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沙龍預告|九位嘉賓跨界漫談,在良渚開啟話題大對撞
錢江晚報
潮新聞客戶端 特約撰稿 段松艷 制作 劉小小
春風有信,四月的杭州繁花似錦,一年一度的文學之約也如期而至。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卻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文學——它既是眺望遠方的望遠鏡,也是觀察生活的顯微鏡。
當詩人、小說家、旅行文學作家,和一位既寫小說又寫非虛構的作家,圍坐在一起,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當四位優秀的當代女性作家面對面交流,她們會分享什么感受?
作為第13屆春風悅讀榜的系列活動之一,4月19日14:30,春風沙龍“春風有信第二季”將在良渚文化藝術中心·大屋頂劇場舉行。我們的追問,會在現場得到答案。
本次春風沙龍由作家、資深媒體人蕭耳主持,與喬葉、梁鴻、歐陽江河、金仁順、張楚、艾瑪、劉子超、楊素秋八位嘉賓圍繞“異域與想象”“平凡與新奇”進行兩場對話,共同探討文學如何書寫遠方,關照近處。
沙龍將采取線上直播的形式,活動當天可在潮新聞客戶端,錢江晚報視頻號,微博號同步收看直播。
異域與想象
對談嘉賓:歐陽江河、梁鴻、張楚、劉子超
遠方,總是神秘而誘人。
從古至今,人們從沒停止過對遠方的探索,和對異域的想象。
在詩人歐陽江河那里,旅居異域的經歷使他的寫作發生了一次重大轉向。1993年,他去美國旅居,寫作定式就此慢慢形成。在此之前,其寫作的內驅力更多是活法和寫法的綜合。“但旅居美國期間,又多了一個新東西,就是空間和時間的挪移、對比,東西方的對比,文明在這個角度被逼了出來。”
作為長期書寫河北縣城的小說家,異域文學影響下的精神開放性,使張楚的創作在在地性與世界性之間形成獨特張力。作家艾偉曾指出,張楚的小說雖以寫實筆觸描繪縣城生活,但并非傳統現實主義——他通過語言改造現實,融入異域文學元素(如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等意象),使作品兼具本土細節與跨國詩性想象,從而拓展了現實主義的邊界。
異域,在作家梁鴻這里,則意味著一種視野。在18、19世紀,中國曾經作為一種古老封閉、愚昧怪異的形象出現在世界史上,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西方學者將鄉村視為中國的活標本,并帶著異域的、遙遠的、審視的目光去打量它。在她看來,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人也習慣用西方的視角去審視自己。在寫作梁莊時,她也曾不自覺落入窠臼。及時警醒之后,她帶著對異域視角的警惕,反思中國知識分子建構鄉村的思維定式,并在書寫梁莊時力求突破他者凝視,還原一個真實、開放且具生命力的中國鄉村。
在旅行作家劉子超的創作中,異域始終是一個核心命題。從《失落的衛星》對中亞的深入探索,到最新作品《血與蜜之地》對巴爾干地區的全景式書寫,他持續用腳步丈量著世界的邊緣地帶。不同于一般旅行文學的獵奇視角,劉子超更關注那些被主流敘事忽略的日常細節和生動的個體故事,讓那些遙遠而陌生的地理概念,呈現出鮮活的當代面貌。
當歐陽江河在詩歌中構建跨文化空間,梁鴻用非虛構寫作重新發現鄉土,張楚在縣城敘事中融入世界文學視野,劉子超的旅行文學則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理解他者的窗口……四種不同的創作路徑,共同指向文學想象力的無限可能。
平凡與新奇
對談嘉賓:喬葉、金仁順、艾瑪、楊素秋
有人說,作家就是在平凡的生活中,淘金子的人。
在尋常的生活中,日復一日,耐心地淘。最終淘出那些被忽略的閃光,于平淡中見驚奇,于尋常中見深意。
這樣的書寫,往往看得最細,最能探生活的底,亦最能洞察人心。
作家艾瑪的《觀相山》正是這樣一部作品。它關注日常的節奏,上班、下班、做飯、讀書,看似平靜和重復的生活隱現微瀾。“我信賴在大的事件中,歷史的洪流里,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細節。”
和艾瑪一樣,喬葉、金仁順、楊素秋這幾位女性作家,都擅長從微小處切入,關注普通人的生存狀態與精神世界。通過日常細節,如一頓飯、一場對話折射時代的變遷,將小人物的命運與歷史、社會變遷悄然勾連。
喬葉筆下的鄉村女性,在灶臺與田埂間,活出驚人的韌性;金仁順描摹都市情感,一個不起眼的小細節,暴露了愛情關系里的微妙博弈;楊素秋通過記錄一個基層公務員的瑣碎任務,在看似日常的記錄中,完成了對“工具理性”的反抗——平凡的日常中,隱藏著最幽微動人的新奇。
正如金仁順所說,日常生活是寫作的水土。小說、散文都是在這塊水土中長出來的,可能是一把水靈靈的小白菜,豆莢里面的幾顆豆子;也有可能是傷疤,是刻骨銘心的仇恨;或者是怦然心動的愛情,晦暗不明的曖昧。
如何在柴米油鹽中,看見新奇?
如何在瑣碎生活中,保持看見新奇的能力?
為什么最驚心動魄的故事,往往誕生于最平淡的日常?
