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 年,中印邊境的局勢如同緊繃的弓弦,戰(zhàn)爭的陰云密布,隨時可能爆發(fā)一場激烈沖突。在這場沖突的前夕,印度軍隊內部卻出現(xiàn)了戲劇性的一幕:一位旅長公然拒絕執(zhí)行攻擊中國軍隊的命令,直言 “不想看到部隊被屠殺”。
印軍的 “前進政策” 與內部矛盾
20 世紀 60 年代初,印度在邊境問題上不斷采取激進舉措,推行所謂的 “前進政策”。印度總理尼赫魯?shù)男母箰蹖⒖紶栔袑ⅲ撠熤笓] “里窩那” 計劃,其任務是將中國軍隊從邊境地區(qū) “清理出去”。
然而,考爾雖身居高位,卻從未指揮過任何一場實戰(zhàn)戰(zhàn)斗,完全是憑借與尼赫魯?shù)挠H密關系而被委以前線總指揮的重任。
1962 年 2 月,考爾看中了達爾維準將的實戰(zhàn)經驗,任命他擔任印軍精銳部隊第七旅的旅長,率部前往中國邊境的克節(jié)朗地區(qū)。自第七旅進入雪線地區(qū)后,達爾維就對考爾的指揮策略滿腹牢騷。
部隊行進的道路艱難險阻,士兵們在這樣惡劣的環(huán)境下急行軍,苦不堪言。達爾維深知,如此高強度的行軍,不等到達目的地克節(jié)朗,軍心就會渙散。
他向師長反映,前方的山梁是 65 度的陡坡,根本不適合部隊快速推進,并且對考爾的 “前進政策” 提出質疑,認為考爾將部隊分散部署在邊境的眾多據(jù)點,形成了一字長蛇陣,這些散落的據(jù)點不僅無法維持后勤保障,一旦中國軍隊反擊,極易被切斷聯(lián)系,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為了說明問題,達爾維還列舉了歷史上的教訓,如法國人耗費巨資修建的馬其頓防線,以及日本在中國東北經營的要塞,都曾被德軍和蘇軍輕易摧毀。在他看來,考爾的這種戰(zhàn)術布置簡直就是重蹈覆轍。
但師長并未理會達爾維的意見,依舊強硬命令第七旅當晚必須趕到 80 公里之外的達旺才能扎營。達爾維憤怒不已,甚至直言 “讓考爾那個蠢驢來,我絕不執(zhí)行!” 當晚,他摔了電話,毅然命令部隊原地休息。
10 月 4 日,考爾乘專機來到前線視察,計劃于 10 月 10 日正式啟動 “里窩那” 計劃,也就是向中國軍隊正式開戰(zhàn)。達爾維早就聽到了直升機螺旋槳的轟鳴,卻故意坐在指揮部紋絲不動。
當身邊人提醒他考爾中將來了,應該去迎接時,達爾維怒火中燒,怒罵道:“去警告外面的人,任何飛機來了,再不提前通報的話,我會把他們當作中國軍機,直接把他們打下來!” 而此時,考爾剛好帶著一眾將領走到門口,將達爾維的這番話聽得清清楚楚。
考爾心中的怒火瞬間被點燃,嚴厲地質問達爾維:“第七旅為何沒有根據(jù)命令趕到克節(jié)朗?部隊為何在這里趴著?” 但他沒想到,這個指揮所里不僅有達爾維這位準將旅長,還有將軍師長以及兩名中將,這些將領都是實戰(zhàn)派出身,根本不把考爾這個紙上談兵的總指揮放在眼里。
面對考爾的質問,達爾維冷冷地將幾個月來積攢的怨氣一股腦發(fā)泄了出來,毫不留情地反駁考爾。
達爾維指出,考爾并非第七旅的指揮官,自己才對部隊的行動有決策權,考爾不應隨意干涉。他還質疑考爾將部隊拆散部署在邊境哨所的做法不符合戰(zhàn)爭常識,會導致部隊實力銳減。
此外,考爾要求第七旅再拆分一個連去章勒的命令也極不合理,因為章勒位于中、印、尼三國交界處,這一行動會引起另外兩國的警惕,無疑是打草驚蛇。
而且,考爾如此混亂的布置,即便中國軍隊不依靠情報,也能輕易洞悉 “里窩那” 計劃,取勝的可能性早已微乎其微。
考爾作為前線總指揮,被達爾維如此當面反駁,面子上自然掛不住,于是再次強硬命令第七旅出發(fā)去章勒,還編造情報稱那里已經出現(xiàn)了中國軍隊,試圖以此騙部隊出發(fā)趕路。但他的這一命令引起了更激烈的反對。
辛格中將站出來表示,既然中國軍隊已經在那里,第七旅此時前往章勒,脫離了大部隊,就會面臨隨時被中國軍隊吃掉的風險,這是最基本的軍事常識。考爾卻依舊暴跳如雷,堅持這是命令,部隊必須在兩天之內到達指定地點。
眾將領望著考爾,眼神中滿是不屑,猶如看著一只暴躁的小丑。他們指著周圍的大山,向考爾陳述士兵行軍的艱難處境:每人僅帶著幾十發(fā)子彈,穿著單薄的軍裝,至今連帳篷都沒有。
考爾卻回應稱已經在章勒空投了物資,部隊去了就有食物。辛格中將立刻反駁說,那里連一塊平地都沒有,空投物資能收到的連三分之一都不到。萊普森中將也站出來強調,如果沒有拿到一個月的補給,絕對不能開戰(zhàn)。
考爾試圖用怒罵來壓制眾人,然而接連不斷的不合理命令早已耗盡了兩位中將的耐心,他們直接諷刺考爾:“考爾,你是來為我們上課的嗎?” 這句話赤裸裸地揭示了他們對考爾實戰(zhàn)能力的鄙視。
達爾維更是憤怒到了極點,猛然站起來,直接甩開兩只手套,狠狠摔在桌子上,怒吼道:“這是要讓部隊被集體屠殺,我想我應該立刻辭職!”
