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計在于春,一年好景在春耕。趁著晴好天氣,從4月10日開始,我縣開秧門,插種早稻,通過工廠化育秧、機械化插秧,提高農業發展效力,助力春播“加速度”。
在王宅鎮雙巖村,水稻田里機械手們正駕駛著高速插秧機,在田地里來回穿梭。伴隨著插秧機的轟鳴聲,一株株青翠的秧苗在插秧機苗盤上滑落,整齊有序地插入水田里。“今年共有早稻3800余畝,每天有二十臺左右的插秧機,分布在不同的田塊進行插秧,一臺插秧機一天能插20畝左右。”種糧大戶周國平告訴記者。
今年我縣共有早稻種植面積26000余畝,為提高春耕效率,由6個工廠化育秧基地集中育秧、供秧。在桃溪鎮項灣育秧基地,秧田里同樣熱火朝天。一盤盤粗壯的秧苗,通過兩條秧盤輸送帶,源源不斷地從田頭被搬到車上,“分發”給各個種糧大戶。“一條輸送帶一天可搬運秧苗6000多盤,一臺運輸車可裝秧盤560片,每天都有十多車運往王宅、坦洪、泉溪等地。”
周國平說:“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為提高秧苗的質量,節省勞動成本,今年育秧基地首次采用了“水稻旱育秧噴灌自動化技術”,通過控溫控濕、精準施肥,經過一個月時間的培育,秧苗根系發達、莖稈粗壯,移栽后成活率可提高10%。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孫雄彪告訴記者:“秧苗的密度、整齊度、粗壯性都有了提升,對于種糧大戶來說,可以大大減少后續的管理成本。同時,高質量的秧苗可為提高早稻單產打下好的基礎。”
我縣從2007年開始推廣應用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大力開展現代農業功能區建設,從育秧、插秧到統防統治、收割、烘干,實現全程現代化,提高糧產水平。2024年,全縣發放農機購置補貼383萬元,水稻集中育供秧補助1677萬元,水稻機插面積7.61萬畝,水稻機插率達到90%以上,有效促進了全縣糧食生產的規模化進程,增加了農民的收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