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荒誕無意義的生存境遇中,
人怎樣讓生命富于意義和尊嚴?
《局外人》和《鼠疫》不僅是世界文學的經典,更是穿透時代迷霧的思想火炬。在《從荒誕到反抗:導讀加繆〈局外人〉和〈鼠疫〉》中,法語文學大家余中先教授帶我們回到文本,從小說情節到人物分析,從主題到文風,一步步揭示加繆如何在荒誕中,寫出人類對意義的追問與不懈探索。
翻開這本書,重新認識加繆,也重新審視我們自身:在局外之地,也能選擇內在的堅定;在黑夜來臨時,也不放棄心中之火。
從荒誕到反抗:導讀加繆《局外人》和《鼠疫》
余中先 著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59.80元
978-7-5760-0856-2
在荒誕無意義的生存境遇中,人怎樣讓生命富于意義和尊嚴?
《局外人》和《鼠疫》這兩部深刻而影響深遠的小說,是加繆存在主義哲學思想的代表作,其對人類荒誕生存境遇的深刻揭示與超越,至今仍能照見我們的現實。《從荒誕到反抗:導讀加繆〈局外人〉和〈鼠疫〉》是法語文學大家余中先教授,關于加繆這兩部經典著作的誠意導讀。從加繆自身的“局外人”體驗出發,細讀書名所蘊含的多重隱喻、人物的象征意義、主人公口頭禪中的人生態度、插曲故事的巧妙構造、文風背后的作者追求、加繆不同作品之間的有趣互文,等等。
書中不作文學領域種種流派的理論式批評,而是致意于從主題、人物、結構、文風等基本面向入手,對作品本身進行閱讀欣賞;通過對這兩部經典作品的導讀乃至打通,也為我們勾勒出加繆思想的發展過程,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加繆,在荒誕面前堅守真誠,在行動之中重建生命的意義與尊嚴。荒誕并非終點,人可以選擇自己生存的方式。
作者簡介
余中先,浙江寧波人。曾任《世界文學》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廈門大學講座教授。長年從事法語文學作品的翻譯、評論、研究工作,翻譯介紹了奈瓦爾、克洛代爾、阿波利奈爾、貝克特、西蒙、羅伯-格里耶、薩岡、昆德拉、勒克萊齊奧、圖森、艾什諾茲等人的小說、戲劇、詩歌作品。2002年獲法國政府授予的文學藝術騎士勛章。2018年獲第七屆魯迅文學獎文學翻譯獎。
目錄
1 加繆:來自阿爾及利亞的局外人
2 荒誕之人之荒誕處境
/導讀《局外人》
3 人性中那些從未消失的邪惡
/ 導讀《鼠疫》
4 從《局外人》到《鼠疫》
5 加繆的其他相關作品
/《幸福的死亡》《誤會》《卡利古拉》
《戒嚴》《正義者》《反抗者》
結語
參考文獻
加繆:來自阿爾及利亞的局外人
加繆何許人也?
查閱加繆的生平,在當今的互聯網上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我也不想在此列出他的生平傳記的大綱,我只想強調其生平中的幾點要素,以求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局外人》和《鼠疫》這兩部作品。
1913年11月7日凌晨2點,阿爾貝·加繆(Albert Camus)生于阿爾及利亞的蒙多維[ Mondovi,今稱德雷安(Dréan)]。
當時,阿爾及利亞是法國的殖民地。一個法國人,卻出生并長期生活在阿爾及利亞,這樣的人在法語中有一個特殊的稱謂:黑腳人(pied noir)。我更愿意把它翻譯為“黑腳桿”。你不是白人嗎?你不是法國人嗎?但你生活在阿爾及利亞,你只是小白人(petit blanc),末流僑民(petit colon),而且,你的腳桿是黑的。
而加繆,恰恰就是這樣一個在殖民地長大的法國窮人的后代。
加繆自己相信,他那位當農業工人的父親盧西安·加繆(Lucien Camus)的祖上來自法國的阿爾薩斯地區,而他母親卡特萊娜·海倫·森泰斯(Catherine Hélène Sintès)那一系則是西班牙人。
加繆的父親死于一戰,他1914年八月在著名的馬恩河戰役中負傷,同年十月死于醫院。需要強調的是,那時候,他的兒子小阿爾貝還不到一歲整。
幼年失怙的小阿爾貝,從此隨不識字的母親在阿爾及爾的一個貧民區中生活。他是靠獎學金才好不容易讀完中學的。
了解加繆的這一身份,對我們理解他在《局外人》中塑造默爾索的形象恐怕不無幫助,我們甚至可以說,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從社會階層的出身來看,加繆也是有道理把自己看成一個“局外人”的,至少,他在小說作品中塑造一個“局外人”的形象,也是有其生活基礎的。
