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五面,乙二、五蘊主人。
在我們大乘佛教,因為個人的根基的不同有很多的宗派,但是你不管什么宗派,佛教的共識就是諸法因緣生,這是所有宗派的共識:一切法不自生也不他生,而是因緣生。佛陀在詮釋因緣的時候,是從兩方面來詮釋:
第一個、過去的因緣——你從什么地方來?
你一個人到了四十歲,你只要反省你這四十年的遭遇,大概就知道你是從什么地方來。如果你很貧窮,從慳貪的思想而來;如果你很富貴,從布施的思想而來。所以佛法從現在是可以看到過去,這是第一個因緣,過去的因緣——你從什么地方來?
第二個、未來的因緣——你將往哪里而去?
這是佛教的重點,佛教是重視未來的!你檢討一下你的思想,大概也知道你來生你將往哪里而去,你是三惡道的種性、人天種性、二乘種性、菩薩種性,你經常循什么樣的思想?這個就是所謂的
諸法無性、盡隨心轉、
心為菩提,一切法趨菩提,
心為名利,一切法趨名利。
所以大乘佛認為法本身不能判定好壞,誰決定這個好壞呢——盡隨心轉!你為了菩提而掃地,掃地是成佛的資糧;為了名利心而掃地,掃地是你墮落的因緣,是這樣子的一個判定。這樣的因緣觀,我們從《楞嚴經》的角度來把它加以說明,我們看:
乙二、五蘊主人
五蘊主人,佛陀在《楞嚴經》一再地問阿難尊者,所謂的七處征心,就是你的心到底在哪里?你的心在哪里也就決定了一個人生命的層次在哪里。
第一個、孤:你要么孤獨跟六親無緣,感情空虛;
第二個、貧:要么貧窮為衣食奔忙。
第三個、殘:殘缺,身體有病痛。
孤、貧、殘你一定有一個,人生沒有十全十美,人生是有缺角的,為什么呢?因為我們過去在起美好的思想的時候,我們也起了一些不好的思想,所以他得果報的時候,你一定要讓一些罪業有一個出口,人生是不圓滿的,如果你要追求圓滿的人生,那表示你在打妄想。
他外在環境不好,這樣是不對,不對。物質世界只占百分之二十,你心靈的世界、你的素質很重要,你看你的感受、你的想象、你的造作、你的了別,受想行識占百分之八十。
這個想象很重要,非常重要!你生活的快樂不快樂,活得幸不幸福,你是不是有一個正面的思考是很重要!因為感受它只是一個短暫的刺激,但是你長時間來說,你心中的一個思考性,你正面思考負面思考差很多。
清朝末年八國聯軍打到北京的時候,慈禧太后倉皇逃走,就逃到民間去了。到了民間,因為那個時候古代民間沒什么肉吃,都是野菜,就煮了一盤野菜給她吃,她吃了以后,唉呀,非常甜美留下美好的印象。但是她這個,亂世后來處理了,她又回到北京了,就派她的侍從去找野菜,最后野菜回來北京煮的時候,她吃下去,甜美的感受和快樂并沒有出現,為什么?因為她在逃走的時候,她內心有慚愧心、感恩心,所以她吃什么東西都甜美,因為她產生一種正面感恩的思考,她產生快樂的感受;她回去以后高慢心又生起了,就不能產生快樂。
諸位我們要知道,一個人的快樂、痛苦,你的思想、你的正面思考是很重要,你不要看你一個人住豪宅,這個人住豪宅他一定每天很快樂,未必!他第一個月肯定很快樂,因為第一個月他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都是美好的感受。但是如果你一個人的層級永遠活在這種感受,感受會遲鈍,刺激久了他會認為這一切的作用通通是應該的,他的感恩心沒有了,他再也不能出現快樂。
你看有些人…如果你個性高慢、個性刻薄,我告訴你,在你的生命當中你很難出現樂受,就糟糕了。有些人的生命很難出現快樂,他很難。所以他為什么要去找刺激?因為他根本沒辦法出現樂受了,你要他怎么辦?而他又不能自我反省,所以一個人追求物質是無底洞的,今天物質的刺激讓你快樂,你下一次要更多的東西來刺激你才會出現樂受。你下一次又要更多更多東西來刺激你,這是一個無底洞。最好的方式是培養一個謙卑、感恩的心,你永遠產生樂受。
所以說在整個中國文化也好,宗教師也好,都在改造我們的想象。一般的宗教師,一般的教育家都是在改變我們的想,只有佛法看得到行蘊,這個行蘊我們再談,想,就是你是不是活得快樂的關鍵!在中國文化的易經的思想,它認為想蘊決定一個人的幸福快樂與否。在整個《易經》思想說你一個人活得快樂,有三個條件來培養你的想象:
