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總臺駐日本記者劉茁野。就在昨天,也就是13日,日本大阪世博會正式對公眾開放了,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大阪世博會。
大阪世博會從4月13日開始,將一直持續到10月13日。世博園位于在海中建設的一座人工島上,它有一個美妙的名字叫作:夢洲。園區面積是155公頃。
世博園效果圖
本屆世博會的主題是“構想煥發生機的未來社會”。在這個主題下,包括各國展館以及主題展館等,都將“生命”“循環”等作為主題,通過多媒體技術、互動展示和機器人等,構想未來社會的景象。
博覽會的吉祥物昵稱為“脈脈”,吉祥物的頭部和身體可以通過不同組合來改變形態,寓意是“未來擁有無限變化的可能性”。這也很好地契合了本屆世博會的主題。
2025大阪世博會吉祥物“脈脈”
整個世博園區里,最惹人注目的,應該首推巨大的木制建筑——“環形大屋頂”。這是一座全長2公里、高約20米的木結構建筑,是連接會場各區域的通道,被視為世博會會場的象征。它以世界最大木結構被吉尼斯世界紀錄所收錄。
標志性建筑:“環形大屋頂”
在參展國家和地區中,有42個由參展國自行設計建造的展館,這些展館造型各異,內部展示也各具特色,十分引人注目。
13日當天,中國館舉行了隆重的開館儀式。
中國館開館儀式
中國館占地面積約3500平方米,是園區里占地面積最大的展館之一。從外觀上看,中國館仿佛是一座巨大的綿延展開的中華書簡,讓觀眾一眼就能感受到強烈的中國元素和濃郁的文化氣息。中國館圍繞“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綠色發展的未來社會”主題,以“天人合一”“綠水青山”“生生不息”三大篇章為主線,通過大量互動裝置和數字化科技、AI技術等,展示5000年中華文明孕育的傳統生態智慧,也展現新時代綠色發展理念與成就。館內展示了珍貴的殷墟后母戊大方鼎、三星堆青銅神樹等多個文物的復制品,還以數字化呈現出世界最早的“農業百科全書”《耕織圖》以及世界水利工程的鼻祖都江堰。
館中最引人注目的當數月壤展區,這里展示了嫦娥五號、嫦娥六號從月球采回的樣品。這是歷史上首次月球正面和背面土壤樣品的零距離對比展示。參觀完中國館,觀眾仿佛穿越了一段從古老文明走向未來世界的旅程。
園區內還有8座由知名文化人士參與創作的主題館。其中之一的“大阪健康館”展示用最新科技手段制成的會跳動的“心肌膜”。從展示中可一窺未來醫療景象,因此也吸引了眾多的觀眾。
健康主題館
電力主題館
大阪世博會的另一大亮點是能夠享受高水準的娛樂體驗。包括面積達8800平方米的“水上舞臺”上面進行的水舞秀,以及音樂會與傳統技藝等各式各樣的精彩表演以及巡游活動。
世博會期間,參展的國家和地區及國際機構還將結合自身特色,分別舉辦國家館日,幾乎每天都會交替上演代表各自特色文化的精彩節目,并舉辦各種特別的活動。大阪世博會已經如期召開,人們有理由相信展會將十分精彩,有興趣的聽眾不妨前去參觀。
以上就是總臺記者劉茁野從日本大阪發回的觀察報道。
本期《總臺記者看世界》作者:總臺駐日本記者 劉茁野
中國之聲《總臺記者看世界》欄目
通過總臺駐外記者視角
記錄世界風云變幻
為您打開“看世界”的窗口
《總臺記者看世界》每日播出時段
中國之聲《正午60分》節目首播
《新聞進行時》16點時段重播
監制丨吳菁
記者丨劉茁野
編輯丨王一棚
新媒體編輯丨廉金亮
供圖|總臺亞太總站
(中國之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