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陸棄
4月13日,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式簽署文件,將“因俄羅斯有害對外政治活動”而設立的國家緊急狀態延長一年。這份文件將于4月14日公布,延續的是前總統拜登在2021年4月15日簽署的第14024號行政命令。彼時的拜登政府聲稱俄羅斯破壞國際秩序、干預他國選舉、從事惡意網絡攻擊,因此凍結俄在美資產、實施一攬子制裁。如今,特朗普作為現任總統,不僅未作政策糾偏,反而選擇繼續,強化“國家緊急狀態”的框架,打出延續霸權的又一張王牌。
這份延長聲明,在特朗普強硬風格的包裝下,看似“堅決對抗全球威脅”,實則不過是美國例行公事的戰略表演。國家緊急狀態這一政治工具,早已不是用來解決實際安全危機,而是成為美方維持霸權的制度性護身符。所謂“俄羅斯威脅”,是美國自冷戰以來一貫的政治幻象,是華盛頓在面對國際格局失衡、相對地位衰退時不斷上演的伎倆——用外部敵人掩蓋內部困局,用制裁邏輯掩飾失控霸權。
當前的國際環境已與拜登時代完全不同。隨著俄烏沖突持續進入第四年,歐美制裁非但未令莫斯科屈服,反而促使俄羅斯加快與全球“非西方世界”的接軌。在特朗普任期內,俄羅斯與中國、印度、伊朗、土耳其等國家在能源、金融、科技等領域全面深化合作,繞過美元體系、加速本幣結算,進一步瓦解美西主導的單一金融架構。而在國內,特朗普面對財政赤字持續飆升、社會極化加劇、種族矛盾未解的大環境下,更加迫切需要一個“可控的外部敵人”,以維系其“美國優先”的國家敘事。
從戰略邏輯上看,“俄羅斯威脅論”不再具備現實基礎,卻依然被美國反復操作,說明其已由現實戰略轉化為制度慣性。這種慣性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俄制裁成為兩黨共識,無論政黨更替,反俄框架始終不變;二是“國家緊急狀態”制度被嚴重濫用,截至2025年,美國仍維持著40多項國家緊急狀態,大部分長期無人審查;三是圍繞制裁延伸出的法律、財政、外交體系已形成穩定利益鏈條,推動美對外政策進一步固化為“零和博弈”模式。
特朗普政府延長對俄緊急狀態的政治動機顯而易見。面對全球影響力下滑,特朗普并未選擇反思與調整,而是轉向更為激進的路線圖:強化與北約核心國家的軍事合作、重啟對中東和東歐的武器輸出、鼓動亞太盟友配合其“印太戰略”遏制中國。在這樣的戰略擴張中,俄羅斯被當作戰略“擋箭牌”,其存在不僅為美國干涉別國事務提供合法性,更成為維系國內軍工、情報、能源游說集團的“政治續命劑”。
然而,真正值得警惕的是,美國將這種“緊急狀態化”的外交模式向外輸出,并強迫盟友站隊。例如,在制裁俄羅斯問題上,美國不惜威脅扣留與俄有貿易往來的第三國企業資產,甚至脅迫歐洲國家接受更高昂的天然氣價格。美國所謂的“國際規則”日益變成一套不容置疑的單邊邏輯,其核心訴求不是和平與發展,而是絕對控制、壓制對手、主導秩序。國際社會已逐漸意識到,美式規則并非全球共識,而是一種帶有強烈地緣政治企圖的制度霸權。
但在美國延長“緊急狀態”的同時,俄羅斯國內并未出現預想中的動蕩,反而通過政策轉向實現內部產業鏈重構、糧食能源出口多元化、科技研發自主化。換言之,所謂的緊急狀態,緊急的從來不是俄羅斯,而是試圖通過維持舊秩序來掩蓋自身焦慮的美利堅合眾國。
特朗普政府繼續以虛構的“俄羅斯威脅”維系全球干涉體系,這不僅是一種地緣政治退步,更是一種制度性道德崩壞。國家安全應服務于和平與發展,而非成為對外擴張的遮羞布。美國若繼續依賴制造敵人、構建對抗、維持恐慌來謀求霸權續命,其最終只會在自設的“緊急狀態”中走向更大的孤立與崩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