第一、得位:《易經》認為人一出生是有定位的,你有定位,你有你的位置,你要找到你的定位非常重要。你看魚在海中游,它游的很快樂,如魚得水。但是一個鯊魚跑到沙灘上連一只螞蟻都不如,因為什么?它跑錯定位了。你看馬在馬路上跑的很快樂,它跑到海里面去,一只馬連一個蝦米都不如,它跑到海里去它不得位。你看鉆石,把鉆石放在紐約的櫥窗上面,它放出種種的光明,很多人贊美它,它得位,把鉆石放在百貨公司它得位,但是你把鉆石放在非洲,它連一塊面包都不如,它沒有面包那么實用,非洲人他怎么欣賞鉆石?他沒辦法欣賞。
所以人生當中人是有位置的,我們不能像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觀世音菩薩沒有位置,他隨時可以調整位置,那是他證得空性,凡夫一定有位置,找對你的定位。你適合干老板的,你就干老板,你適合做別人配套的就做配套,沒有對錯,找到你的位置你就如魚得水。現在很多人工作壓力很大,其中一個因素就是你不得位,很多人去做工作,他不是從他的個性去選擇工作,他是看家人的期望、社會的期待而去做他不適合的工作,你今天不得位你就壓力很大。因為我們講過人不能抗拒你的過去,無量劫的生命,你已經累積一種個性思考,你要傳承過去。
所以《楞嚴經》講,一個人修學你要就路還家,你是什么樣的因緣,你就從那個地方回去,你不能抗拒過去,我們是先繼承過去才能夠開創未來。如果你做工作,只是身體很勞累,身體勞累沒問題,你睡個覺精神就好了。但是你心里的壓力誰都沒辦法化解,因為不得位,所以這是第一個問題,你要得位,找到你的位置很重要,這個沒有對錯,找對了位置就是吉祥。
第二、得時:人是有時間因緣的。你看諸葛亮,諸葛亮是中國的才子,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他的時間因緣沒有到的時候,以他的才能尚且在臥龍山等了十七年,等待劉備的到來,時間因緣不到,他只能夠在那邊種田、看書,所以第二個要得時,你的時間因緣成熟了沒有。
第三、得中:這個中不是中道,這個中是中庸的意思,在中國文化里面解釋中庸是謙卑的意思,他以謙卑。這個謙卑的表現,在《易經》用三個內涵來表達謙卑:
1、守愚:這個愚不是愚癡,這個愚就是你要能夠學吃虧,人和人相處,他這個人是怎么回事,你看的清清楚楚,但是你多學吃虧,來培養你的厚德——守愚。
2、守弱:人的個性不要太剛,得理不饒人那是世間法;菩薩道是得理要饒人,要理直氣柔,你的個性調柔不容易受傷。你看臺風來,大樹都被吹倒了,草永遠不會吹倒,因為草調柔。
3、處下:人要低調,你看古代的人都是從大自然去體會,因為你看所有的能量都往低處跑,高處不能累積能量。人生的道理是圓形的理論不是直線,什么叫圓形理論?物極會必反。人沒有說一直好,無止盡地好過去,你看一個月亮一直圓一直圓,圓到最后怎么樣?月圓則缺。你看江海一直漲潮一直漲潮,漲到最后怎么樣?要退潮了。
所以古代人他永遠不可能把人生用到最圓滿,因為你一圓滿意味著你準備要往下走,低調、處下,你手上有十塊錢,你去買一個便當,我不知道你會買幾塊的便當。印光大師的標準你只能最多買六塊,人的福報只能夠享受六分,留四分到臨命終的時候享受,因為愿我臨終無障礙,善終是很重要的!所以你一定要低調,你不能把自己的生命,把它弄到極限,因為一個人極限了,它要反轉了,物極必反。這叫趨吉避兇之道。
守愚、守弱、處下——這個是古代易經的一個謙卑的文化。
這個就是在培養一個…,因為你這樣子你才能夠經常出現快樂,你才有無窮盡的快樂出現,你才不容易產生災難,這個是想。幾乎所有的文化、哲學家、宗教師在思想教育都到想這一塊,培養一個正面的思考,如此而已。只有佛陀的出世,講到了行蘊,行蘊是什么?佛教說我法二執,一種執著,簡單的說是一種生命的盲點,每一個人都有盲點,你如果沒有盲點,你不可能來三界投胎,就是一種盲目的追求。
佛陀的大弟子舍利佛尊者,他曾經做五百世的毒蛇,這個公案我們講一下,舍利佛尊者他本來是一個商人,他在波羅奈國是一個商人,他每天辛苦的工作,他賺的錢干什么?把它換成黃金,因為他執著黃金,他以黃金為盲點,一種盲目的追求。所謂的盲目就是說,這個東西并不能給你快樂,但是你還是會去追求。沒有理由的,沒有理由,盲目嘛。
