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可以無聲,但他們永遠有愛。”
清明檔影片《不說話的愛》自上映以來,憑講述關于聽障群體的溫情故事,收獲到了不少觀眾的好評與關注。該片改編自感動百萬觀眾的同名短片,導演沙漠用近三年時間,將短片拍成長片登上大銀幕,為全國近三千萬聽障群體“發聲”。影片由張藝興、李珞桉主演,延續短片情感脈絡,細膩刻畫了聾人小馬(張藝興 飾)和女兒木木(李珞桉 飾)彼此為伴的治愈故事。
“爸爸弟”張藝興與“小孩姐”李珞桉在影片中,一個常常覺得虧欠,一個默默心疼,用不同方式詮釋著聽障群體背后親情的溫度,共同勾勒出“愛的最高境界是互相心疼”這一溫暖命題。同時,張藝興首次挑戰聾人父親角色,全程以手語進行演繹,也成為影片一大看點,“張藝興演技”“張藝興手語形成了肌肉記憶”“張藝興開拍前學了2個多月手語”等話題頻上熱搜。而小演員李珞桉飾演的6歲女兒則懂事得讓人心疼,用最本真的情感成為了最打動觀眾的演技。他們兩人在拍攝時的表現如何?導演沙漠又是如何打造這部作品的?近日,南都娛樂對話電影《不說話的愛》導演沙漠,分享影片背后的創作故事。
大量真實資料是創作劇本的底氣
2021年末,在綜藝節目《開拍吧》上,導演沙漠創作出了一部深深觸動百萬觀眾的短片《不說話的愛》。該短片講述一對聾人夫妻如何努力讓女兒勇敢開口說話的故事,贏得了包括陳凱歌導演在內的眾多頂尖電影人的支持和喜愛。來自多方的好評給了沙漠將短片改編創作成長片的信心,四年后,由他創作的短片同名電影《不說話的愛》正式登上大銀幕。
關于為何從創作之初就將目光投向聽障群體,沙漠告訴南都記者,在參加綜藝節目之前,一次偶然的新聞瀏覽讓他開始對聽障群體產生了濃厚興趣,并計劃接觸與深入調研,其中國內首位獲得律師證的聽障人士打動了沙漠的內心。正好有了可以參加綜藝節目的契機,沙漠便想起了當時早已埋下的題材種子。
談及將短片拍成長片的初衷,沙漠坦言,聽障人士需要一個更大的作品讓更多人看見,讓更多人了解他們的生活,更直言“拍完短片后,好像拍長片已經成為了一種使命”。
《不說話的愛》導演沙漠
相較于短片,長片將故事線更加聚焦于聾人小馬與女兒木木這對父女身上。沙漠深入挖掘“父女情”這一主題,既向觀眾講述了普世情感,又進一步詮釋了聽障群體背后那股溫暖而強大的親情力量。
在沙漠看來,聽障群體背后蘊藏著很多動人的故事,因為他們內心深處有很強烈的跟這個世界表達的愿望。通過這次長片的拍攝,沙漠也感覺到自己在無形之中變成了他們的“嘴替”:就是想將他們的故事、兩代人之間的情感紐帶、與社會的接觸、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以及他們的所思所想,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融入到影片當中。
“我第一次接觸聽障群體是在2021年,創作完短片后,我又用了兩年時間陸續跟不同的聽障人士交流,傾聽他們的故事。在這個過程中,我與編劇付丹迪一起走訪,整理了大量真實資料,這些都是我們創作劇本的底氣。”
在走訪過程中,沙漠和團隊逐漸發現,聽障群體的生活同樣充滿美好與希望。沙漠特別向南都記者提及,在調研中他們還了解到手語也存在方言差異。
過去,大家普遍認為手語是一種統一的語言,但實際上,各地的手語因地域、文化等因素各不相同。對于聾人而言,他們在成長環境中學習的是自然手語,這種手語更類似于口口相傳。另外一種手勢漢語更像是一一對應的手語,其語法與自然手語并不相同,脫離了聾人語言的表達習慣。
如此,沙漠在影片中采用了自然手勢語言,這樣才能在畫面上更加符合聾人的習慣。同時,電影還巧妙運用了特別手法,比如發短信時的文字是排列無序的,因為聾人一般會將重點放在句首,這是他們學習自然手語后形成的語法與語言邏輯。
