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國,這個地方怎么說呢,就是連“來都來了”的自我安慰都救不了。
要不是被前同事以“投資藍海”忽悠過去,我這輩子都不會知道,原來去蒙古國的經(jīng)歷會這么“硬核”——白天假裝韓國人,晚上住蒙古包燒牛糞取暖,還得時刻提防被要錢。
先說點正經(jīng)的(雖然這地方和“正經(jīng)”沒啥關系)
首都:烏蘭巴托,對,就是譚維維老師歌里唱的。這里聚集了全國近一半人口(140萬),剩下160萬人散落在荒蕪的草原上,主打一個“地廣人稀,但稀得毫無靈魂”。
貨幣叫“圖格里克”,1人民幣能換485圖,乍一聽能當土豪,實際買個蘋果都得掏幾千圖,數(shù)錢數(shù)到手抽筋。
蒙古國女多男少,女生16歲就能結(jié)婚,男生17歲就得扛起家庭重任。但別以為這是天堂,烏蘭巴托街頭的妹子們妝容精致、穿搭韓系,開口卻是蒙語混俄語,男人大多帶著點“生人勿近”的彪悍。
我知道肯定有反對的聲音說,在蒙古生活得挺安全和諧,我不排除接觸久了能感受到他們的熱情,但對我這么一個闖入者而言,并不想久住,甚至不如我家一個縣城。
在蒙古國,說中文≈自找麻煩。在烏蘭巴托街頭用中文問路,有一定概率會有壯漢圍上來伸手要錢,表情兇狠得像你欠了他家羊群。已經(jīng)有不少博主中招,當?shù)厝藢Α昂保烧Z里帶貶義的“中國人”稱呼)的敵意,堪比南方人見到蟑螂。
后來我學乖了,開口就是“安寧哈塞喲”(韓語你好),瞬間待遇升級——店員笑臉相迎,出租車司機主動打表。
為啥?因為蒙古國早被日韓文化攻陷了!滿街Gs25便利店、韓式烤肉店,年輕人追韓劇、學韓語,連車牌都混著日韓二手車(左舵右舵隨機出現(xiàn),堵車時堪稱“科目五地獄”)。
夜晚的烏蘭巴托,酒吧街燈紅酒綠,韓國歐巴和蒙古妹子勾肩搭背,而我,一個“假韓國人”,只能默默啃著羊肉串,感慨這魔幻的“東亞文化大雜燴”。
站在烏蘭巴托的制高點,你會看到“圖拉河”南岸是富人區(qū),房價3萬/平起,北岸是貧民窟,木屋和蒙古包扎堆,中間夾著月薪2000的普通打工人。富人區(qū)有地暖、豪車、進口超市;貧民窟燒牛糞取暖,旱廁和羊圈做鄰居,冬天零下30℃全靠一身正氣。
更絕的是,房價高到牧民進城只能住蒙古包,以至于城市邊緣的“棚戶區(qū)”成了烏蘭巴托最朋克的風景線——五顏六色的鐵皮屋和傳統(tǒng)蒙古包并肩而立,遠看像樂高亂燉。
蒙古人愛喝酒,愛到全國每周一天禁酒,但剩下的六天,醉漢隨機出現(xiàn)在整條街道。夜里出門還是建議組隊,我曾親眼見到醉漢當街摔酒瓶,對著空氣罵罵咧咧,嚇得我秒變“百米沖刺選手”。
交通更是魔幻現(xiàn)實主義巔峰。左右舵車并行(本地人右舵),交規(guī)形同虛設,公交車司機光個膀子隨意打電話,出租車全是私家車,他們可以隨意接活,司機報價靠心情。
從機場到市中心15分鐘的路,能堵出一部《烏蘭巴托漫長的一天》。最崩潰的是,這里的油價便宜(92號5塊多一升),但堵車費時間,時間費命啊!
蒙古國物價主打一個“分裂”。牛羊肉便宜到哭,羊排19元/公斤,牛肉30元/公斤,啃到腮幫子酸都花不了100塊。但蔬菜?呵呵,一顆娃娃菜15元,橘子11元/公斤,西紅柿堪比奢侈品。牧民勸我:“多吃肉,少吃菜,草原兒女靠脂肪越冬!” 我含淚點頭,結(jié)果便秘三天。
唯一良心的是羊絨和皮革。GOBI的羊絨大衣折合人民幣幾百塊,純牛皮錢包幾十元到手,買完只想高呼“這才是游牧民族的饋贈!” 但別高興太早——商場里的進口商品價格直接翻倍,一瓶老干媽能賣到50元,瞬間夢回“奢侈品自由”。
朋友們,聽我一句勸:蒙古國,能不去就別去!這里的風景,內(nèi)蒙古都有;這里的羊肉,網(wǎng)購也能吃到;這里的魔幻體驗,抖音刷兩小時就能代餐。
如果非要挑戰(zhàn)人生,請務必熟讀《假裝韓國人手冊》,備足維生素片,并祈禱別在深夜遇到醉漢。最后送你們一句真理:有些地方,只適合活在濾鏡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