他累積很多黃金以后,把黃金造成一個寶瓶的造型。他每天辛苦工作,一回到家把這個寶瓶拿出來看,所有的疲勞通通消除了。一生總共賺了七個寶瓶,但是人的精神體力是有限的,他終于死亡了。
死掉以后,因為他對黃金有堅固的執取,變成一只毒蛇,所以他的善業表達不出來,因為他那種妄想執著很重,變成一個毒蛇他就守著黃金,他把黃金埋在地下,就守在那個黃金旁邊。誰一靠近他就警告他,你再靠近他就傷害你,做了五百世的毒蛇。
最后一世,突然間一覺醒來他開始回光返照,一個人開始自我反省的時候,你就有救了。你的盲點誰說你通通沒有用,一個人要不自覺,誰拿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他開始自我反省,說這個黃金真的讓我生命產生快樂嗎?未必,這是盲目的追求。所以他開始自我反省以后,他就下定決心了,跑到馬路旁邊找到一個看著很善良的年輕人,就說我希望把黃金供養給三寶,你可不可以把我這個黃金帶到三寶的地方去?
后來這個年輕人就被他感動了,拿這個扁擔左邊放黃金右邊放毒蛇,挑著到寺廟去,師父給他咒愿說法以后這個毒蛇就死掉了,生到忉利天去了。他的盲點消失了,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這個盲點消失了因緣就變了。這個毒蛇是舍利佛尊者的前生,這個挑扁擔的年輕人是釋迦牟尼佛的前生。
所以這個行蘊它是一個執著點,這個行蘊表現出來,就是我們說的你心中的執取,我們可以分成三類:
一、下等人——成敗得失
下等人人生追求的是什么?他的盲點是什么?就是色蘊,追求成敗得失,榮華富貴。這種人生命當中一定會出現兩個相貌:
第一個這個人他很容易產生痛苦,因為他追求一個他根本不能決定的東西。我們前面說過,人不能追求成敗得失,人生只能夠重視過程,因為成敗得失是你過去的業已經成熟表現出來,你只能夠接受。
所以你追求成敗得失意味著你永遠處在被動。因為成功失敗不是你說了算,你不要以為說你能力很好,加上努力你就可以成功,能力好又努力的人多了去了,你要加上機會,這個機會就是你的福報。所以你如果追求成敗得失,你今生一定很痛苦,躁動不安,因為你追求一個你完全做不了主的東西。
第二個,你來生很容易墮落,因為你在這個物質世界打轉,你很容易造業,你很容易造業。所以說下等人追求成敗得失榮華富貴。
二、中等人——趨吉避兇
中等人開始從心靈世界去探討了。比方說中國的文化,易經的思想,儒家的思想,乃至于一般的宗教,開始從想蘊下手,所以他從成敗得失提升到趨吉避兇、離苦得樂。人只能夠追求趨吉避兇,因為成敗得失不是操之在我,趨吉避兇你可以決定,離苦得樂你可以決定,你培養一個美好的思想來面對人生。
我一個月賺一千塊,我一千塊有一千塊快樂的方式,我一天賺兩千塊,我兩千塊有兩千塊讓我自己快樂的方式,快樂與否,操之在我;成敗得失,我不能決定。但是你是不是活的快樂,這個你可以決定的,快樂跟成功不是劃等號的。所以第二種人已經怎么樣?他的心靈素質更高了,他放棄了不能決定的成敗得失,一切隨順因緣。第二個開始經營他的心靈世界,讓自己活得快樂、活得感恩,這個算不錯了。
三、上等人——超越吉兇、追求無上菩提
但是從大乘的角度來說,這樣是不能了生死的,你今生活的快樂那來生呢?所以沒有根本解決問題。所以從成敗得失提升到趨吉避兇、到佛法的追求無上菩提叫超越吉兇。我們今天要談的菩薩道的人生觀,你要超越吉兇,真實發菩提心的人沒有吉兇的概念了,人生只有該做不該做。
你看看《菩薩戒》,該做雖千萬人吾往矣。不該做你就不能做了,你這樣子做對你會有傷害,對眾生有好處,菩薩會去做的,因為他沒有吉兇概念。當然這個不是故意勉強的,而是他有這樣的心理素質、他的智慧平臺夠高。他是怎么看人生呢?因為他把人生當做因緣法,就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也就是說菩薩道要發菩提心,你目標定的高,你智慧水平一定要高!否則你發不出來!
