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A股上市公司超訊通信宣布與國產GPU企業沐曦達成合作,一個月內簽署兩份總價值14.88億元的訂單。消息發布后,公司股價顯著上漲,月內漲幅超36%。然而,這一合作也引發了市場對業務模式與訂單真實性的討論。
轉型算力遇波折,實控人減持引關注
自2023年起,超訊通信開始向算力領域轉型。由于自身缺乏研發與生產能力,公司選擇以代理模式切入市場。然而,在嘗試采購英偉達GPU的過程中,因供應鏈問題導致一筆近5億元訂單違約,被合作方浪潮軟件集團起訴,并凍結資金2.83億元。
圖源:超訊通信公告
值得注意的是,在業務轉型期間,公司實控人通過大宗交易及私募渠道減持股份,累計套現超8億元。此外,2024年5月,公司因信息披露問題被上交所出具監管警示函。這些動向引發了部分投資者對管理層長期戰略的疑慮。
代理合作模式:機遇與爭議并存
在經歷供應鏈挑戰后,超訊通信與國產GPU廠商沐曦簽訂協議,成為其特定行業總代理商。根據協議,公司需在2024至2025年每年完成1萬顆曦云C系列GPU的采購目標,并已支付2000萬元訂金。
有行業觀察人士指出,此類代理合作可能存在業績壓力。部分分析認為,超訊通信的訂單集中來自兩家非知名企業“中特新聯”與“星航智算”,其實際需求尚待市場驗證。此外,沐曦作為成立僅四年的初創企業,雖已完成多輪融資并啟動上市輔導,但其技術落地能力與訂單可持續性仍需時間觀察。
沐曦這家公司,從成立到今年1月完成上市輔導備案,僅用了4年多的時間,這期間還完成了幾十億多輪融資,這資本運作速度非比尋常。而且和總代理超訊通信一樣,沐曦也掌握了一套“蹭熱點”的流量密碼。在“AI芯片第一股”寒武紀受到投資者瘋狂追捧時,沐曦就號稱“吊打寒武紀”,同時通過“技術團隊來自AMD核心層”等商業包裝,吸引投資者目光和資金轉向。
近期有媒體報道稱沐曦計劃調整團隊規模,涉及約20%的員工。對此,沐曦回應稱此舉為優化組織架構以聚焦核心業務,但該消息仍引發市場對其業務穩定性的討論。
業內爆料未必真實,但超訊通信通過和沐曦的合作,股價一路走高卻是事實。再結合超訊通信“蹭熱點超股價”、“實控人高位減持”等過往事件,這14億訂單的背后,是否真的是資本市場靠“故事驅動”的深層邏輯?
監管趨嚴,行業需注重長期價值
為了全面整肅資本市場亂象,證監會掀起了一場“嚴監管風暴”, 重點打擊欺詐發行、財務造假、操縱市場等惡性違法行為。未來,隨著新“國九條”等政策深化,監管將更聚焦于服務實體經濟、保護中小投資者權益,推動資本市場從“量”到“質”的轉型升級。
對于像沐曦這些準備IPO上市的公司,審查嚴格程度顯著提升,對于“財務造假”的容忍度已降至冰點。交易所明確規定,需核查大額合同是否對應真實終端客戶,防止“虛假銷售”“刷單充業績”。在前面的爆料中,提到了沐曦和超訊通信可能是“代理壓貨”的模式,如果無法證明訂單最終流向實際用戶(如企業、政府、云服務商),沐曦的營收將遭極大質疑。
去年,深交所公開分享了一個IPO現場督導案例,發現發行人在經銷收入核算規范性方面、商譽減值準備計提充分性方面存在問題,涉及經銷商壓貨、單據缺失、預測數據不合理等方面。該督導案例提及的多處細節,指向已終止的長晶科技的IPO項目。深交所項目動態顯示,該項目已于去年9月因撤回材料而終止審核。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國產芯片行業需以技術創新和市場需求為根基,避免過度依賴資本運作。若企業通過代理壓貨或關聯交易虛增業績,可能面臨監管風險,并影響行業長期發展。
超訊通信與沐曦的合作,既展現了國產GPU市場的潛力,也暴露了代理模式下的挑戰。在資本熱度與技術需求交織的背景下,企業需平衡短期市場目標與長期可持續發展,而投資者亦需理性評估行業高增長背后的復雜性。未來,隨著監管政策的完善和行業生態的優化,市場或將逐步回歸以技術突破和實際應用為核心的價值邏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