考爾則反罵達爾維是逃兵,不懂戰(zhàn)術,臨陣辭職不負責任。雙方激烈爭吵,互不相讓,最終不歡而散。考爾無奈之下,只能向尼赫魯告狀。
印軍前線的這些將領之所以堅決反對與中國開戰(zhàn),核心原因在于考爾盲目斷定中國不敢反擊,所以推行 “前進政策”,妄圖借此獲得更多領土。
而前線將領們則有著清醒的認識,他們深知中國一旦發(fā)起反擊,印度分散的據(jù)點防線很快就會全面崩潰。事實也正如他們所擔憂的那樣。
戰(zhàn)爭爆發(fā)與印軍的潰敗
1962 年 10 月 20 日,中印邊境戰(zhàn)爭終于爆發(fā)。一切都如同達爾維所預測的那樣,印軍在戰(zhàn)場上遭遇了全線潰敗。第七旅的通訊很快中斷,陷入了中國軍隊的重重包圍。
達爾維在自己撰寫的《喜馬拉雅的失策》回憶錄中,描述了當時的慘烈場景:“中國火力太猛,這是屬于真理的時刻,我們短短幾分鐘就被嚇得目瞪口呆。多月來的焦慮終結了,這是印度教科書級別的丑事,我們被打得分崩離析。我沒有預備隊,也聯(lián)系不上各部,只能被迫撤離。”
在絕望中,達爾維四處突圍,卻均以失敗告終。無奈之下,他只能試圖翻越海拔高達 18000 多英尺的摩天嶺。兩天后,在哈東拉的一條小路上,達爾維本以為自己逃出了重圍,卻沒想到被中國軍隊的炮兵連俘虜。
當時,柴洪泉司令和陰法唐政委恰好路過,朝著那群又冷又餓的敗兵看了一眼,達爾維下意識地向中國軍隊領導敬禮。之后,達爾維被交給警衛(wèi)部隊,一路帶往戰(zhàn)俘營。由于翻譯未能及時趕到,一開始大家都不知道俘虜?shù)木故堑谄呗寐瞄L。
后來,曹宗奎參謀長掏出兩包煙送給達爾維。中國軍隊的多位干部還曾與達爾維親切交談,甚至一起觀看文藝演出,對他的生活十分關心。
達爾維被俘時,已經 66 小時沒吃東西,神智恍惚。中國人民解放軍第 419 部隊不僅給達爾維安排了單間住房,還送上水壺和干糧,讓他的情緒逐漸穩(wěn)定下來。
第 419 部隊政治部主任魏克詢問他被俘后是否遇到麻煩,達爾維伸出戴著金殼手表和鉆石戒指的手,感慨地說:“你看,我的東西絲毫無損,你們真是一支文明的軍隊。”
在中國收容所里,達爾維準將享受著最高待遇,每月還有兩條香煙和半斤水果糖。為了滿足達爾維等印俘軍官希望了解中國的愿望,1963 年 4 月 6 日至 5 月 4 日,中方以中國旅行社的名義,組織達爾維等 27 名高級軍官前往武漢、南京、上海、無錫、杭州、北京等城市參觀。
為了照顧印俘軍官的面子,參觀中的保障和聯(lián)絡工作均由中國紅十字會出面負責,解放軍代表只在印俘集中和遣返時出面,不陪印俘參觀。中方接待人員也十分注意言辭,稱印俘軍官為某某先生或稱呼他們的軍銜,向他們講話時稱 “印度朋友”,充分照顧他們的自尊心,讓他們解除顧慮。
在上海,達爾維一行還到一位民族資本家的家里做客,達爾維對這位資本家說:“我原以為你們已經被革命了,沒想到你們還過得這樣好。”
戰(zhàn)爭背后的思考
中印邊境戰(zhàn)爭早已落下帷幕,但這段歷史卻給我們留下了諸多值得深思的問題。從印度軍隊內部來看,指揮官的任命并非完全基于軍事才能和實戰(zhàn)經驗,考爾這樣毫無實戰(zhàn)經驗的將領僅憑與高層的關系就擔任前線總指揮,導致指揮策略嚴重脫離實際,引發(fā)前線將領的強烈不滿和抵制。
而在戰(zhàn)場上,印度軍隊分散的據(jù)點布置以及混亂的指揮體系,使其在面對中國軍隊的反擊時毫無招架之力,迅速潰敗。
反觀中國軍隊,在戰(zhàn)爭中展現(xiàn)出了強大的戰(zhàn)斗力和戰(zhàn)略戰(zhàn)術水平,同時也秉持著人道主義精神對待戰(zhàn)俘。達爾維在被俘后的種種經歷,如受到良好的待遇、有機會參觀中國城市等,都深刻體現(xiàn)了中國軍隊的文明之師形象。
這場戰(zhàn)爭也讓我們明白,戰(zhàn)爭不僅僅是武力的較量,更是戰(zhàn)略決策、指揮體系以及軍隊綜合素質的比拼。同時,和平來之不易,需要各國共同努力維護,任何妄圖通過挑釁和侵略獲取利益的行為,最終都將自食惡果。
中印兩國作為重要鄰國,只有通過和平談判、友好協(xié)商,才能妥善解決邊境等問題,共同維護地區(qū)的和平與穩(wěn)定。這段歷史,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從中汲取經驗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