空正見有很多的說法,我習慣用《楞嚴經》的說法,《楞嚴經》把人生當作“來無所從,去無所至”,來無所從就是人生沒有頭也沒有尾,人生沒有結果,真的沒有結果,從世間法的角度沒有結果,你說人生的結果是什么?
佛陀在《金剛經》用夢幻泡影來解釋人生:說你做夢,我們一天平均做五個夢,你第一個夢,夢到你是做國王;第二個夢變成螞蟻,你說這個國王的結果跑哪里去了?你第一個夢明明是做國王,你第二個變成螞蟻,國王的結果是什么?國王跑哪里去了?沒有結果。沒有一個人的人生是有結果的,世間法。
只有佛法有結果,佛法是修因證果,你的善根,你的資糧會相續到來生。出世間法有結果,世間的榮華富貴統統沒有結果,萬般帶不去就是沒有結果,因為死亡到來的時候全部破壞了,你能有什么結果呢?人生沒有結果怎么辦?
人生只有過程,就是讓你歷練!
所以我們先預告一些觀念,現在你要是發菩提心,你要建立一些基本的概念,否則你菩提心發不出來。你把人生當受用,你是來享受人生的,你菩提心就發不出來了。
你要把人生當作歷練,你借假修真,人生是沒有結果但是有過程。你利用這樣的順逆的因緣,叫順逆皆方便,你利用人生的過程來懺悔業障,來積集資糧,這個叫做有結果。你要把沒有結果的人生轉成有結果,你的智慧水平就要提升。我再講一次,人生不能來當做受用,只能夠當做歷練就對了。你這個心態一轉過來,你菩提心就容易發起來。如果你還活在成敗得失,你還活在趨吉避兇,你今生跟菩提心就沒有緣了,沒有緣了——因為你的智慧水平太低了。
所以我們把人生分成三種人:第一個追求成敗得失;第二個追求超吉避兇;第三個是超越吉兇,追求無上菩提。人生沒有好壞,它只是個過程哪有好壞,酸甜苦辣對身體都有幫助,你必須都要去嘗一點,營養才能夠均衡。
適當的痛苦能夠培養你的忍耐。你一個人順境的話,你的忍辱波羅蜜怎么成就?你那個忍力…所以你看一個人有沖勁,你要有忍力,安忍不動。如果諸位你做過閉關加行你就知道,忍力比行力更重要,很多人閉關三年到最后出來,不是他沒有沖勁,他忍不住。如果你修行久你會知道,一個人忍力比沖力更重要。
懺公師父說修行要向水滴學習,修行是點點滴滴的功夫,不要用這種暴風雨的修學,暴風雨的修學不會持久。
你看我做僧教育做了十幾年,我看一個人讀佛學院,一天拜一千拜,我心中很害怕,這個人住不久,住不久!一個人拜兩百拜,我內心很高興,這個人可以住很久,因為他是用滴水式的修行。諸位我跟你講,你真正的修行是點點滴滴,像水滴學習,滴水常流、則能穿石,不要做那種暴風雨的修學,沒有用,那不會持久,而且那個修行也不會深刻。你看我們打佛七,我們第一件調身、調息、調心,一定讓自己放松、專注、緩慢,就是你要向水滴學習,如果你身心很剛強,你不會持久的。
修行不是跑一百公尺,諸位你知道嗎?——是跑馬拉松賽跑!
