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古人用秸稈給蔬菜蓋‘被子’,我們今天用傳感器控制大棚溫度,原理竟一脈相承!”4月9日,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蔬香里”研學館內,日照實驗初中學生王軒手持溫控儀,對比著“農圣經”《齊民要術》記載的“草秸覆菜”與現代大棚數據,驚嘆連連。
這座占地一萬平方米的農業研學殿堂于3月29日正式開館,吸引不少學子前來探秘。步入“蔬香門第”展區,賈思勰青銅像手握泛黃書卷,一旁正是《齊民要術》中“窖藏保鮮”的場景。研學課程負責人周少波介紹:“這本農書不僅是歷史文物,更是壽光蔬菜產業的‘基因圖譜’。”
學生們在“未來農業”體驗區親手鋪秸稈、測地溫,感受從“草秸覆菜”到智能大棚的技術躍遷。“看!顯微鏡下的白菜葉脈像高速公路!”在“微觀研究所”,李雨桐的驚呼引來一片圍觀。透過專業設備,植物維管束的微觀世界與隔壁展廳的水培系統形成奇妙呼應。周少波說,這里以“解密科技”為核心理念,設置四大主題實驗室:學生們用樂高搭建無土栽培架,化身“小育種師”篩選優勢基因,調配營養液破解“水的密碼”,在動手實踐中理解智慧農業的底層邏輯。
“翠耕春士”展區里,擺放著10種古農具。濰坊一中學生張浩然推動漢代耬車,對比智能播種機的作業視頻感慨:“木輪變成芯片,但‘精耕細作’的農魂從未改變。”古今對話,正是研學館設計的深意——在“犁耕春土”“磨碾粗糧”等體驗中,具象化激活《齊民要術》的農耕智慧。
“這是嵌著番茄種子的書簽,愿你們成為農業未來的‘育種人’。”種子廣場上,周少波為每位學生送上特殊禮物。研學館獨創“文化+科技+生態”三維體系:小學生聽“農圣故事”激發興趣,初中生進“科技解密局”培養思維,高中生則在育種實驗室參與雜交實驗。日照帶隊教師劉敏感慨:“從《壽光蔬菜賦》描紅到智慧農場實操,孩子們真正理解了‘從一粒種子到一盤好菜’的艱辛與浪漫。”
作為全國首個蔬菜主題研學綜合體,“蔬香里”已形成獨特輻射效應:與濰坊非遺中心共建傳習工坊,聯合中國郵政推出聯名文創,更吸引十余所高校共建實踐基地。4月9日,山東省泰山教育創新研究院與壽光菜博會在蔬香里研學館舉行了“泰山研學小院士聯合培養基地”揭牌儀式。“我們不僅要培養知農愛農的新一代,更要構建農旅融合的產業生態。”周少波說。
據悉,“蔬香里”研學館已入選山東省優秀研學課程,第26屆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期間將迎來全國百余所學校的萬名學子。
濰坊打造特色研學旅游線路
圍繞“中國研學名城”目標,濰坊市研學旅游協會將結合研學旅游資源特色,優化組合,重點打造民俗文化探秘之旅、科技創新體驗之旅、地質生態發現之旅、農耕文明實踐之旅、紅色文化傳承之旅、書畫與金石藝術啟迪之旅等特色研學旅游線路。
與此同時,濰坊還將構建具有特色性、系統性的研學旅游課程體系,培養研學旅游發展核心競爭力。重點開發以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壽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園、中國壽光蔬菜博物館和青州花卉等為代表的農耕文化類課程;以諸城恐龍、昌樂古火山口、臨朐山旺化石等為代表的地質科普類課程;以“渤海走廊”王盡美革命烈士紀念館等為代表的紅色文化類課程;以鄭公祠、鄭公書院等為代表的國學教育類課程;以楊家埠民間藝術大觀園、十笏園非遺空間、齊魯文化(濰坊)生態保護區綜合傳承教育實踐基地、齊長城濰坊非遺傳承項目等為代表的非遺體驗類課程;以市科技館、青州元宇宙探索空間、安丘人工智能學習體驗中心等為代表的現代科技類課程;以濰柴、邁赫機器人、華藝雕塑、景芝酒之城等為代表的工業文明類課程;以莫言文學藝術館、諸城超然臺等為代表的文學鑒賞類課程。
(大眾新聞記者 王佳聲 石如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