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0日,歐盟委員會宣布與中國達成共識,計劃以“設定最低價格”替代2024年對中國電動車加征的反補貼關稅。這一政策轉折不僅標志著中歐貿易摩擦的緩和,更成為中國車企加速進入歐洲市場的關鍵契機。
一、政策轉折:從“關稅戰”到“規則共治”
關稅政策的反復與妥協
歐盟此前于2024年10月對中國電動車征收最高35.3%的反補貼稅,疊加原有10%的關稅,部分車企出口稅率高達45.3%,導致上汽名爵、吉利等品牌在歐洲銷量驟降。然而,這一政策因多重壓力出現反轉:
1.內部矛盾:德國汽車工業協會(VDA)公開反對關稅,稱其“損害歐盟綠色轉型”,大眾、寶馬等依賴中國市場的歐洲車企也強烈施壓。
2.美國關稅倒逼:美國對歐汽車加征關稅后,歐盟面臨同時失去中美市場的風險,被迫轉向更靈活的解決方案。
3.中國技術籌碼:比亞迪刀片電池、領克智能座艙等技術的突破,使中國車企從“低價傾銷”轉向“技術溢價”,出口均價從2.5萬歐元升至3.2萬歐元。
新協議的核心是設定最低價格(預計3.5萬4萬歐元),既避免中國車企低價競爭,又保障其利潤空間。這一“規則共治”模式被視作雙贏策略。
二、行業影響:中國車企的機遇與歐洲市場的重塑
中國車企的破局之道
1.出口策略升級:比亞迪Sealion 7在歐洲定價4.5萬英鎊(約42萬元),較國內溢價超120%,既覆蓋關稅成本,又塑造高端品牌形象。
2.本土化布局加速:比亞迪匈牙利工廠2025年投產,蔚來在柏林設立自動駕駛研發中心,零跑與Stellantis合作開發歐洲專屬車型,以“產地銷”規避關稅風險。
3.技術輸出:領克08 EMP搭載7nm車規芯片“龍鷹一號”,比亞迪刀片電池成為歐洲安全標準參照物,技術標簽打破“低價堆料”刻板印象。
歐洲市場的結構性變革
南北歐差異化布局:北歐市場新能源滲透率超50%,中國車企主推高端車型(如蔚來ES8);南歐滲透率不足15%,零跑T03等高性價比車型打開市場。
倒逼歐洲轉型:歐盟2025年碳排放新規要求新能源車銷量占比提升10%,中國車企通過技術授權(如比亞迪與戴姆勒合作)參與歐洲產業整合。
三、供應鏈重構:全球汽車價值鏈的再平衡
中國供應鏈優勢凸顯
成本競爭力:大眾ID.3在中國生產售價1.52萬歐元,僅為德國本土(3.99萬歐元)的38%,得益于本土供應鏈和能源成本優勢。
生態整合:蔚來在歐洲布局50座換電站,零跑與能源巨頭E.ON合作推廣車網互動(V2G),從產品出口轉向能源服務運營商。
歐洲產能轉移困局
依賴中國投資:匈牙利、西班牙等依賴比亞迪、寧德時代的電池廠投資;斯特蘭蒂斯集團需零跑的軟件架構補足智能化短板。
設備國產化滯后:半導體設備國產化率不足20%,光刻機等關鍵技術仍受制于人,制約歐洲自主可控進程。
四、未來挑戰:短期波動與長期博弈
短期風險
供應鏈波動:關稅政策反復可能導致缺貨潮,部分終端廠商已提前囤貨,存儲芯片庫存加速消化。
價格承諾核查:最低價格機制需建立有效監管體系,防止企業通過變相補貼規避規則。
長期趨勢
技術標準爭奪:中國牽頭的電動汽車安全全球技術法規(EVSTR)獲歐盟認可,技術話語權持續提升。
區域化供應鏈成型:中歐“反向合資”(如大眾小鵬)推動產能與技術雙向流動,全球汽車價值鏈從“單向依附”轉向“多極共生”。
結語
歐盟關稅政策的轉向,既是地緣博弈的妥協,更是中國汽車產業從“規模擴張”邁向“技術主導”的里程碑。短期看,最低價格機制為中國車企保住歐洲市場窗口;長期而言,技術輸出與生態整合能力將成為制勝關鍵。正如業內人士所言:“這場破局之戰,不僅是市場爭奪,更是中國智造參與全球治理的生動實踐”。
綜合第一財經、證券時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公報等
作者聲明:內容由AI生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