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杭州三點出發,到次日三點歸家,18小時的旅行閉環。
我看到了什么?請聽我娓娓道來。
老鄭堅持實地探訪,手工圖文,歡迎關注。
游玩古鎮,我覺得最好在當地,待足18小時。 因為這段時間,擁有兩個黃金拍攝點:黃昏與清晨,錯過可惜。 一天當中,中午的光線最強,卻是白開水時間,適合趕路。 但要想獲得這兩個拍攝時間,只能在當地待一晚上。 黃昏與清晨,適合停留,慢慢拍,慢慢感受。
下午三點,我從杭州準時出發。
一小時之后,我來到了紹興的昂桑湖。
湖名生僻如古籍注腳,卻因“避塘”身份躋身國保單位。
此刻正是日落時分,昂桑湖被夕陽鍍上一層琥珀色的柔光。
條石壘疊的長堤,曾抵御過明清的風浪。
如一道沉靜的脊梁,橫亙在粼粼金波之上。
風因而變得溫吞,像紹興黃酒的余韻。
這,很紹興,我第一次見。
有一種說不出的文學意象。
離開昂桑湖,我來到附近的斗門老街。
此時天色已暗,老街狹窄,抬頭一線天光,路燈幽幽。
我原本想著來老街吃晚飯。
然漫步許久,冷清的連人影都很少,更別說找一家面館了。
再次求助手機,才知道熱鬧的新街,在三里之外。
于是驅車前往,找了家面館,吃了碗次塢面。
此時已晚上7點,再回斗門老街吧,心有戚戚,覺得太冷清。
要不去紹興城里?書圣故里,那里夜景應該不錯吧。
再次驅車十里,來到蕺山下。
燈光亮起的書圣故里,如同劇場,令人審美疲勞。
題扇橋四周,幾位半夜還在拍照的古裝孩子,頗為敬業。
不一會兒,游興漸蕭索,自顧轉無趣。
想想還是連夜去皋埠老街吧!第二天的皋埠早市,才是此行的重點。
夜宿皋埠村邊。
導航到“紹興市越城阮偉強粘膠帶廠”,這里有個院子可以免費停車。
第二天早起,皋埠老街,裹著湖上的薄霧,慢慢蘇醒。
趕集的當地人,早已把這條老街塞得滿滿的。
沒有此起彼伏的吆喝聲,也沒有過份的討價還價聲。
人們竊竊私語,交換著只有方言才能承載的寒暄。
倒是雞鴨的叫聲,撲棱翅膀的掙扎,傳的很遠。
太陽無聲無息的升起,整個集市融入陽光里。
突然明白:真正的煙火氣從不需要濾鏡。
在一個陌生的地方,看到似曾相識的菜市場,對我來說多少有點新鮮。
于是來來回回,拍了不少鏡頭,最后買了兩個包子當早飯,2塊一個。
下一站去哪兒呢?還是回到斗門老街,昨天沒怎么拍。
趕到斗門老街,已經是早上8點半了,太陽以45度角折射下來。
清楚地看清了這里的一切,有大河,大廟;也有小溪,小橋。
老街全長1.5公里,形如宮月,我走了半天才走完。
白天比晚上更冷冷清清,連電動車都去上班了。
看不到游客,我是唯一的顯眼包。
整一些老詞沒用,什么被時光遺忘,回到30年前。
30年前不可能這么清凈吧。也沒被時光遺忘,到處都是生活著的痕跡。
這里與書圣故里的保護思路,完全不同,我更喜歡這樣的保護。
老街的冷清不是衰敗,而是另一種生機。
這些未被美化的日常,才是江南最動人的留白。
上午9點我回杭州,至此,這一趟旅程,剛好18小時。
18小時的旅程像被壓縮進一張老照片。
有昂桑湖的暮色、皋埠的晨光、斗門老街的靜默。
它們帶著水鄉濕度與晨霧顆粒。
很慶幸,18小時換來一張與自己同頻的時空切片。
回杭的時候,我其實并沒有從原路返回。 而是從錢塘區走,這片錢塘江圍墾區對我來說非常陌生。 有大煙囪的工廠,也有阡陌縱橫的田野。行駛在筆直的道路,令人左顧右盼。 中午路過東海禪寺,停車,吃了一頓齋飯。
圖文首發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