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舞蹈課續費通知彈出的瞬間,我手抖著刪除了班主任微信。這是她學中國舞的第五年,每年12800元的學費像塊大石壓在心口。去年丈夫工程款被拖欠,家里每月固定支出卻雷打不動:房貸6800、車貸3500、私立小學學費4000,連物業費都漲到了每月380。
美團買菜開始用臨期蔬菜包,洗衣液換成散裝補充裝,連女兒最愛喝的鮮牛奶都悄悄換成奶粉沖調。最讓我焦慮的是興趣班這筆隱形開支——鋼琴課200/節、奧數班9800/學期、英語外教課更是高達16000/年,這些數字在丈夫工資縮水30%后變得觸目驚心。
上周陪女兒逛商場時,她指著樂高教育中心的機器人課程海報滿眼期待。我摸著包里剛退掉的雅思蘭黛小棕瓶,強笑著說等爸爸項目結款就報名。轉身卻在家長群里看到驚人數據:中國家庭基礎教育階段校外支出占比達家庭總收入的26%,這個數字在我們家早已突破40%。
現在每晚輔導作業成了新煎熬,女兒總問什么時候能去舞蹈室。我只能推說老師休假,然后打開手機跟著抖音教學視頻陪她練功。看著她踮腳時微微發抖的小腿,想起她曾在全國少兒組拿過銀獎,那種窒息感比斷供通知更讓人崩潰。
朋友勸我至少保留一門興趣班,說這是中產家庭最后的體面。可當看到丈夫凌晨三點還在改投標方案,我知道有些體面必須親手撕碎。或許這才是真實的中年人生——在消費降級的洪流里,我們究竟在為誰辛苦為誰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