影片中,聾人小馬能夠開車這一情節也打破了觀眾對聽障群體的固有認知:原來聽障群體也是可以拿駕照開車上路的。沙漠表示,其實聾人的世界并非完全靜音,他們能聽到的聲音更像是悶在海底的聲音。他自己也曾親身體驗過聾人駕駛的車輛,發現聾人在開車時更加專注。在沙漠看來,聾人在聽覺受限后,會更加依賴視覺來感知周圍環境,所以聾人在開車時注意力會更加集中在路況上,安全感上會更強烈一些。
沙漠透露,《不說話的愛》雖然是一部面向主流大眾的電影,但在劇本創作時,他甚至曾考慮過將某一場對話戲份的字幕全部刪掉,以讓觀眾能夠更加沉浸式地感受到聾人世界的無助感。“我本來想把這些感受融入到電影的一些片段中,但覺得這樣有點太激進了,所以只能從聲音上做一些處理,試圖讓觀眾也能體驗到聾人的一種感受。”
演員已經完全融入角色
選擇張藝興出演小馬這一角色,來自導演申奧的推薦。據沙漠回憶,當時張藝興在看完劇本時就很興奮,說自己一直在等待這樣一個角色,彼此在見面時張藝興也向他表達了很多關于影片的想法。沙漠還說,在與張藝興合作之前,他基本上看過了張藝興所有的電影作品,并且非常相信張藝興的演繹能力。“我非常堅定小馬就是張藝興,張藝興就是小馬。這次拍攝的結果大家也能夠看到,他對角色的塑造能力我是非常滿意的。”
拍攝期間,張藝興的表現讓沙漠感嘆“他是一個拼命的演員”。
在沙漠眼中,聾人小馬性格堅韌,是一個很要強的人,對自己認定的事情是磕破頭顱也要去做到的。而張藝興身上也有一種非常執著的勁頭,非常符合角色設定。在這種要強和執著的性格上,張藝興跟小馬會有一種重疊。“你都不用擔心他的功課是不是能做到位,他只會做得比你想的更多。”沙漠評價道。
此次是張藝興首次挑戰聾人父親角色,全程需要用打手語的方式進行表演。盡管拍攝前他還有大量的其他工作要忙,但為了更貼近角色,仍然花了兩個月時間在手語老師遲耀明的指導幫助下練習手語,并且很快就打得非常自然,還獲得了聾人群體的認可。沙漠還記得,有一次拍攝的間隙,他看到了張藝興與聾人朋友圍坐一圈,用手語暢聊,“那個畫面看上去特別溫暖動人”。
還有一場在法庭上的戲也令沙漠印象深刻。“他最后的那一場獨白,當時拍攝的時候后面全都是群演,不只是這些聽障朋友,還有一些只是來客串了一兩天的(群演),一兩百人坐在后面。他一場戲演完,我在隔壁的辦公室(看)監視器,就能聽到現場響起掌聲,他的演技是征服了現場所有群演的。我覺得所有演員不分主演、群演,大家完全投入其中,張藝興真的抓住了所有人的目光。”
小演員李珞桉在片中飾演的女兒“木木”同樣也給觀眾帶來驚喜。談到為何選擇李珞桉,沙漠告訴南都記者,在一開始他就想找一個像“國民閨女”一樣的、人見人愛的小女孩,直到看到李珞桉的資料,便認定“一定是她,錯不了”。沙漠分享道,李珞桉作為小演員,在拍攝時總能迅速地進入拍攝狀態,而且對自己的表現也有很高的要求。
影片中,李珞桉不僅要邊說話邊打手語邊表演,更要面對手語語序與說話不同的挑戰。這對成年演員來說都算得上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但李珞桉完成得很出色。沙漠稱贊李珞桉的共情能力很強,在感情戲份的處理上細膩入微,哭戲的拿捏更是恰到好處。“機場那場哭戲,真的要夸一下珞桉。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這場爆發戲,她隔著玻璃哭著跟爸爸打手語的畫面,我每次看的時候都會被她的表演帶入其中。”
不過,更打動沙漠的是在演員們對于小戲份的表演處理上。在大戲份上,演員們通常都會提前努力去打磨和準備,發揮上相對更穩定;而小戲份則能在不經意間展現出演員對于表演的一些巧思。
