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呼和浩特4月14日電 特寫:追風的人
新華社記者安路蒙
今年四月,異常大風天氣,由北至南席卷全國多地。然而,內蒙古有這樣一群氣象“追風人”,為給公眾提供及時準確的天氣信息,他們身處氣象觀測預報一線,爭分奪秒與風賽跑。
11日,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出現暴雪天氣,過程中伴隨大風,極大風速達22.5米/秒(相當于9級大風),最小能見度不足300米。當晚7時15分,海拉爾國家高空氣象觀測站業務員周鐵樁要完成當天的第二次探空氣球施放任務。
寒風呼嘯中,他一手舉著直徑兩米多的探空氣球,一手拎著掛在氣球上的探空儀,頂風弓身,艱難地跑向一片空地,輾轉幾圈才找到合適的放飛角度,隨即氣球被大風卷入空中。 這段視頻傳到了網上,不少網民擔心他會被大風吹跑。“當時風很大,沒點兒體重還真不好說。”周鐵樁打趣說。
探空氣球,顧名思義,就是利用氣球把探空儀帶到萬米高空進行溫度、大氣壓力、濕度、風速風向等氣象要素的測量。我國有131個國家高空氣象觀測站,每個高空站雷打不動每天都要準時施放探空氣球,確保全國氣象數據同時收集和上傳。
惡劣天氣會給氣象人的工作帶來不小挑戰,氣球升空途中很容易意外爆裂。此輪異常天氣中,大風疊加暴雪,在工作20多年的周鐵樁看來也較為罕見。
“視頻中的氣球充氣量達4.5立方米,往常能升到4萬米的高空,但那天風大,升到2.9萬米就爆了,不過飛得很遠,飄了100多公里,順利傳回了氣象數據。”周鐵樁說。
當周鐵樁在凜冽寒風中放飛氣球時,遠在1000多公里外的內蒙古自治區氣象臺,近乎同步收到了觀測數據。內蒙古自治區氣象臺會商室內,24小時燈火通明,首席預報員馬素艷正在和同事們會商天氣,發布大風、暴雪等預警信息。
此輪大范圍異常大風天氣從4月11日開始,但預報員的“追風”時間軸要往前調很多。
“這場大風天氣,其實早在6日就被精準捕捉到了,8日內蒙古自治區氣象臺發布了重大氣象信息專報,10至12日連續發布大風黃色預警。”馬素艷說。
馬素艷表示,近年來極端天氣頻發,社會關注度不斷攀升。氣象是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預報的發出意味著各地政府和部門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調動。這要求預報盡可能精準,也給預報員帶來了無形的壓力。
“預報員鼠標一點,畫的這個圈,圈里的災害性天氣就可能影響很多人。”馬素艷說,每次發出預報預警信息,她和同事們要綜合各種氣象數據、理論知識和預報經驗等,認真分析和研判,才能得出預報結論。
在內蒙古,大風時常伴隨沙塵而來。從事沙塵天氣監測的內蒙古自治區氣象數據中心正高級工程師溫建偉,便是這樣一位時刻關注風況的“追風者”。
“大風沙塵天氣會對生產生活帶來影響,如何更早地給出準確預警,就是我們要做的工作。”溫建偉團隊正在研發一種沙塵天氣監測與預警技術,利用人工智能來幫助監測和預測沙塵。
在溫建偉團隊研發的實時定量化沙塵監測產品中,此輪大風沙塵天氣的行進軌跡直觀呈現,沙塵的起源與傳播范圍一覽無遺。
“該技術可以提前3小時預測即將到來的沙塵暴的時間和嚴重程度,這項技術成果已經被民航部門應用于運營決策中。”溫建偉說,面對大風沙塵天氣,未來有望從以前“沙塵暴來了關窗戶”的被動躲避,建立起用AI預警、立體防御、公眾科學參與的主動應對體系。
14日,中央氣象臺預計本輪冷空氣帶來的大風沙塵雨雪天氣趨于結束。正是這群氣象“追風人”堅守崗位、燈火不熄,筑牢了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也給了社會公眾直面極端天氣的勇氣和信心。(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