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博文
摶土為陶
黃河的泥沙裹挾著千年文明,在沖積平原上沉淀出獨特的非遺藝術——黃河泥陶。這個古老的手藝,以最質樸的泥土為媒介,將黃河的渾厚與細膩熔鑄成器,讓無聲的土壤煥發出文明的光澤。
黃河泥陶的基因鐫刻在華夏文明的血脈中。沿河分布的陶窯遺址,訴說著先民“摶土為器”的智慧。黃河流域特有的澄泥,取自地下數米深的沖積層,經河水千年淘洗,質地如膏脂般細膩,富含礦物質的特性使其兼具實用與審美價值。古人發現,以此泥制成的陶器不僅能盛水儲糧,更因泥料中天然活性成分,可中和水質堿性,成為生活與自然相融的見證。從仰韶彩陶的幾何紋樣到龍山黑陶的蛋殼薄胎,泥陶始終是黃河文明最本真的書寫。泥陶紋樣是黃河文明的立體史詩。彩陶上的漩渦紋描摹著黃河浪濤的韻律,浮雕中的農耕圖景記錄著“日出而作”的煙火人間,掐絲琺瑯點綴的牡丹紋則綻放著生生不息的民間美學。
一件黃河泥陶的誕生,是與自然時序同頻的修行。選泥需辨別土層色澤與質地,經晾曬、融泥、過濾、陳腐等二十余道工序,僅泥料制備便跨越四季輪回。匠人獨創的“塑空”技藝,將實心泥胎掏至薄如蟬翼,既減輕器物重量,又形成虛實相生的美感。釉色研發更顯匠心,在傳統灰、紅、黑三色基礎上,通過控制窯變溫度,燒制出橘黃似秋陽、青釉若初霜的當代釉彩,讓古老技藝與現代審美對話。
茶器的創作尤能體現這種傳統與現代的交融。非遺傳人將黃河澄泥與南方制陶工藝結合,既保留北方泥土的渾厚氣韻,又賦予器物紫砂般的溫潤觸感。從揉泥到塑形,從陰干到窯燒,匠人需在1280℃的窯火中精準把控毫厘溫差,稍有不慎便前功盡棄。正是這種容不得分毫取巧的笨功夫,讓每道手作痕跡都成為生命的刻度。當代創作者將甲骨文、青銅器銘文雕刻在陶器上,讓三千年前的符號在窯火中重生。
非遺傳承的實踐中,傳統工坊化身文化課堂。中小學開設的泥陶課程里,孩童們用黃河泥再現《詩經》中的“蒹葭蒼蒼”;殘疾人培訓基地中,手語與陶輪共同編織出平等包容的匠心網絡。這些場景印證著非遺存續的真諦:真正的傳承不在博物館的展柜中,而在日常生活與群體記憶的綿延里。
面對工業化浪潮,黃河泥陶的傳承者選擇以創新延續傳統。現代窯爐在保留柴燒質感的同時提升成品穩定性,3D掃描技術為傳統器型注入建筑美學元素。年輕匠人打破瓶罐的固有形制,將陶土塑造成流動的黃河水紋,或是層疊的黃土高坡肌理。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泥陶作坊與文旅產業結合,讓游客在拉坯體驗中觸摸文明脈絡。
黃河泥陶從不是凝固的歷史標本。它如同黃河本身,在堅守本真的同時奔涌向前。當匠人的指紋與先民的制陶痕跡在器物表面重疊,當祭祀禮器轉化為現代茶席上的公道杯,這門技藝便完成了從實用到審美、從傳統到當代的價值嬗變。泥土不語,卻將民族記憶與時代精神熔鑄成永恒——這或許就是非遺最動人的語言:在質樸中見深邃,于平凡處顯光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