你一開始沖得很快,到最后你在這個跑道就消失掉了,看不到你了。真的,跑太快沒有用的。你要一直跑、一直跑,跑到最后你還在跑,不簡單!別人都沒有了,你還在跑。忍力,行人所不能行,這個不難,忍人所不能忍,這個最重要!一個人要有沖勁,要有韌性。如果你要能夠讓你的修行一直慢慢的進步到臨命終,你的忍力很重要,你的個性要柔,要向水滴學習——調柔。
也就是說我們在整個生命當中分成三種人,你智慧水平的不同,
第一種人追求成敗得失;第二種追求趨吉避兇;第三種追求超越吉兇。
從佛法的角度,你要先找出你的盲點:有些人的盲點是追求金錢,他一生為金錢奔忙;有些人盲點是為了名譽,為了名,好名聲,他為了博取別人的贊美;有些人的盲點是為了世間的感情,為感情奔忙。這個都沒有對錯了,但是你找不到你的盲點,你的生命就很難提升上去了。
所以我們的修行是破我法二執以后先回歸到菩提心性,《楞嚴經》主要是破妄,然后從心性里面再開始廣設方便,發菩提心,廣設方便,最后成就安樂的解脫,這個叫做就路還家。
如果你想要真實的達到修行的利益,第一件事情,你要先徹底的了解你自己。如果你生長在正法時代,不用了解你自己,你拜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做師父,他會幫助你了解自己,他有神通,告訴你怎么做你就跟著他做。但是到了末法時代,人不在,法還在,所以我們身為一個法師怎么樣?我們只能夠講通途性的佛法,我不能為你規劃一個個人性的佛法,我只能夠告訴你人生不能當受用,要當做歷練,這是原則性。
但是落實到你的身心世界,你自己的轉換就很重要。如果你有福報聽佛陀說法,你自己不用轉換,“佛陀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但是你生長在末法時代,遇到是一個凡夫的眾生,只能夠講通途性的佛法,所以你要怎么樣把通途性的佛法轉成你個人的佛法,就是你的思惟,你的思惟力要強、要消化。
人要做兩件事:
第一個、你要回顧過去,你從什么地方來?你的盲點在哪里?集中你的精神對治這個盲點——因為生命有限,精神體力有限,佛法的法門不是所有法門都要修的,你的病在哪里?你就治那個病就可以了。你從什么地方來?
第二個、你的目標在哪里?你將往哪里而去?也就是說你必須把通途性的佛法要轉成你個人性的佛法。
佛法簡單的說它的因緣有兩個:一個是外田,一個是內田,如果我們今天把自己,把修行人比喻作一個農夫的話。
一、外田:外在的田它要長出蘋果、長出葡萄,你通通沒有意見,你只要接受、認命就好,因為外在的田是業力所變現的,外在的環境。如果你今生要有成就,你遲早不要去管外在的環境,你浪費時間體力,你在那個地方操心,這個事情到底會成功、會失敗,你白操心!它不會因為你的操心而改變。外田它長出什么水果,你餓了就拿來吃就可以了。
二、內田:但是你內在的田要注意,這個是你可以經營的。你種下一個布施的種子,它來生會出現富貴的果報;你種下一個持戒的種子,它產生尊貴的果報;你種下一個忍辱的種子,它產生莊嚴的果報。內在的田你要去經營,你如果經營錯了田,你把精神體力經營外田,死亡到來的時候你一定會后悔,你耕錯田了,你內在的田荒廢了,你怎么面對來生我問你?你內在的田沒有耕耘,內在的田來生又變成外田,你來生又得認命了。所以你怎么去耕耘你內在的田,你首先要——站在認命的角度來開創人生。
就是放棄外在的田,好好耕你內在的田!
