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中美貿易摩擦進入第七個年頭,雙方在關稅、科技、金融等領域的博弈持續升級,然而,著名體育專欄作家王奇,近期在社交媒體上拋出一則觀點,將輿論焦點引向了一個長期被忽視的戰場:文化輸出。他援引一位“1985年便在紐約42街闖蕩的老同志”的言論稱:“真正能打疼特朗普的,是封殺美國文化傳播渠道,封殺好萊塢、百老匯、NBA、迪士尼、環球影城……”這一觀點迅速引發熱議,有的網友直呼“終于說到重點”,而咱們作為關注體育的公眾號,其中王奇提到的NBA,值得細說
王奇的論述并非空穴來風,長期以來,美國通過影視、體育、娛樂等產業向全球輸出其價值觀與商業模式,以NBA為例,其在中國市場的成功堪稱典范:2023年數據顯示,NBA每年從中國賺取的收入超過10億美元,單部好萊塢電影在中國的票房動輒數億人民幣,迪士尼樂園與環球影城更是常年人潮涌動,這些文化產品不僅帶來巨額利潤,更潛移默化地塑造著受眾的審美與認知,老美總抱怨商品貿易逆差,卻對服務貿易的暴利避而不談!事實上,美國的文化輸出早已超越單純的經濟收益,成為其全球戰略的“軟實力”支柱,從好萊塢大片中的“英雄主義敘事”到NBA賽場上的“自由精神”,這些符號化的表達構建了美國文化的全球影響力,特朗普執政期間,盡管其政策飽受爭議,但美國文化產業的滲透力并未減弱,甚至因社交媒體與流媒體的全球化而進一步增強
自2018年中美貿易戰爆發以來,雙方互加關稅的舉措雖對制造業造成沖擊,但未能動搖美國經濟的根本,大豆、飛機等商品的制裁被美方視為“可承受之痛”,而中國對稀土等關鍵資源的反制亦未形成壓倒性優勢,王奇的觀點揭示了另一種思路:若將矛頭對準美國的“文化印鈔機”,或許能直擊其痛處!這一邏輯在歷史上已有先例,2019年,休斯敦火箭隊總經理莫雷發表涉港不當言論,引發中國民眾強烈抵制,NBA一度陷入“停播危機”,這場風波雖以NBA的妥協告終,卻暴露出美國文化產品在中國市場的脆弱性,一旦觸碰到紅線,其商業帝國可能瞬間崩塌
支持王奇觀點的核心論據在于,文化產業的“高附加值”與“低替代性”,美國影視、體育等內容產品的全球競爭力極強,且難以被其他國家迅速填補,例如,盡管中國近年來推出《流浪地球》《哪吒》等優質影片,但體育賽事領域仍依賴NBA等國際IP,若中國對NBA等施加重稅或限制傳播,不僅會直接沖擊美國企業的利潤,還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廣告商撤資、衍生品滯銷、全球粉絲流失……這種“釜底抽薪”的策略,或能迫使美國在談判桌上讓步;然而,封殺文化渠道并非萬能解藥,首先,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產品的流通具有雙向性,限制NBA可能傷及中國本土體育產業的市場化進程,例如CBA的轉播收益與商業合作高度依賴NBA培育的觀眾基礎,其次,文化戰需以本土優質內容為支撐,若缺乏《流浪地球》式的爆款作品,單純封殺外部內容可能加劇文化消費的真空,說白了,就是需要提高咱們國內體育賽事的優質度
筆者支持王奇的戰略視角,但認為需更強調“替代”而非“封殺”,當前中美博弈的本質是綜合國力的競爭,而文化影響力是其中關鍵一環,中國若想真正動搖美國的軟實力霸權,必須雙管齊下:一方面,通過稅收、準入限制等手段削弱美國文化產品的壟斷地位;另一方面,加速培育本土文化產業,打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IP;值得欣喜的是,中國已在此領域邁出步伐,影視行業通過《長津湖》《三體》等作品展現敘事能力,體育產業則需以CBA改革為契機,提升賽事質量與商業運營水平
王奇的觀點撕開了中美博弈的又一維度:文化戰場!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既關乎經濟利益,更關乎意識形態的話語權,然而,真正的勝利不應止于“封殺”,而在于構建更具包容性與創造力的文化生態,無論是NBA的籃球盛宴,還是《哪吒》的東方神話,人類對美好故事的追求始終相通,唯有在自信與開放中尋找平衡,才能讓文化成為橋梁而非武器,助力中美乃至全球文明的共存共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