1933年起,加繆以半工半讀的方式(在一個商業管理部門中打工)在阿爾及爾大學攻讀哲學,1936年大學畢業,以一篇關于普羅提諾和圣奧古斯丁著作中關于古希臘文化與基督教的關系的論文,獲得了大學文憑。但是,他的肺結核病妨礙了他后來通過參加考試來獲得大學哲學教師頭銜。
其間,1935年初,加繆加入了法國共產黨。
加繆酷愛戲劇,從學生時代起就參與了種種的戲劇工作。他創建了“隊劇團”(Thèatre de l'équipe),改編排演了安德烈·馬爾羅的《輕蔑時代》、埃斯庫羅斯的《被縛的普羅米修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等劇作。后來,他正式改編并留有劇本的戲劇有拉里維(Larivey)的《鬧鬼》、布扎蒂(Buzzati)的《醫院風波》、洛佩·德·維加的《奧爾梅多騎士》、卡爾德隆的《信奉十字架》、福克納的《修女安魂曲》、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等。
加繆的記者、編輯生涯很值得一提:二戰期間,德軍侵法后,他參加了反對納粹德國入侵的地下抵抗運動,在法國負責《戰斗報》的編輯工作。到1944年8月,他已經成為了該報的主編。戰后,加繆繼續為那些解放斗爭中的被剝奪者和犧牲者的利益而積極活動。1956年,他曾向伊斯蘭教徒發出號召,要求他們在阿爾及利亞停火。1957年,他與庫斯勒(Koestler)一起發表了《關于死刑的思考》,主張徹底廢除死刑制度。
記者、編輯工作之余,他寫散文和小說,當然,他也沒有忘記他喜愛的戲劇活動:他不但寫劇本,改編劇本,而且還導演和演出戲劇。
1957年10月17日,加繆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瑞典皇家學院的頒獎理由是“他的重要文學創作以明澈的認真態度闡明了我們當代人的良心所面臨的問題”。加繆是第十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法語作家,也是其中最年輕的。曾于1952年獲得此獎的前輩作家弗朗索瓦·莫里亞克排除了前嫌,給予加繆以中肯的評價:“這位風華正茂的年輕人,是青年一代最崇拜的導師之一,他為青年一代所提出的問題提供了答案,他問心無愧。”
獲獎后,加繆在斯德哥爾摩先后有過兩次演講。在演講中,他表示這個獎應該歸功于他的小學老師路易·熱爾曼。
兩年多后,加繆出車禍死亡,那是在1960年1月4日,加繆乘坐出版人米歇爾·伽里瑪的一輛跑車離開盧爾馬蘭(Lourmarin)前往巴黎,結果在六號國道上發生了一場車禍,坐在后座上的加繆當即就被奪走了生命,出事地點在蒙特羅附近的維爾勃勒凡(Villeblevin)。當加繆的第二任妻子芙蘭辛娜·福爾(Francine Faure)趕到維爾勃勒凡的鎮公所,看到停放在那里的加繆尸體時,她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小說《局外人》開篇發生在馬朗戈養老院中的故事情景。
警方在出事汽車的殘骸中發現了一份144頁的未完成的小說手稿,這就是《第一個人》(Le Premier Homme,似乎也可以翻譯為《第一個男人》),而小說的主人公是一個叫雅克的小學教員。1994年,《第一個人》終于在巴黎出版法國,讀者這才發現,雅克的原型就是路易·熱爾曼。可以說,《第一個人》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自傳成分。小說出版時,出版者甚至把師生之間的兩封信作為附錄印在小說之后。
我倒是建議,對加繆的生平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好好地讀一讀這一部《第一個人》,讀者應該能發現,加繆的文學才能是什么時候,靠什么機遇萌芽的。
在悼念加繆的種種文章中,被一些人認為是加繆“假朋友”的薩特的這一段悼詞,興許是最感人的:“他以那種固執的、既狹隘又純潔的、既嚴峻又熱情的人道主義,向這個時代種種巨大的、畸形的事件展開勝負難卜的戰斗。但是反過來,他以自己始終如一的拒絕,在我們時代的中心,針對馬基雅維利主義和拜金的現實主義,再次肯定了道德事實的存在。”
制作:邱瑾銘
關注并設為星標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官方微店購買《從荒誕到反抗:導讀加繆〈局外人〉和〈鼠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