這是你第一個要做的。你的方向要正確。我們看到五蘊主人,其實我們受了我們執著的影響,你的心住在哪里?你的生命就往哪里跑,如果你的心的執著點還是在物質世界,對不起,你來生的層次一定很低,如果你的執著點在趨吉避兇已經不錯了。但是我們希望你心中的執著點是在無上菩提,超越吉兇。所以你心中的行蘊,你心中的住,你的心住在哪里,就決定你的整個生命的層級了,這個就所謂的主人。好,我們來看:
甲二、發心之差別相(分二:乙一、八種發心。乙二、四種差別。)
乙一、八種發心
我們前面都是在講一些概念,這一下把它會歸到實際的一個人的不同的執著點,有不同的結果。這個地方有八種的發心跟四種差別:
首先我們八種發心有:邪正、偽真、小大、偏圓,我們先看邪正,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務,或求利養,或好名聞,或貪現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如是發心,名之為邪。
既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欲樂果報,唯為生死,為菩提,如是發心,名之為正。
一、邪
我們前面講過,你不管修行什么法門,你不管一天拜幾拜,你不管一天做多少功課,關鍵是你的水平在哪里?你的心住在哪里你的水平就在哪里。
我們看第一個人他的心住在哪里呢?世有行人,有一種修行人,他平常也做很多功課,比方說他有時候布施也持戒,也積集很多的慈善事業的善法。但是他很少去自我反省、自我調整,他干什么呢?但知外務,他追求外在的人跟事,那么他追求外物干什么呢?或求利養,或好名聞。他追求一個美好的物質的享受,或者博取別人美好名聲的贊美。或貪現世欲樂,或者追求世間的感情的快樂,這個講今生。或者呢,或望未來的世俗的果報、安樂的果報,如是發心名之為邪。
這個人他的思想的層級完全在物質世界,完全在成敗得失。這個人大概就——你不管修什么都沒有用,因為你的層級,你的種性已經是這種種性了。如果你在田里面丟下一個葡萄的種子,你一定長出葡萄的水果出來,你的用功用得很多,頂多長一個大的葡萄,你不可能說產生蘋果出來,不可能!因為你的種性就如此,你的心住在這里,你的水平就是這樣的水平。我們看第二個:
二、正
這個人既不求利養名聞物質,也不追求美好的名聲,也不貪世俗的感情的快樂,他為什么?為了了生脫死、為了成就無上菩提,如是發心名之為正。
你的目標定的要高,你可以慢慢走,但是你的種性,佛法說你這個人修行上路了,只要你目標正確,你一個人是不斷的增上。如果你修行了幾年以后,你發覺修行產生無力感,好像整天也在做功課,但是好像前面沒有東西在引導你了,你要小心了!你已經墮落到一種物質的層級,你已經沒有目標引導你了。一個人沒有目標就完了,沒有方向。你可以走的慢,但是你不可以沒有目標。
當然你現在來自我反省還是可以的,你如果方向錯誤了。你看魔王,我們現在來思考一個問題,魔王在因地的時候,他也是布施,其中一個波旬,他也辦了一個無遮的供僧大會,他蓋了一個寺廟,他也受持八關齋戒,結果變成魔王;佛陀他因地的時候也布施、也持戒,但是布施持戒的法到佛陀的內心,它變成一種萬德莊嚴。
為什么布施持戒的法到魔王的心中,它變成一種雜染的魔王?為什么布施持戒的法到佛的心中,它變成萬德莊嚴的佛陀?諸法因緣生,這到底怎么回事?
因為他們的目標不一樣,層級不一樣,種性不一樣。
所以你目標定的高,對你永遠是有好處,否則你永遠都是這樣的水平。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自我反省,我們不管過去,我們只管未來,你未來怎么走比較重要,一個人你一定要從過去里面跳脫出來,重新塑造一個新的生命,設定目標。
我們回答三個問題,
【學員提問】:菩薩種子跟無上菩提種子的區別?
【師父答疑】:這個地方我剛剛好像沒有詳細的說明,我們看講義第四面,菩薩種子,他比較偏重在世俗菩提心,就是他的發心緣世俗的因緣,他緣眾生法界而發心,緣佛道法界而發心。但是他比較沒有向內心的的觀照去會歸,沒有會歸到一念心性,我們一般說的。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成,這個叫世俗菩提心。
無上菩提種子是勝義菩提心,就是他從眾生無邊誓愿度提升到,自性眾生誓愿度,自性煩惱誓愿斷,自性法門誓愿學,自性佛道誓愿成。所以說菩提心有兩種,一種這個人還是攀緣外境的,他的以成敗得失為他的述求。無上菩提心呢,他是以自我完善,他是借事修心,我假借眾生的因緣來完成我的波羅蜜,他是以內心的功德來安立。所以他人生是自我完善,別人對他的贊美毀謗,他認為這個是其次。他是借境修心,這個人堅固。世俗菩提心容易退轉,他不堅固,這個我們后面會說到。
你的菩提心是安立在外境,你要小心了。你的心,弟子心不安(躁動不安),你的心放錯地方了,人生不能追求外境的圓滿,人生只能夠借境修心,追求自我完善,人生只能夠做到盡心盡力,我盡心盡力我就成功了,世間上沒有對錯,沒有成敗得失。所以這個勝義菩提心,他是會歸到內心的世界,他以內心的佛道,以內心的眾生,來當作所觀境。世俗菩提心他以外境為所觀境,這個地方有所不同。
【學員提問】:菩提屬于眾生的含義?
