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春麟,1962年出生于景德鎮,藝名“苦藝人”。江西省工藝美術大師,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青花代表性傳承人,景德鎮“紅豐窯”第五代傳人。
前不久,景德鎮市政府公布的首批330家“千館之城”陶瓷人文藝術類名單中,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青花代表性傳承人、工藝美術大師汪春麟陶瓷藝術館榜上有名。
7月的一天,《見瓷如面》欄目組慕名來到位于景德鎮名坊園的汪春麟紅豐窯展廳。
大廳正中擺放的兩幅巨大的中堂屏風上,分別鑲嵌著主人青花之作《童年往事》和《游魚樂在其中》,繪畫兩旁均附上作者手書,自幼秉學、祖上真傳詩詞字跡中可以窺見隨性而發、隨意而寫的書法,與主人樸實、率真性格吻合,字如其人,給人一見如故之感。
《牧牛圖》
《牧牛圖》
《牧牛圖》
汪春麟是老字號“紅豐窯”第五代傳人,其陶瓷家族史可追溯到清代中晚期,高祖父從安徽黟縣來到景德鎮,在御窯廠任職。
陶瓷家族基因代代延續,先后誕生了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有汪大陽、汪洋等,父親汪鎮初擅于書法,他們的繪畫和書法藝術,在陶瓷界都產生了一定影響。
在與主人交流期間,汪春麟老師邊介紹邊現場展示書法創作,只片刻功夫就完成了“觀海聽濤”書作和“牧童短笛”古詩作品,行草字體揮灑自如、字字珠璣,筆跡流水行云,令人叫好。
汪春麟
言語不多的汪春麟老師,集詩書畫于一體,在景德鎮本土像他這樣的藝術家不多見,書法、國畫、瓷畫,他都能信手捏來,水到渠成。
在大廳一角,有一幅其正在創作的高2.36米釉下青花瓷板,畫面構圖錯落有致,牧童手執網兜,有的吹奏短笛,大樹下神清氣閑的水牛等,在他筆下刻畫得栩栩如生。
傳統的國畫線條筆墨盡顯,一幅田園牧歌的童年往事景象,把人帶入美好的兒時生活,如同沒有浮華的雕飾,沒有塵囂的彌散,洞見的是其人生百味之后的寧靜與淡泊。
《童年往事》
他畫了無數的童年往事和游魚題材,筆下的性靈以及一草一木,把傳統工兼寫技法筆墨用到陶瓷上,行筆運墨,筆力既有儒家的大膽、堅毅,又蘊含老莊的虛淡與閑適。
在圓熟中透溢出骨力與拙味,在不欲求工不刻意雕琢中顯露天然之趣,充滿樸實靈動的生機。
他筆下的牧童短笛、游魚嘻鴨及幽蘭野菊中,無不透溢出他對大自然的向往與熱愛之情。
《牧牛圖》
“鐘情于童年往事和游魚繪畫是出于本能……”汪春麟說,兒時的他冥頑好動,祖父母把他放到浮梁鄉下舅公舅婆家生活,他和小伙伴放牛嬉戲,捉稻田里由山塘游入的鯰魚,成了他最快樂的時光……
后來,長輩看到他有涂涂畫畫的悟性,伯父汪洋和父親汪鎮初就開始指導他學畫和練書法,每當回憶起農村的兒時生活,他自言很感恩伯父和父親,是他們的管教,以及后天鍥而不舍的努力,他從一個放牛娃成長為一名陶瓷藝術家。
凹凸渾墨釉下瓷繪《鐵骨迎春》
特凹墨料技藝是他祖上一大瑰寶,汪春麟老師引以為豪。
早年,他與伯父汪洋合作,運用家傳的特凹墨料技術,自采原礦配置加工,共同研制創作的凹凸渾墨料釉下瓷繪《鐵骨迎春》作品,和家傳的凹凸渾墨料瓷,榮獲了第五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工藝獎銀獎。
頗具國畫墨韻、入釉三分的特凹墨料作品,達到一種特異的藝術效果,在燒制過程中,呈現自然的墨暈,猶如生宣上的墨跡,料色陷入釉下,帶有似雕刻的凹陷感,曾一度成為獨特的絕佳藝術珍品。
《爭上游》
祖輩汪大陽既是景德鎮歷史上陶瓷釉上釉下配料能手,也是淺絳彩、粉彩繪畫名家;伯父汪洋是繪制家傳特凹墨料梅花的民間藝術大師。
傳承和發揚光榮的陶瓷文化重任,像沉甸甸擔子落到了汪春麟身上,作為陶瓷家族紅豐窯的傳人,他銘記祖輩教導,馳騁于書畫藝術世界,在繼承中潛心鉆研,浸淫藝海50年之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青花牧童和鯰魚題材創作風格。
《樂悠游》
丹青最難是精神,發自畫家內心世界的精神,方顯其充沛、強勁、動人之力
如今,已過花甲的汪春麟每天還筆耕不輟,在行筆運墨中構筑自己的精神家園,在揮毫潑墨中寫情寄意聊以自娛,秉持真性情的生活態度,他寫就了自己的書畫人生,展現傳統文化藝術的精神品質和藝術的根本價值。
他的作品,是一位藝術家堅守自己內心表達構筑的遠離塵囂的精神凈土,在向世人傳遞一種純潔與寧靜的人生理想境界。
主筆:王東
編輯:徐培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