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首爾中央地方法院,一場久違的歷史性審判悄然開幕:前總統尹錫悅,因涉嫌煽動叛亂、試圖通過戒嚴令奪取軍權,被正式推上刑事審判席。
這場看似法律程序的官司,其實早已超越法律,成為一場制度與傲慢、民主與妄權之間的正面對撞。
六小時的“戒嚴夢”,一生的代價
這場戲劇性反轉的導火索,仍是那場2024年12月3日的深夜政變未遂。當時,尹錫悅以“清除反國家勢力”為由,試圖強行宣布全國戒嚴,命令特種部隊進入國會大樓,試圖武力驅逐議員。然而不到六小時,這場“紙牌屋式政變”便因議會職員臨時筑起路障、動用滅火器反制部隊而被迫終止,最終成為笑柄。
檢方在今日庭審中直言不諱:尹錫悅宣布戒嚴毫無法律依據,意圖非法調動軍隊癱瘓國會,是對國家憲政體制的赤裸挑戰。根據韓國《刑法》規定,煽動叛亂罪最高可判處無期徒刑,甚至死刑——盡管韓國自1997年起已不再執行死刑。
而面對如此重罪,尹錫悅依舊嘴硬。他身著深藍西裝出庭,全程保持強硬口風,堅稱:“戒嚴是為了揭露議會的立法獨裁。”在他看來,不配合政府議程的國會,就是“反國家”,就是“該被清除的障礙”。
這番邏輯,聽上去倒像是民選總統突然轉行做軍政府發言人。
兩名將軍證言:有人真的下令“拖人出國會”
今日開庭的重要看點之一,是兩名軍方高官的證詞——其中,來自韓國首都防衛司令部的軍官趙成賢(Cho Sung-hyun)已在2月憲法法院聽證會上透露:他曾接到“直接命令”,要求將議員“拖出國會大樓”。
這不是訛傳,而是白紙黑字的證言。政變圖謀、實質執行、兵臨國會,已非空談。只是,尹錫悅本人仍極力否認下過命令。檢方則冷笑以對:試圖靠“記不清”、“不是我說的”來洗脫罪責,只會讓人更確信你說過什么。
法院內庭審,法院外“保皇派”仍未清醒
盡管身陷囹圄,尹錫悅的支持者仍不死心。4月12日他搬回江南公寓時,街邊聚滿了揮旗吶喊的保守派群眾,試圖營造“被迫害英雄”形象。但反對黨民主黨當天毫不留情地批評稱:尹不僅沒認錯,連最基本的歉意都沒有,是“妄想型人格的活教材”。
憲法法院已明言:他的行為是“對民主制的嚴重挑戰”,他本人的去留問題早已不是政治分歧,而是制度保衛戰。
在這一場前總統被告的劇目背后,韓國政壇正經歷另一場大洗牌。由于政局失控、民意激蕩,總統提前選舉被定于6月3日舉行。民調領先者、共同民主黨黨魁李在明正馬不停蹄展開造勢,今日就現身一家AI芯片初創企業,承諾將大幅松綁監管,引導韓國科技產業擺脫內耗困局。
相比之下,尹錫悅雖已“法理歸零”,但他在保守派心中的神主牌仍未撤下。部分極端勢力甚至在討論其“政治回歸”路徑——哪怕他現在連“刑期歸屬”都尚未判定。
從青瓦臺到囚籠,尹錫悅只花了十六個月
尹錫悅2023年上任總統,2024年末啟動戒嚴,2025年初被彈劾、罷免,2025年4月站上刑事被告席。短短一年半,從總統寶座滑落至法庭被告席,他刷新了韓國民主體系內的“墮落速度紀錄”。
這位曾承諾“肅清腐敗”、“守護法治”的前檢察官,最后卻因妄圖推翻憲法、操控軍隊而鋃鐺入獄,仿佛一記響亮的自我反諷。
歷史或許還未寫下最終判決,但尹錫悅的結局,早已在民意與憲法之間埋下伏筆。他以“司法”起家,卻差點將國家推入軍事獨裁的深淵;他自詡“法治衛士”,最終卻站上被告席接受正義審判。
一個國家的政治成熟,不在于是否擁有完美的領袖,而在于是否有足夠強大的機制,把“妄君”請下王座——哪怕他還養了11只寵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