【師父答疑】:你即便發了菩提心,菩提心你要去歷練嘛。你看玉要去磨練才會產生光芒,玉不琢不成器嘛,那么你磨練一定要跟眾生互動,贊美你的眾生給你很多的信心,讓你更加的努力;誹謗你的眾生他考驗你、增長你的忍辱波羅蜜,順逆皆方便。所以你的菩提一定要跟眾生互動。當然你一開始在培養菩提心的幼苗的時候,你就不能跟眾生互動,剛開始先靜中修,先把幼苗栽培起來,慢慢的茁壯以后再歷練,所以菩提屬于眾生,是比較屬于有一點功力的,有點功力的。
【學員提問】:生起真實無為的菩提心,可以清除對于凈土一切的疑惑,對嗎?
【師父答疑】:菩提心的建立,不管你是凈土法門,你是走圣道門都要這樣建立。至于你菩提心建立以后,你走自力法門從自力來莊嚴無上菩提,或者他力,仰仗佛力到凈土去,成就無上菩提,這個都可以。但是菩提心是共同法門,不管你是往生凈土,你是走增上生,這個基礎是固定的。至于菩提心建立以后,你是要追求無上菩提,你是走難行道、走易行道通通可以。
但是我要提醒凈土宗的修學者,如果你忽略了菩提心的重要,你只是念佛,我引用一段曇鸞大師的開示跟大家分享,曇鸞大師在《往生論》的注解上說,有些人在讀凈土經論的時候,看到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他以安樂的緣故而求生凈土,他完全為了讓個人受用快樂的心情去求生凈土,這個人是不得往生的,跟彌陀本愿不相應。凈土的規劃是為大乘菩薩規劃:
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
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凈土的功德,他每一個安樂是為了彌陀法音宣流變化所作的,他是一種為了無上菩提而規劃的。所以曇鸞大師的意思就是說,如果你念佛純粹為了快樂,這個佛號就轉成人天福報,你來生到天上去,因為你的述求跟諸天剛好感應到交。你的述求、你心中的目標跟天上完全是一樣的。因為天上會給你快樂,但是天上不能給你菩提,它不能增長你那種覺悟的功能。阿彌陀佛創造凈土,是為了大乘善根而設計的,不是為人天種性而設計的。這個天親菩薩說的好,大乘善根界,他連二乘人都不收,不要說人天種性。
同樣一句佛號跑到不同眾生的心中產生的效果是不一樣的。你發了菩提心,這個佛號跑到你的心中,轉成一個凈土的功德莊嚴;你的心情只想追求快樂,這個佛號跑到你的心中,這個無量光無量壽轉成人天安樂的果報;這就是所謂的諸法無性,盡隨心轉;心為菩提,一切法趨菩提;心為名利,一切法趨名利;心為安樂,一切法趨安樂。
到底是誰在掌握我們宇宙人生的規則?你要先清楚。這個人會到天上去,一定有他的原因,這個人會到凈土去,也一定有他的原因。這個人會到三惡道去也一定有他的原因——事出必有因!你能夠掌握生命的因緣,你的生命你就是主動,你說了算!來生就在你的掌控當中,你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因緣生,就閉著眼睛修行,你完全被動,活在過去的習性,你過去怎么回事,你今生還怎么回事。你頂多在顛倒妄想當中增加一些善業,如此而已。你生命的方向,你那個水流該怎么走還怎么走,就這么回事。
所以佛法很重視自覺,沒有一個人能夠幫助改變你,你只有自己改變,自己覺悟。佛陀不能跑到你的內心世界去改變你,不可以。佛陀是說法,讓你自己覺悟,讓你自己調整你的角度,調整你的看法,你自己改變你自己。
我們今天這堂課先講到這里,向下文長,付再來日,回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