比如,影片中有一個片段是木木在小賣部躲雨等小馬來接,因小馬跟酒店的客人產生誤會,導致了很晚才去接木木的片段。當時沙漠要求李珞桉要跑到摩托車邊輕打張藝興一下,抱怨他怎么才來。李珞桉坐上摩托車后,臉上自然地表現出了賭氣的表情,張藝興也及時給到了反饋,彼此在那一瞬間笑得特別燦爛,畫面特別溫馨。還有一場戲,李珞桉需要趴在張藝興身上睡覺,因為拍攝時需要有光影去營造夜晚的氛圍,結果團隊還在調試機器,李珞桉竟然真的趴在張藝興身上睡著了。
“他們倆當時在現場非常安靜,我看著他們那種自然的狀態,仿佛真的有一對父女生活在我的眼前,而不是只存在劇本里。他們已經完全融入角色,沒有在演了,并且還在劇本的基礎上增添了許多生活化、自然的細節,能和他們合作是我作為導演的榮幸。”沙漠感慨道。
每一次創作都是對現階段的有感而發
對沙漠而言,電影《不說話的愛》最重要的是真誠和真實,這也是他在創作時對自己的要求。想要完成這樣的一個標準,就必須得在各個環節上盡量做到真實。
基于先前短片的成功經驗,此次長片的拍攝,沙漠選擇了用26位素人聾人演員參演。“即使在溝通上存在困難,但這個問題是可以通過耐心和時間去解決的,我很有信心。在我看來,真實的力量更重要。”
影片中,這些素人聾人演員雖然聽不見聲音,但他們的表現真誠且純粹,每一位都在鏡頭里閃閃發光,片尾的群像彩蛋片段更是用微笑詮釋出生命力,打動了無數觀眾。對于為何選擇素人聾人演員來出演,沙漠表示“這是一開始就決定的事情”。
在拍攝短片時,沙漠就已經邀請了兩位素人聾人演員出演。當時他們就給到了沙漠一個重要的信心:他們可以很好地完成他們的表演工作。
沙漠還分享起了聾人演員在片場的拍攝情況。在拍攝前,劇組組織了團隊去學習一些基礎手語,以便在拍攝現場能夠更好地彼此融入。在籌備過程中,劇組還積累了一條經驗:因為聽障人士依賴視覺獲取信息,所以在開機和關機時,如果現場有條件,會通過燈光的變化向聽障演員做一種提示。
不過沙漠也透露,在開機前幾天,他與攝影指導確實遇到了拍攝的難題:聾人演員在不打手語時,除了拍攝眼睛特寫,還能如何呈現出其他反應?沙漠想來想去,最后決定采用最樸實的方式進行拍攝。
“我是一個很喜歡調度攝影機的導演,這一次我發現因為他們(聽障演員)沒辦法邊走邊打手語,得面對面看著對方才能交流。好多以前我用的招都有點用不上,但我慢慢適應了才發現,就應該實打實地去拍攝。我們應該提高的是對白質量,而不是技術層面,這樣才能讓觀眾捕捉到真實的信息。”
從短片到長片,沙漠和編劇付丹迪耗時三年打磨劇本,深入走訪大量聽障群體。當被問及拍攝長片的難點時,沙漠坦言“最大的挑戰在于如何將犯罪元素與現實主義進行融合”。影片中,除了講述聽障群體之間的故事,還融入了利用聾人撞車騙保的沖突情節。沙漠表示,盡管故事情節是結合的改編創作,但事實上,現實中利用聾人進行的騙局還有很多。
“在我國有將近3000多萬的聾人,我如果沒有做這個選題的話,在生活中我是遇不到他們的。他們(聽障人士)都跟我講過,在生活中他們最容易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被騙,因為他們的簡單、單純,因為信息的閉塞、不暢通,導致了他們很容易去相信別人。所以說被騙的經歷,尤其在聽障群體中,很多人都遇到過,這個是我要把這個元素融入影片一部分的原因。”
作為90后新銳導演,沙漠先后執導了《你好,舊時光》《我要我們在一起》等影視作品。對導演而言,創作的樂趣在于不斷探索,而當沙漠向南都記者回顧從創作的第一部作品到當下正在熱映的《不說話的愛》時,沙漠則認為自己在創作上并沒有太多變化,反而一直堅持創作要有感而發。
“創作的時候,我需要調動自己所有的情緒才能激發出靈感,很難說別人拿過來一個劇本就讓我拍,這可能不是我的創作風格。每一次創作都是我對現階段的有感而發,或者是感受到了一種愛與溫暖。我是被不同的人和事所觸動才開始創作的,也希望能把這份溫暖傳遞給觀眾。”
采寫:南都記者 林經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