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8月20日, 中國同盟會成立。會議通過了同盟會章程, 選舉孫中山先生為總理, 黃興任執行部庶務, 宋教仁任司法部檢事長。
同一年,一位19歲的小伙經黃興、宋教仁的介紹加入了中國同盟會。
他十分佩服孫中山先生,一直追隨著孫中山先生。孫中山對他的忠心耿耿非常感動, 曾對人說:“他將來會大有所為。”
這位19歲的年輕人是誰呢?
他就是“延安五老”中年齡最小那一位“林老”——林伯渠。
林伯渠
林伯渠, 名祖涵, 1886年3月20日出生在湖南臨澧。
他的父親林鴻儀是位知識分子,在當地頗具名望。他的父親對其影響比較大,幼年的林伯渠正是在其父親的熏陶下開始了解和接受維新派思想。
我們可以從林老《六十自壽》中體會到他對父親深厚感情。
“六十年匆匆地越過了生命的途程, 回首往事, 兒時聆受庭訓的情景, 仿佛還在眼前。”
后來林伯渠考入西路師范,在這里開始接觸梁啟超《新民叢報》等進步書刊。受其影響,他開始慢慢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03年冬, 林伯渠以西路師范第一名的成績取得留學日本的機會。第二年,他告別家人,乘船前往日本。
1905年8月20日,同盟會成立。聆聽了孫中山先生慷慨激昂的演講, 林伯渠內心被深深地震撼,他仿佛有一種醍醐灌頂, 豁然開朗的感覺,心中許多蒙混不清的問題突然變清晰了。
也是從此刻起, 林伯渠決定追隨孫中山先生從事革命, 在黃興、宋教仁的介紹下加入了同盟會。
這是林伯渠一生事業的重要起點, 也是他做出的第一個關鍵性選擇, 從此踏上革命的征途。
1906年,林伯渠奉命返回長沙,從事革命活動, 不久又來到東北幫助宋教仁。
孫中山先生曾對人說:“他將來會大有所為。”他對林伯渠也異常器重。
后來護法戰爭失敗, 林伯渠感到十分痛苦,茫茫前路,不知何處去。彷徨中的他再次來到日本, 尋求救國的新道路。
這個時候, 林伯渠結識了時任早稻田大學經濟學教授的李大釗。他視李大釗先生為自己的良師益友。
李大釗經常寄給他一些有關馬克思主義的書籍。這些書籍讓他的思想發生了重要變化,堅定了自己要選擇什么樣的道路。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消息傳到中國。林伯渠內心非常高興, 他似乎看到了中國勝利的曙光。
1920年, 林伯渠奉命來到上海工作。在這個十里洋場的大都市,因為沒有足夠的經費,他的生活非常拮據。
就在他生活十分困窘的時刻, 又是李大釗介紹他認識了陳獨秀。
1921年1月, 經李大釗, 陳獨秀的介紹, 林伯渠加入了上海的共產主義小組,成為國民黨營壘中最早脫穎而出的共產主義戰士。緊接著,他前往廣州工作,為促進國共第一次合作作出了重要貢獻。
李大釗
1923年,孫中山任命林伯渠為中國國民黨總務部副部長, 在國共合作中處在一種特殊地位。
林伯渠幫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 介紹共產黨員參加國民黨。先后有八十多名黨員,在林伯渠的介紹下加入了國民黨, 周恩來、澎湃、劉少奇、張太雷等等。
國民黨一大, 李大釗, 譚平山, 林伯渠, 毛澤東等十名共產黨員被推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或候補委員, 林伯渠當選為農民部長。
林伯渠為起草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宣言, 在國共兩黨和蘇聯顧問鮑羅廷之間進行磋商和斡旋。
1925年孫中山先生因病不幸逝世。林柏渠極其悲痛,親自為孫中山先生舁櫬執紼, 送靈至北京西山碧云寺。
三十四年后, 在紀念孫中山的詩中他還寫道:
“淚盡鐵獅子, 匆匆卅四年。”
國民黨二大后, 林伯渠根據中央的指示立即轉入準備北伐, 發動和領導農民運動的工作, 特別是在農民運動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他提出建立農民運動委員會, 擴大農講所, 聘請毛澤東為農講所所長, 編輯出版有關農運的刊物與書籍, 督促各省建立農民部, 增加農運經費, 有力地推動了當時農民運動的發展。
1927年4月12日, 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在這重要的歷史轉折關頭, 林伯渠再次表現出革命者的本色。
當時, 林伯渠的不少老友勸他登報宣脫離我黨, 并表示愿意保護他。但林伯渠斷然拒絕了。
面對權力和地位的誘惑,面對生與死的考驗, 林伯渠再次展示出其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 毅然選擇了中國共產黨 。
林伯渠安排妻子帶著子女返回上海, 而他自己則留下來準備參加更艱苦的戰斗。
他離開武漢來到南昌,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 被選為革命委員會委員, 負責給起義隊伍籌款的重任。
為此,蔣介石還發布公告,懸賞緝拿林伯渠。迫不得已,林伯渠離開祖國,與吳玉章一起前往蘇聯學習。
1933年,林伯渠回國,輾轉來到中央蘇區, 肩負起國民經濟部長的重任, 出色的領導蘇區人民完成支持前線的任務。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 林伯渠隨紅軍進行了戰略轉移。
在長征的過程中, 他又肩負起后勤工作, 保證部隊的供應。
每到一個地方, 林伯渠總是再三交代, 要嚴格執行黨的政策, 嚴格遵守革命紀律, 不能損害群眾的利益。
雖然林伯渠年紀大, 身體也較單薄, 比起其他同志更要勞累和疲乏, 但他有著一股堅韌不拔的毅力, 從不說苦。
黑夜中,林老經常在險要處,高舉著明亮的馬燈,給同志們照亮前進的道路。
1935年12月中央紅軍勝利到達陜北, 中國革命進入到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林伯渠由做部隊的供給工作, 轉到主持政府的工作,對陜甘寧邊區政府的政權建設, 特別是財政經濟工作作出了重大貢獻。
延安時期, 作為邊區政府主席的林伯渠始終關心群眾生活, 保護群眾利益。
無論走到哪里, 林伯渠都能和當地群眾打成一片。他穿著一身打著補丁的衣服, 說話和和氣氣, 沒有一點“官”架子。
林伯渠繼續主管財政, 憑借閱歷深、經驗豐富和卓越的才能, 開拓工作, 在支援革命戰爭、活躍根據地經濟生活、建立財政金融制度、培養財經干部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1954年,林伯渠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他為新中國的建設事業鞠躬盡瘁。
他倡導把定期視察工作作為黨和國家機關聯系群眾、調查研究的一項工作制度。
他自己以身作則, 率先赴湖南、寧夏等地視察。每到一地, 他都要找許多基層干部和群眾交談。他將獲得的材料, 密密麻麻地記滿了兩個筆記本。
林伯渠一生始終保持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 決不搞特殊化, 時刻以一名普通黨員的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 自覺遵守黨紀、政紀, 一絲不茍。
林伯渠因工作需要, 有自己的專車, 但他從來不公車私用, 更不允許子女乘坐。他還經常教育孩子“要和同學們打成一片”。
他將畢生的心血都奉獻給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 他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的貢獻是多方面的, 特別是在革命統一戰線, 財政工作的貢獻尤為顯著。王震將軍稱贊他為“跨越兩個世紀的革命家”。
參考資料:
《林伯渠政治生涯的三次選擇》,黨史縱橫,2014年12期。
《第一次國共合作中的林伯渠》,青年文學家,2014年18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