帶著這些問題,主持人、作家蕭耳將邀請喬葉、金仁順、艾瑪、楊素秋四位作家,從各自的寫作經驗出發進行對談。她們將以寫作者特有的敏銳觸角,帶我們重新審視那些被忽視的生活細節。
所有的遠方都關乎內心,所有的日常都值得凝視。
今年的春風悅讀榜頒獎盛典,將于4月19日19:30在杭州國家版本館舉行。同時多場春風沙龍活動將隨春風吹入全城各個角落,19日14:30,讓我們在良渚五千年文明的土地上,共赴這場關于文學的春日漫談。
活動時間:4月19日(周六)14:30-16:30
活動地點:良渚文化藝術中心·大屋頂劇場
對談嘉賓:
喬葉,作家,茅盾文學獎得主。出版小說《寶水》《最慢的是活著》及散文集《深夜醒來》《走神》等多部。獲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人民文學獎、2022中國好書、北京市文學藝術獎、十月文學獎、春風女性獎等多個獎項,多部作品被譯介到俄羅斯、西班牙、意大利等國家。2024年,正式推出全新散文集《要愛具體的人》。
梁鴻,學者、作家、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出版有非虛構文學著作《出梁莊記》和《中國在梁莊》,學術著作《黃花苔與皂角樹》《新啟蒙話語建構》《外省筆記》《“靈光”的消逝》等,學術隨筆集《歷史與我的瞬間》,小說集《神圣家族》,長篇小說《梁光正的光》獲2013年度首屆中國好書獎,第十一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散文家”獎,第七屆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2010年度人民文學獎”等多個獎項。
歐陽江河,詩人、書法家、北京師范大學終身特聘教授、《今天》文學社社長。著有詩集《透過詞語的玻璃》《誰去誰留》《事物的眼淚》和評論集《站在虛構這邊》等多部,其寫作實踐深具當代特征,在同時代人中產生了廣泛、持續的影響,被視為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最重要的代表性詩人之一,代表詩作《玻璃工廠》《傍晚穿過廣場》等被譯介至30多個國家。
金仁順,作家、編劇。著有長篇小說《春香》,中短篇小說合集《桃花》《松樹鎮》《僧舞》《紀念我的朋友金枝》等,散文集《白如百合》《眾生》《時光的化骨綿掌》等,編劇電影《綠茶》《時尚先生》《基隆》,編劇舞臺劇《畫皮》《消失與重現》《獵槍》《不亦說乎》等。曾獲得春申原創文學獎、駿馬獎、莊重文文學獎、作家出版集團獎,林斤瀾短篇小說獎、人民文學短篇小說獎、小說選刊短篇小說獎、《小說月報》百花獎、十月文學獎等獎項。部分作品被譯為英語、韓語、阿拉伯語、日語、俄語、德語、蒙古語等語種。
張楚,小說家,魯迅文學獎得主。出版小說集《櫻桃記》《七根孔雀羽毛》《夜是怎樣黑下來的》《野象小姐》《中年婦女戀愛史》《過香河》《多米諾男孩》等。曾獲魯迅文學獎、郁達夫小說獎、孫犁文學獎、林斤瀾短篇小說獎等。曾被《人民文學》和《南方文壇》評為“年度青年作家”。有作品被翻譯成英文、德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俄文、日文、韓文、阿拉伯文等。
艾瑪,小說家、法學博士。出版小說集《白耳夜鷺》《白日夢》《浮生記》《路過是何人》,長篇小說《四季錄》。多次進入收獲文學排行榜等重要年度排行榜,曾獲首屆茅臺杯《小說選刊》年度排行榜獎、山東省第二屆和第五屆泰山文藝獎、第三屆蒲松齡短篇小說獎、第六屆中國作家鄂爾多斯文學獎、第六屆汪曾祺文學獎、上海首屆短篇小說雙年獎等。2023年《觀相山》獲“收獲文學榜”中篇榜首。
劉子超,旅行文學作家,媒體人。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曾任職于《南方人物周刊》《GQ智族》。出版作品《血與蜜之地》《失落的衛星》《沿著季風的方向》《午夜降臨前抵達》。2019年,中亞紀實長文獲評“全球真實故事獎”特別關注作品;2020 年,獲豆瓣年度榜單中國文學非小說類第一名;2021年,被評為“單向街書店文學獎·年度青年作家”。
楊素秋,作家、陜西科技大學副教授。2020—2021年在西安市碑林區文化和旅游體育局掛職,擔任副局長。2023年出版非虛構作品《世界上為什么要有圖書館》,真實記錄了其掛職期間主導建設碑林區圖書館的全過程。
蕭耳,作家、浙江工商大學金收獲寫作中心副主任。曾為《南方周末》《書城》《信息時報》《百花洲》等多家文學期刊、時尚雜志和報紙寫專欄,在《收獲》《十月》《鐘山》《上海文學》《中國作家》《小說月報》《大家》等文學刊物上發表中、短篇小說多種。出版有長篇小說《鵲橋仙》《林中空地》《望海潮》《中產階級看月亮》《繼續向左》;文化隨筆《櫻花亂》《錦灰堆 美人計》《小酒館之歌》《女藝術家鏡像》《20世紀60年代西方時尚符號》及電影文化隨筆《第二性元素》、文化地理隨筆《流光記》等。
“轉載請注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