規模裝備部隊的消息呢?
主要是因為這項技術從實驗室走向戰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首要難題就是材料問題一直沒搞定,由于電磁炮只有瞬間加速極大,才能保障彈丸的飛行速度和射擊距離。
但高速的彈丸會對電磁炮的導軌等造成嚴重的磨損和燒蝕,嚴重影響電磁炮的使用壽命和作戰效率。到目前為止,也只有《南華早報》在2023年12月的報道中指出,海軍工程大學的魯軍勇團隊研制出了納米陶瓷材料,可以有效解決這個問題。
其次就是電磁炮射程較遠,但由于彈丸速度快,需要承受高達幾萬G甚至更高的過載,安裝在彈丸內的制導器件、電子器件等十分容易遭受損壞。
因此,目前的電磁炮彈丸大都采用實心彈,沒有加裝制導系統,使其威力也大大受限,說白了,這種彈丸就是個既不能制導,也不能爆炸,純粹靠沖擊力造成破壞的金屬棒。
最后就是能源問題,現階段,為電磁炮提供能源的脈沖功率源系統的體積和重量都比較大,不但會影響搭載平臺的機動性,而且自身的隱蔽性和生存能力都比較差,不利于實戰。
另外,由于超導材料、電容技術等方面因素的限制,電磁炮的能量轉換效率遠低于50%的理論值,使用效率并不高。
因此,時至今日,全世界除了中國206所研制出的森林滅火電磁炮,并沒有真正能夠落地實用的武器裝備,至于日本到底能不能克服這些難題,由此一舉超越中國,咱們還是拭目以待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