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勢逆轉,歐盟做出重大讓步,愿意取消針對中國電動汽車的額外關稅。作為替代方案,歐盟同意,中國電動汽車以“最低進口價”進入歐盟銷售。這個“最低進口價”是啥意思呢?就是不許賣太便宜了。中歐雙方共同協商,來制定一個“最低價”。這個最低價,就浮動在3.5到4萬歐元之間。咱就拿最低的3.5萬歐元來算,折合人民幣也要28.99萬元了。
這就意味著,國內最便宜的電動汽車,賣到歐洲去,最低也要賣到28.99萬元起。比如,國內起售價11.98萬元的比亞迪秦L EV,運到歐盟去,起步價就要跳到28.99萬元,價格直接翻了2.5倍。
這一幕,不禁讓人想起網上流傳的一個謠言:當初德國大眾進入中國,桑塔納首發上市,德國公司建議起售價8萬,卻遭到中方堅決反對。最終,桑塔納以18萬起售價上市,竟然還被一搶而空,供不應求。
對于這個謠言,上汽大眾已經官方辟謠了。但為什么這個謠言還是會全網流傳呢?核心就在于一個基本的事實,它就是合資車長期都比國產車貴,還力壓國產車一頭。國產車就算賣的比合資車更便宜,銷量也比不上合資車賣的多。要是合資車比國產車賣的還便宜,那國產車就直接沒有活路了。因此,早期的國產車為了活下來,只能走超低價的路線。
1983年,中國汽車工業才剛剛處于起步階段,屬于是極其脆弱。核心零部件,自己造不出來,非核心零部件產能不足,價格貴,質量還很差。如果讓桑塔納賣的比國產車還便宜,那中國本土汽車工業將直接被沖垮。
1986年,中國第一輛本土制造的“夏利”汽車下線。它的定價是10萬元一輛。你想想,如果桑塔納同步定價8萬元,那“夏利”汽車就直接死掉了。你都不用造了,直接死在工廠里了,一輛都賣不出去。彼時的夏利,就是另一個版本的“恒馳汽車”了。
但桑塔納定價高一些,就給國產車留出了一個活下來的市場空間,讓本土汽車工業獲得了一個生存下來的機會。而“夏利”呢?也一戰封神。到2004年,夏利汽車產量突破100萬輛,成為國內第一家產量過百萬的自主品牌。它的市占率也高達40%以上。
那夏利汽車的成功,帶來了什么呢?是本土供應鏈的完善。它帶起了一大批國產汽車供應鏈,還培養了一大批本土的汽車工人,為中國汽車工業保留了一席之地。在規模化上來以后,夏利汽車的價格也不斷下探,一直低到了3.98萬元起。
也正是有了夏利的汽車,后面才有比亞迪、吉利、長城等自主品牌的入場。像比亞迪,早期也是靠一款F3打天下,它的入門版起售價才3.99萬元,購置稅什么,全套下來,只要4.66萬元。合資車賣貴一些,享受更高的利潤,自主品牌便宜賣,搶占低端市場,各有各的活路。只有活下來,才有機會追趕,反超。
如今,歐盟對中國汽車實施“最低進口價”,也是一樣的思路。因為歐盟電動汽車產業鏈不夠齊全,規模也不夠大。如果全面開放市場,中國10萬塊的電動汽車涌入歐盟,整個歐盟的汽車產業就要被沖垮了。歐盟不僅是電動汽車追趕不上來,就連燃油車也會被全部沖垮。
因為你在歐洲,一輛大眾ID3就要2.3萬歐元,折合人民幣20萬了。然后,你搞一輛比亞迪秦L EV過去,賣11.98萬元。那誰還要大眾ID3?別說大眾ID3,大眾、斯特蘭蒂斯等歐洲車企的整個電動汽車業務,就全部崩盤了。不僅歐洲電動汽車產業崩了,什么標致408、大眾帕薩特、雪鐵龍C5等油車,也都將面臨重大沖擊。
但你把比亞迪秦L EV的價格調到3.5萬歐元,這就保住了大眾ID3的份額,也保住了德系、法系等一眾燃油車的市場份額。保住這個份額,歐洲本土車企就可以用時間換空間,慢慢反追中國。
它的本質是,把高端電動汽車市場出讓給中國,保住中低端,再推動本土車企轉型升級。這樣做,既能讓中歐車企充分競爭,又不至于本土汽車工業被沖垮。畢竟,汽車是歐洲經濟的命根子,百萬漕工,衣食所系。
唯一的差別在于,中歐汽車工業技術確實被逆轉了!德國大眾也變成了另一個版本的“夏利汽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